用高科技守好“质量之门”
2019-09-18里里
里里
前段时间,一则“水氢发动机下线”的报道引发行业和舆论热议。事件发酵后,涉事企业称,车辆只是样车,还没有进入市场化生产。这给当地政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是给产品质量检测部门提了一个醒:在科技日益发达、高科技产品不断出新的今天,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手段也应当相应提升和加强。
质量标准是一种“规定”
根据传统定义,质量检验亦称“技术检验”,是采用一定检验测试手段和检查方法,测定产品的质量特性,并把测定结果同规定的质量标准作比较,从而对产品或一批产品作出合格或不合格判断的质量管理方法。
而所谓质量检测,则是指检查和验证产品或服务质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的活动。它分为空气质量检测、工程质量检测、产品质量检测、环境质量检测等。质量检测有时也可以称测试或实验,是指对给定的产品、材料、设备、生物体、物理现象、工艺过程或服务,按照规定的程序确定一个或多个特性或性能的技术操作。
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其目的和责任在于:保证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零件不转下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并收集和积累反映质量状况的数据资料,为测定和分析工序能力,监督工艺过程,改进质量提供信息。然而,無论是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还是质量检测,在传统的概念上,其中都有一条值得关注的内容,这就是:将测(验)定的结果,与现有的“规定标准”作比较,看此产品或服务是否“合格”。“规定”与“合格”是其中关键词,而这两个词的共性是“已有的标准”,可是,如果没有现成的标准可以参照,那么该如何判定这类产品的质量标准?特别是对于一些高科技类的创新产品来说?
用高科技守好“质量之门”
市场竞争过程,一直就有这种说法:最厉害的企业制订标准。能制订标准的企业,一说明它是首创,二代表行业“龙头”。然而,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企业的产品质量,都必须合乎已有的“规定”和“格式”标准。问题是:企业对产品的局部进行技术创新,这该如何将其与已有的标准进行比照?
回到概念,所谓产品的质量标准,是产品生产、检验和评定质量的技术依据。这些技术依据构成产品的质量特性,并且一般来说是以定量表示,例如强度、硬度、化学成分等;对于难以直接定量表示的,如舒适度、灵敏度、操作灵活度等,则通过对产品和零部件的测试,确定若干技术参数,以间接定量反映产品的质量特性。
很显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是一个复杂而又必须精密的劳动过程,因此,在智能化日益发展的当下,这种劳动需要借力前沿高科技。
“水氢发动机”是高科技新产品,在获得市场准入之前,也必须取得国家检测部门的检测合格认可。工业和信息化部回应称,并没有收到青年汽车公司该车型的产品准入申请,该车型未获得产品公告。
青年汽车公司在条件并未成熟和具备的情况下,贸然“入市”,不排除该企业有借新能源概念炒作之嫌;但我们并不是想去探讨这款产品的营销过程,只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创新产品的技术含量——技术性能和技术边界,高于或超过现有技术检测能力的时候,也就是已有的“规定”与“合格”标准的时候,质量检验和检测部门也要升级自己的技术工具和相关手段,借助更高级的标准,当好市场准入把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