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联盟可鉴
2019-09-18安凝
文│安凝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迅速推进,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民增收,也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加速贫困地区脱贫和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重要途径和积累了宝贵经验。在这一进程中,以龙头企业、农业产业联盟、农民合作社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区域主导产业或优化特色产业为重点,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为进一步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提供了大量鲜活的切实可行的做法和经验。
中国农业健康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这一浩荡大军中的一名新兵。成立5年来,联盟一直在努力探索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新路,但与许多先行者比起来,只能算刚刚起步。所以,我们必须以无比谦卑之心向兄弟单位学习,加快缩小与榜样之间的距离。
有鉴于此,笔者在这里收集了几个产业化比较突出的典型案例,力图通过介绍这些单位的做法和经验,树起一面旗帜和一面镜子,以期引发联盟所有成员的对照和思考,促进联盟未来的路走得更稳更好。
案例一:春光的眼界与布局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总体上呈现出以下趋势性变化:由数量扩张、粗放经营向质量提升、集约经营转变;由松散型利益联结向紧密型利益联结转变;由产业链片段化向产业链一体化转变;由产业链接向产业融合转变;由主要面向大众化市场向更加重视差异化、特色化、高端化市场转变;由主要重视常规要素向更加重视科技、文化、人才等创新要素转变;更加重视建设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将环境保护、食品营养和健康、食品质量安全、食品供应链不同环节的利益公平分配有机结合起来;将提高农业产业化经济上的盈利性和持久性,共同增进农业产业化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导向结合起来。
近年来,许多农业产业化组织顺应这个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融合的试验示范项目或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成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先锋部队”。其中,闻名遐迩的山东春光蔬菜产业集团就是典型代表。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其业务领域已覆盖从种业研发、种苗繁育到设施基地标准化种植、大型物流配送、温室科技、批发市场经营等蔬菜产业链。近年来,该集团又以打造大西环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项目为依托,搭建现代蔬菜种业孵化平台、蔬菜种苗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果菜休闲食品和果菜饮料,配套建设了万吨冷库群。该集团还投资建设了寿光果菜批发市场,组建了精品蔬菜和大宗蔬菜的大配送体系;建设的“七彩庄园”品牌旗舰店入驻银行电商平台和阿里巴巴、京东电商平台,不断开拓线上营销渠道。该集团已成为山东省价格指数发布平台成员单位,其建立的寿光价格指数发布平台已成为引领蔬菜行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案例二:义乌的胆识与探索
在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如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增强农村发展新动能,始终是摆在农业产业化组织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许多农业产业化组织利用资金、技术、人才和组织内联等优势,积极推进“农业+互联网”“农业产业化+互联网”,有效拓展了农业或农业产业化的市场空间,有力促进了其中高端市场和特色细分市场的开拓,较好带动了农业产业链的提质增效升级,不断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不仅为自身发展积累了经验,也为后者树立了榜样。
在这方面,义乌市场发展集团的做法,堪称楷模,很有借鉴意义。该集团作为一家市属国有企业,近年来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是创建副食品市场名特优新产品展销中心,汇集世界各地名特优新产品,按照政府授权经营、按区域设馆、以展代销;二是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市场+终端销售”等方式,直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链一体化的农产品基地;三是依托食品专业市场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构建农产品生鲜购物平台“绿禾网”,与农户、经营户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与市场经营户、政府机关、国家电网、水务集团等建立稳定的配送渠道,并与城市副食店合作设立社区提货点,探索发展网上下单、提货点提货甚至直接配送方式;四是对接丽水蔬菜基地、东海渔港等纯天然食材主产地并建立长期供销合作关系,发展生鲜电商直采直销渠道,通过网上预售等方式,探索产地按需供货的农产品营销方式,确保了生鲜农产品供应新鲜安全且有较高的性价比。
案例三:宿州的做法与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功,为我国农村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哲学方法论,这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而,因地制宜,探索富有区域特色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便成了许多农业产业化组织谋求发展壮大的思路和选择。例如,在安徽宿州,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是从宿州地域的自然环境等实际出发,顺应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求,带头成立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按照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原则,逐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支撑,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结紧密的主体联盟,成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组织形式,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里,特别值得推介的是“百亩良田蔬菜产业化联合体”模式和经验。该联合体由百亩良田农业科技公司牵头成立,先后吸纳十几家合作社和四十多户家庭农场,经营上万亩菜田,选种了30多种适合当地种植的蔬菜,年产蔬菜10万多吨。联合体成立了物流公司,负责冷链物流,在城区内设立配送点,与超市经纪人合作,不断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范围,还延伸产业链,研发蔬菜饼干等健康食品。与此同时,在联合体内部,公司还通过制定统一计划和种植标准,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签订购销合同,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运作模式。联合体还通过自营核心区产业园等手段带动合作社、家庭农场提高种植水平;通过资金和物质帮助、保底价收购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关系,通过品种科学搭配,让家庭农场种植“最擅长”的品种,从总体上实现“大而全,小而专”的布局和效果。
案例四:五常的创新与启示
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如何赋予农业以生态、环保、科技、教育、文化、经验等内涵,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原理,运用经营文化、经营社区的理念和思维,重组农村一二三产业互间关系,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充分和可持续利用,创造性地拓展农业的教育、文化、科技等潜能和功能,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黑龙江省五常市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五常市王家屯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由于思路创新,策划精准,发展健康而迅速。短短几年时间,通过企业带资联营,产销一体化、发展休闲旅游等举措,有机稻面积从1000亩迅速扩大数十倍,合作社发展成员逐年增加。不久又有五常市福泰农业公司带地、带资加入,使合作社实力大增。为了进一步提升创新力,塑造健康且可持续性发展的产业链,合作社内部统一品种、技术、生产监控、质量监测、加工和仓储,为拓展有机水稻种植功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合作社又与企业合作建设了以稻鸭共养、生态旅游、稻米文化、休闲采摘、种植示范、农业科普为主的农业观光项目,实现从卖产品到卖风景、卖生态、卖体验的转变,使农业生产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以上几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其中最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观念突破,改变了农业抓农业的传统做法,而是跳出农业看农业,用经营文化、经营产业的理念做农业这篇大文章;二是精心策划,合作社的经营团队,从一开始就立足高远,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站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高度,对农业发展进行战略布局、统筹规划、引领和把控;三是品牌意识,改变几千年农业粗放式经营的习惯做法,着力打造精品,经过策划和指导,用世界和国家的标准组织生产,融入创意理念,打造品牌。总之,他们的成功,非常值得我们农业健康产业联盟的所有成员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