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情跨越四十年 山东畜牧向阳开

2019-09-18胡智胜山东省畜牧兽医信息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19年16期
关键词:畜牧业畜牧山东省

文│胡智胜(山东省畜牧兽医信息中心)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的命运发生了转变,改革开放成为接下来四十年最关键的词汇,也成了中国十数亿人的共识。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演进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山东畜牧业从家庭副业发轫,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畜牧业发展方式、生产结构和产业定位方面不断调整优化,逐步成为山东省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一、1978—1985:万象更新——山东畜牧业由家庭副业向商品经济迈进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原副局长张洪本是山东畜牧业改革创新的亲历者和参与者。1979年刚参加工作的张洪本就参与了1979年11月8日在潍坊诸城召开的全省畜牧工作会议。这是改革开放后首次召开的专题研究畜牧业发展的一次全省规模的行业大会。这次会议提出要从实际出发,调整农业内部比例关系,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把山东省农业和国民经济纳入持久的按比例的高速度发展轨道。时任省革委会副主任朱奇民在会议上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畜牧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尽快地把山东省畜牧业搞上去,是三年调整中加快山东省农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畜牧战线最大的政治和压倒一切的中心。”会后张洪本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全省加大了推进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力度,认真落实发展畜牧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大力贯彻集体饲养和社员饲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积极发展集体养猪、养牛、养羊,并鼓励社员家庭养猪、养牛、养羊,通过建立专业管理责任制、恢复繁殖奖励政策、制定合理粪肥报酬、在饲草饲料上扶持社员养畜等政策措施,调动畜牧业生产积极性,推进畜牧产业发展。

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实行集体和社员两条腿走路开展养殖,赋予农户经营自主权,激发了农户养殖积极性,山东省畜牧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重点户、专业户开始出现,牧工商一体化开始萌发,畜牧业作为家庭副业逐步走出发展桎梏,得到了全面发展。特别是“六五”期间,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实行户养畜禽为主,大部分畜产品价格放开,生猪取消派购实行自由上市交易,农民积极性高涨,刺激了生猪饲养专业户发展;市场活跃,购销两旺,扭转了长期以来肉蛋奶凭票限量供应的局面。

截至1985年,全省畜牧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978年个体所有部分猪占80%,羊占33%,牛占5%;1985年猪牛羊的90%为个体所有。畜牧业经营开始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迈进,猪和禽蛋的商品率由过去的50%左右提高到70%左右,农村和大中城市郊区生产的牛奶90%以上是商品奶,畜牧业专业户发展到40万户,已建和在建畜牧业商品基地的有23个基地县(其中,瘦肉猪基地6个,山羊板皮基地7个,活牛、绵羊和蜂基地各3个,貂基地1个),创办了“青岛”“济南”“莱州湾”“鲁南”四个牧工商联合公司。这四个联合公司都是以国营畜牧场为依托,联合部分社队和加工厂成立起来的。“青岛”“济南”两个联合公司主要是解决城市肉、蛋、奶等副食品的供应问题;“鲁南”联合公司主要是搞畜产品加工;“莱州湾”联合公司主要是开发利用渤海草滩,改良草原,发展畜牧业。联合公司实行牧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逐步克服产供销脱节的现象,改变畜牧业生产管理体制和流通渠道不畅的被动局面,更好地按照客观规律和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加工,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山东省畜牧业改革从突破性发展向纵深发展,不少地方的畜牧业生产开始从家庭副业的地位逐步变成一个独立的产业,向着专业化、商品化转化。但从全省看,畜牧业还没有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旧格局,产业结构不合理仍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产业发展粗放,产业格局粗略,产业链条粗糙,不能适应畜牧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的要求,造成了畜牧产品生产大幅波动和“买难”“卖难”的现象。畜牧业发展需要继续突破观念束缚,深入推进改革,切实解决好影响发展畜牧业商品生产的重大问题,协调好农牧、商业、经贸、轻纺、财政、劳动、银行、物价等有关部门的关系,通力合作,理顺价格,搞活流通,以保证畜牧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二、1986—1995:十年成长—山东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大省

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白羽肉鸡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其创始人孙希民1985年成立了农业部山东蓬莱良种肉鸡示范场,从5000只鸡起家,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向社会提供了33万只商品鸡鸡苗,到1987年盈利超过了一百万。在公司纪录片中,孙希民谈到创业时感慨地说:“当时赶上了好时候,全社会上下都在思谋发展畜牧产业,形成了滔滔之势。”

为了加快畜牧业的发展,1986年10月,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梁步庭在市、地委书记会议上指出,“畜牧业的加速发展,要作为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的方针来抓。”1986年12月24~27日,全省畜牧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时任山东省省长李昌安出席会议并做报告,从畜牧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内在紧密联系的高度,分析了畜牧业的战略地位,从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及科学进步、社会需求的角度,分析了畜牧业需要加速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会议指出,畜牧业已经到了工业部门和各经济部门必须重视的时候;发展畜牧业已不是畜牧本身的事,而是政府和有关经济部门如何用畜产品原料发展自己、发展经济的大事。

为了进一步落实省委和省政府有关领导的指示,充分认识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和有利条件,逐步实现畜牧业发展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山东省于1987年先后以省人民政府和省委办公厅的名义,分别下发了《批转省农业厅〈关于当前畜牧业生产情况和意见的报告〉的通知》(鲁政发[1987]13号)和《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若干规定〉的通知》(鲁办发[1987]27号)等两个文件,进一步要求全省畜牧业要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和资源条件,继续贯彻以广大农户和专业户饲养为主,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因地制宜进一步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在不断增加数量的同时,重点提高质量,增加商品量。要树立“大畜牧”观念,从思想上、工作上有一个大的转变:一是由单纯抓生产转向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向多层次、深加工发展;二是由重点抓猪鸡生产转向猪鸡和牛羊兔一起抓,特别要加快发展草食畜禽;三是由面上一般抓转到重点抓商品基地建设;四是由单靠农牧部门抓转到各有关部门都来抓,做到齐抓共管。

经过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山东省立足于农区资源特点,创出了一条“粮草并举、种草节粮、高产高效”的农区效益型畜牧业发展之路。山东省畜牧业以每年超过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度增长,畜牧业已开始由传统的副业性生产向现代化商品经济转变,逐步探索形成了专业养殖大户、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大型集约化养殖场等不同模式的发展路径,形成了相对独立、并具有一定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是畜牧业发展三分天下有其一。到1993年,全省肉蛋奶总产量跃居全国第一;1994年畜牧业产值又跃居全国第一位,山东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大省。1994年是山东省畜牧业第十五个高速增长年,全年肉类总产达到376万吨,蛋类总产295万吨,奶类总产51万吨,肉蛋奶总产量居全国各省首位。全省实现畜牧业总产值37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2.7%,在全省大农业的经济格局中,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喜人局面。

二是肉鸡渐成大产业,居全国首位。以养鸡为主的节粮型家禽业的发展也构成了山东省畜牧业的一大特色。肉鸡主产区诸城市1994年出栏肉鸡6000万只,仅此一项便创利税1亿多元。到1994年年底,全省家禽存养已达到5.9亿只,出栏9.4亿只,产值近200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50%以上。

三是畜牧业发展从散养走向规模经营。20世纪90年代以来,畜牧业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格局。大牲畜由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农民户有户养,养猪由公私养并举转向以户养为主。在城市郊区从蛋禽饲养专业户开始逐步发展起了畜禽规模化饲养,全省畜牧业生产日益走向规模经营,走向现代化大生产之路。在许多地方,畜牧业由过去的副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主导产业。

1986—1995年是山东畜牧业快速发展的数量扩张阶段,其生产特征以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为主,不但基本实现了畜产品供给供需平衡,肉蛋奶等畜产品供给充足,凭票供应的时代结束,而且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供给过剩,买方市场特征明显。这一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畜牧业领域率先放开统购统销的市场化改革激发了产业活力,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饲料兽药产业蓬勃兴起,种植业和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奠定了畜牧业的物质基础,推动畜牧产业更快速的发展。

三、1996—2010:光辉岁月—山东畜牧业发展模式领航全国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山东是农业大省,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经验,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出自诸城、潍坊,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要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所称赞的“山东经验”,其发端之一就是来源于山东畜牧业的创新发展,从规模化养殖到产业化经营,从产业化经营再到标准化生产,从标准化生产再到建设现代畜牧产业体系,每次产业发展,山东畜牧业都傲立潮头,领航全国。

1.产业化经营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山东20世纪80年代后畜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首先是诸城市外贸公司在肉鸡饲养、加工、出口实行“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随后在畜牧业的其他领域得到广泛推行,较好地解决了分散饲养与集中加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198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总结推广了诸城组织商品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和潍坊市提出的“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发展新思路。1994年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正式提出在全省实施农业产业化。

1997年8月25日,时任山东省畜牧局局长的司俊臣在省长办公会议上向省长李春亭做了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的汇报,建议要实现畜牧业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最好的形式是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会后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带动战略的通知》,要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九五”期间重点培植50家省级和500家区域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带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并提出扶持措施。各地把建设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来抓,大力扶持发展带动面大、技术含量高、外向型、多形式和多种经济成分的龙头企业。

山东畜牧业以外贸出口为龙头,创造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既提高了农产品经营效益,又带动了农民致富。产业化的发展使山东畜牧业成为种植业之后第二大农字产业,并逐渐形成三大主导产业:肉鸡、生猪、牛羊肉。特别是以肉鸡为代表的家禽业,其产值在全省、出口额在全国都是半壁江山,渐有“鲁鸡遍天下”的说法。畜产品加工和外销率明显提高,截至2000年,全省外调生猪1500多万头,禽蛋100多万吨,禽肉100多万吨。

2.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如果说产业化经营是经营模式创新,那么标准化生产就是管理体制创新。这是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山东畜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借着加入WTO所带来的国内外市场的压力,借着“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推动,山东畜牧业加快发展步伐,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实现产业整体运行的标准化。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历经15年的艰苦谈判我国加入WTO,畜产品产销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畜产品由供不应求变为供应充足乃至供大于求,量增使产业深层的问题得以暴露,市场反馈也异常严厉:内销外销都以食品安全为首要指标,这就使经营竞争上升为管理竞争,企业间的竞争扩大为国家间的较量。传统产业化经营已不足以应对当时的形势。畜产品的食品安全不是一个环节一个部门的事情,它必须依靠行政、法律、经济和技术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措施才能实现。畜产品安全也不可能在某一个企业中独立实现,它依赖于一个健康清洁的生产环境和有效的监管体系。因此,畜产品安全仅靠单个企业的产业化经营已无法奏效,而必须建立一个对整个产业有约束力的标准化体系。

2001年7月,山东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对推行畜牧业标准化提出了明确要求。2001年9月,山东省畜牧办公室制定出畜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发展畜牧业的指导思想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实施畜牧经济国际化战略,实现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业的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单纯开发资源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由内贸为主向内外贸并重转变,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002年1月26日,全省畜牧业标准化工作会议在莱西市召开。会后,省畜牧办成立了山东省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制定了《山东省畜牧业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规划》。在认真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全省畜牧业发展实际,组织制定了畜禽品种标准、质量安全标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地环境标准等地方标准。2000年以来累计制(修)订的畜牧兽医地方标准82项。其中2004年制定(修订)并发布山东省畜牧兽医地方标准35项,包括济宁百日鸡、鲁西黄牛等畜禽地方品种标准15项,畜禽饲养小区和饲养场建设标准、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程、饲料兽药使用规范、防疫技术规程18项,牧草生产规程1项,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县级实验室建设标准1项。2005年制(修)订畜牧业地方标准31项。初步建立起了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骨干、企业标准为基础、地方标准为补充的畜牧业标准体系框架。

“十五”期间,山东省应对了出口封关的冲击,战胜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挑战,畜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动物防疫工作明显加强,兽药和饲料工业产量增加、质量提高,畜牧业二、三产业取得新进展。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肉蛋奶总产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生产大省的地位,畜牧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前列,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全省肉类产量850.9万吨,蛋类产量432.6万吨,奶类产量273.9万吨。畜牧业产值从2004年开始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2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山东省畜产品产量占到全国的1/10以上,每年约有1/3以上的畜产品销往省外。畜产品及其相关产品年出口创汇达到20多亿美元,肉类出口创汇近1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4以上,其中,禽肉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2。畜牧业转化秸秆3000万吨,价值60多亿元;转化粮食2000万吨,价值280多亿元。畜牧业成为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一个大产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和重要渠道。

3.现代化运营深化畜牧业发展内涵。2006年以后,山东省畜牧业发生新的变革。科学发展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畜牧业发展由数量扩张为主快速向数量效益为主转变,自主增长能力增强,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加快。

2006年,山东省畜牧办公室制定了畜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提出“十一五”山东畜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由畜牧大省向强省转变,初步建立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畜牧产业体系,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地建设。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实现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的跨越,实施新一轮农业振兴计划,再创山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优势,山东省人民政府分别于2010年4月12日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鲁政发[2010]33号)、2010年8月8日出台《山东省畜牧业振兴规划(2011—2015)》(鲁政发[2010]81号)。《意见》和《规划》指出,山东省畜牧业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品牌畜牧业为目标,以建设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和提高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为重点,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通过建立稳定增长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创新畜牧产业组织形式、强化畜牧业宏观调控、加强对畜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等措施,坚持推进畜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创建、科技化支撑,统筹兼顾公共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畜产品加工,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山东由畜牧业大省向强省跨越,再创山东畜牧业发展新优势。

以上政策措施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山东省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稳固了全国畜牧大省地位,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新台阶。2010年,全省家禽、生猪、牛和羊出栏分别为163572.63万只、4301.11万头、449.35万头和3005.11万只,分别比2005年增长12.74%、0.88%、5.55%和0.07%;肉类总产量704.36万吨、禽蛋384.84万吨、奶类271.56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7.08%、5.96%和38.09%。奶业不仅是“十一五”畜牧业发展最快的产业,也是山东省畜牧业最大亮点;2010年畜牧业产值1774.46亿元,首次突破1700亿元大关,比2005年增长57.72%,是大农业中仅次于种植业的第二大产业。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供应和农民增收。2010年,全省农民畜牧业收入1198万元,比2005年增长38.44%,是大农业中对农民增收贡献第二大产业。

四、2011—2018:大河奔流—探索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之路

2015年6月15至16日,全国现代畜牧业建设工作会议在聊城市召开。此次会议是国家层面近20年来首次召开高规格的畜牧专业会议,在全国现代畜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对开好会议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出席会议并作主旨讲话,时任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出席会议并致辞。汪洋在批示中强调,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对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韩长赋在讲话中首次用“两个率先”概括现代畜牧业的战略地位和未来愿景,即畜牧业要在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东部沿海地区畜牧业要率先实现现代化,这实际意味着国家层面已经明确了现代畜牧业在大农业整体格局中的龙头地位。

其实自2011年以来,山东畜牧业已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于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向信息化、品牌化、生态化、安全化、现代化多端发力,探索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之路。

2011年12月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高效特色畜牧业的意见》(鲁政办发〔2011〕75号),要求着力提高高效特色畜牧业良种化、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推动高效特色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再造山东畜牧业发展新优势。

2013年8月7日,山东省畜牧兽医局联合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委共同下发《关于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的意见》(鲁牧办发〔2013〕22号),要求充分认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意义,积极谋划,创新模式,通过合理调整优化布局,构建循环产业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生态畜牧业建设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紧密结合,实施新一轮农业振兴规划再创山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优势。

2014年1月2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优质安全畜牧业的意见》(鲁政办发〔2014〕1号),要求通过完善优质安全畜牧业发展体制、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构筑质量追溯体系,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打造优质安全畜牧业品牌,统筹推进优质安全畜牧业发展,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2016年山东省畜牧兽医局依托国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围绕全省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创优势”的中心任务,先后制订了《山东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深入开展畜牧业转型升级推进行动实施方案》,以贯彻落实生猪、家禽、奶牛和肉牛肉羊等9项实施方案为抓手,牢牢把握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和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以转变新观念促进新发展,以引领新常态发展新经济,以贯彻新部署落实新方案,以树立新标杆实现新转变,深入开展畜牧业转型升级推进行动,推动山东畜牧业在全国更好地“走在前列”,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目标。

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作为农业的一极,可以说畜牧业发展迎来了继改革开放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历史性机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下,山东新一代畜牧业人按照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统领,围绕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质量第一、绿色发展、效益优先,加快畜牧业新旧动能转换,以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为历史担当,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2017年,全省畜禽存栏约1亿个猪单位,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66.0万吨、444.8万吨、231.3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一位、第一位、第四位。肉蛋奶总产量占全国总量10%,居全国首位,其中禽肉占全国15%、禽蛋占全国14.37%。2017年,畜牧业产值达到2501.37亿元,畜牧业增加值997.80亿元,畜牧一二三产总体规模已近万亿,吸纳就业700余万人,肉蛋奶总产量和畜牧业总产值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放眼天下,当前我们面临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时代,是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美景的时代。通过一带一路,我们正在走向世界。这个时候畜牧业也不再是喂猪养牛这么简单,而是富农民、壮农业、改变农村的支柱产业;是兴一产、促二产、融合三产的关键产业;是健民身、稳民心、和谐社会的战略产业。畜牧业4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改革需要破除思想的禁锢,发展需要落实新的理念。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到放开统购统销,从发展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冲浪,从推进规模化养殖到产业化经营,再到标准化生产和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理念的确立,每一次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理念的更新,都带来畜牧业发展模式的深刻变化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

大河奔流开新路,层峦耸峙争高峰。40年很长,司俊臣、张洪本、孙希民也已年届古稀,以他们为代表的老一代畜牧人把人生最华彩的乐章奉献给了畜牧业,余音绕梁;40年很短,年轻的畜牧业、新一代畜牧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奋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奋发作为。风起云涌,40年滚滚向前的改革春潮,山东畜牧业创造了历史;锐意向前,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山东畜牧业必将创造新的风采。

猜你喜欢

畜牧业畜牧山东省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第二十届(2022)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映像畜牧业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黑科技”打造畜牧健康管理专家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