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9-09-17王栋韩翠文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王栋 韩翠文

摘 要:产教融合是当前国家针对职业教育改革和转型提出的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摆在职业院校和企业面前的共同课题。针对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探讨,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深化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2-0147-02

引言

产教融合是指职业院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拓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如何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当前职业院校和企业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综述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要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

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也逐步在加深校企之间的合作力度,形成了校企合作的各种培养模式与机制,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的1.0模式。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应在学制内完成不少于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学习。根据这一文件规定,高职职业院校逐步开展了“2.5+0.5”模式的顶岗实习工作,本科职业院校推行了“3.5+0.5”模式的顶岗实习,甚至部分院校实施了“2(3)+1”模式,通过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实践学习,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各院校普及率较高,但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学校为了完成顶岗实习的指标,将学生“放羊式”地推向企业,一方面使得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内容脱钩,另外也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同时,企业为了招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实习生,不考虑学生所学专业,安排实习生从事与专业所学完全背离的工作,使得顶岗实习演变成了低级务工。由于此种模式的普及率较高,也最常见,故称之为1.0模式。

2.订单班实践教学的2.0模式。在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提出,在学校中挑选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组成新的教学班,按照企业用人的需要开设课程,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工作。此种模式称之为订单班模式。相比起纯粹的顶岗实习,订单班模式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也加强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升级版,故称之为2.0模式。但此种模式的弊端也比较明显,学生缺乏对企业的选择性,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导致中途退出,使得订单班名存实亡。

3.工学互换、多阶段实践教学的3.0模式。在订单班的基础上,又衍生出校企合作的第三种模式,企业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灵活安排一周到几周的教学实践,学校可以据此安排学生在正常学习时间内到企业去开展时间学习,企业可以对学生进行考核,校企之间可以互认学分。此种模式称之为工学互换、多阶段的校企合作模式,目前是比较受校企双方欢迎的合作模式,也称之为3.0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形式灵活,便于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实训学习的需要,同时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奠定了基础,做到了校企双赢。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企业的生产与学生实训之间存在矛盾。企业希望投入生产的时间越多越好,希望实习生一到企业就能上岗,而且工作内容覆盖面越广越好,反观学校则希望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越多越好。同时,企业希望生产过程中,合格率越高越好,而学生都是生手,在实践操作中,易出次品。这也使得企业迟迟不愿意让学生接触实践操作,只是从事一些简单的初级劳动。时间一长,学生会心生厌倦,也与实践学习的初衷大相径庭。

2.校企之间缺乏深度沟通与合作。为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参与率,学校往往采用“一刀切”的办法推行校企合作,不考虑专业的发展状况,也不考虑合作企业的情况,要求学生全部下到企业去参加顶岗实习。这样做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学生不理解学校的真实意图,带着牢骚被动地去完成顶岗实习。而企业也往往是被动地接收学生参加实习,但在具体工作安排上只留出一些简单劳动的工作岗位给学生,使得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合作的深度。

3.校企双方责任界限模糊。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校企双方其实都具备了培育人才的功能和职责。然而在目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通常认为对学生的德育、技能培养都是学校的事,学校应该把培养好的“成品”输送给企业使用;学校则认为学生在企业应该进一步接受德育、技能的社会性再教育,企业应该承担教育的功能,而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定位为劳动者。这样就造成了校企双方在培养人的职责界限上存在盲区,进而出现责任界限模糊的问题。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建设的建议

1.坚持“双赢”原则,实施责任共担。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要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企业可以通过赞助学生学费的做法提前介入到招生环节,使得学校招生和企业招工相衔接,在确保学校生源的同时,也确保企业未来对人才的储备需要。同时,也强化了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人才培养实施,做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以期在校与企之间实现平衡和共赢。

2.推进产教协同育人。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推动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编教材、共设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理念,校企双方根据培养的目标共同设置符合学校和企业要求的课程,既注重理论传授,也强化动手实操技能的培养。二是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避免在以后的实践学习工作中出现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不良现象。同时,学校可以通过课堂的理论讲授强化学生的职业人意识,也可以通过在校期间组织学生下企业参观,以第二课堂的形式来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实施分组分阶段教学。学校可以以专周实训的形式来组织学生下企业实践学习,也可以通过某个学期的“工学交替”形式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跟岗实践,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也帮助企业解决了短期用工的问题,甚至为企业解决了某些技术难题,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参加顶岗实习铺平了道路。但在实施分组分阶段的实践学习中,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各专业的特点不同,所以具体做法也应不尽相同。四是进一步通过各种形式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除了实践学习外,校企之间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深化合作,如双方互聘人员进行授课,学校聘请企业高管为客座教授,企业聘请学校教师为客座讲师;深入探讨开展订单班合作的可能性等,加大校企之间的沟通力度。

结语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加强密切合作,共同培育既符合学校培养目标,又适应企业工作需要的人才,是学校和企业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因此,实施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条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理想途径。

参考文献:

[1]  潘玲珍.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59-163.

[2]  季跃东.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创业教育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14-118.

[3]  王丹中,赵佩华.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47-49.

[4]  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8-10.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