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 精彩课堂的双翼
2019-09-17宁俊平
宁俊平
【摘 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习,使预设外生成的教学转化为促进教学的有效资源,从而优化教学。让学生的问题带着师生在课堂自由飞翔。
【关键词】预设;筛选;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179-01
引言
正如葉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学会用心倾听。听懂后及时做出判断,筛选出有意义的生成,作为有效资源进行利用。
一、教学案例
黄爱华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一课。课一开始,黄老师把研究的问题“百分数”,直接写在黑板上,然后向学生询问,今天我们来认识百分数,你想了解百分数的哪些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
(1)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
(2)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
(3)百分数是什么意思?
(4)百分号是怎么写的?
(5)百分数是干什么的?
(6)分数用得多还是百分数用得多?
这么多的问题,在本节课上肯定不能都解决,怎样进行筛选?又怎样让学生接受老师的筛选呢?
先看黄老师筛选的结果:
(1)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必要性)
(2)在什么情况下用?(应用范围条件,不是代替分数的)
(3)百分数是什么意思?(含义,是个抽象的数学问题)
(4)百分数和分数比较有什么不同?(联系)
师:其实写法和读法在百分数和分数的不同中都能研究到,大家要是没有意见就开始。
从黄老师对问题的筛选结果中我们看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领,而不是等着学生提出或回答完问题给他一个肯定或否定就完事。
筛选出来的四个问题,可以归纳为:第一个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是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第二个问题百分数在什么情况下用?是研究百分数的应用范围和条件,因为百分数作为特殊的分数不是对分数的代替。第三个问题百分数是什么意思?这是百分数的本质含义,是个抽象的数学问题,是学生经历具体认识后的提升。第四个问题是百分数和分数比较有什么不同?将百分数和分数进行具体比较,在比较中进一步获得清晰的认识。既找到联系也找到区别。
这样的筛选足以让学生对百分数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符合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规律,对学生的进一步研究和认识起了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由于黄老师有了这样精心的筛选,才有了学习后的质疑和问题的延伸。黄老师面对学生提出的思考又是怎样处理的?(视频)
师:我们把问题理一下。这两个同学的问题都是说分母的问题。分母为什么不是20、1000呢?生活中有没有用分母是10、20、1000作标准的分数呢?
师:分母是1000的千分数长得什么样?怎么写?什么情况下用?由于时间关系不能讨论了。如果你们想看千分数老师给你们看一个:蚌埠人口增长率下降到5.83‰。
关于千分数的问题和生活中有没有十分数、万分数呢?同学们可以课下继续研究,写成数学小论文。
在这节课后黄老师谈到,关于“十分数”和“千分数”的问题本节课没有时间处理了,就把问题提出一个引子“千分数的出现”,引伸到课外继续研究。这也是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因为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全部解决。另外黄老师还说到,在另外一次课上,当进入到质疑的教学环节时,学生就说出了十分数——折扣,这是黄老师没有预设的,他只预设了“千分数”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就让学生说出来,既是对学生的个性张扬,也是抓住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引领的契机,即引出预设好的“千分数”的问题。
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要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与同伴交流的能力,绝对禁止“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形式上的理解《课程标准》,并没有在教学方法上有实质性的改革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在一些数学课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上,依赖预设的现象还很严重.在这些课上,教师不再是“满堂灌”,代之而来的是“满堂问”,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画面优美,图象动静有致,整个教学流程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展开,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似乎都在教师的预料之中,因为无论学生说什么,教师的课件都能加以演示。在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后,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与讨论,然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其间会顺利地出现各种解题方法,其顺序与教师的课件吻合得天衣无缝,教学过程的完成如“行云流水”,完全与事先的预设一致。这样的课,看上去学生学得很主动,其实师生都是在“表演”预设的教学流程,活动教学的主体仍然是教师,是多媒体课件。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的还是自己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是我们仍把数学课堂作为自己表演的舞台,没有真正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没有把知识的教学看成是一个建构、生成的过程。
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但教学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其已有的知识、对数学的兴趣及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发挥,这样就使数学课堂变化出许多不确定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而“生成”的,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师事先的预设。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如何精彩,重要的是能适时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一种“不和谐”,用知识的力量去唤起求知欲望,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一系列表现作出及时的反应,如遇到突如其来的提问、与众不同的声音、错误的认知时,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使其成为宝贵的学习资源。
三、结语
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我们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预设之外的,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事情。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习,使预设外生成的教学转化为促进教学的有效资源,从而优化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使课堂变得鲜活、生动,流淌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丽.小学数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合理把握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07):122-123.
[2]朱成立.基于课堂生成及其效果的预设例说[J].江西教育,2019(03):26-27.
[3]廖易新.预设因生成而美丽 生成因预设而精彩[J].基础教育论坛,2019(0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