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中的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

2019-09-17何莎莉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力资源管理高职院校

何莎莉

摘 要:时代的发展使得我国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了当前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切实有效地做好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才可以培养出更加符合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但是,就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现状来看,尚存在些许问题,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存在漏洞,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要想有效转变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必须对自身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更新优化,打造完整的同素异构机制,创设出完整的师资运行调节机制,强化薪资管理机制建设,同时全面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鉴于这种情况,对当前形势下我国校企合作引导之下的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如何有效开展做出简单探析。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2-0124-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发展历程越发迅猛,其对于人才需求越发增强,因此展开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但是,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却还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存在,对校企合作的作用发挥造成了比较大的消极影响,所培养出的人才依旧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甚至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都造成了比较大的限制。要想转变这种情况,将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我国的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对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更新优化,这样才可以使自身的师资力量得到有效提升,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优秀的复合型人才。鉴于此,本文展开校企合作中的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探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打造师资队伍建设的同素异构机制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每一所院校的办学理念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必须要与校园的具体人才培养方向相契合。就机械设计制造专业下的培养模式为例,模式主要培养方向为: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明确各种机械应用手段,同时能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活动之中,具备扎实的机械应用基础,能够从事相关的机械行业设计,成为贴合时代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需要学生对机械设计理论基础有所明晰,同时还需要其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之中的能力,最终要将其培养成为符合时代发展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上述目标内容直接为师资团队的具体建设点名方向,其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充足的理论功底以及在企业中所获得的时间应用能力。

保证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相互融合,二者处于平衡状态。依然将机械设计制作专业学生培养作为例子,其教学计划中必须结合大量理论课程,即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机械原理、制造技术基础等;同时还有诸如“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电子实习”等实践课程内容。教学计划要求,将此教学计划作为前提的教师团队内部必须拥有具备良好理论知识的教师,同时还必须拥有相应的实践教师,介于校企合作这一重要目标,教师团队还应该有来自于企业之中的兼职教师,所有教师共同执行素质教育,全面贴合基本教学需要,这对于构建同素异构机制具有非常大的推进作用。

在教研室或者院校之中的师资团队建设也必须全面贯彻这一教学指标。具体来讲,院系以及教研室之间的机制必须足够明确,二者的工作需要存在交叉点位,同时还必须处于完全不同的线路之上。如果想要构建完整的同素异构机制,那么院系根据学年需要创设学年教育制度,教研室根据其所提出的教育制度进行课程安排,动员并调集具有良好应用水准的专业课程资源。院系有权利也有义务监督教学质量以及教师是否能够按照规定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对此展开评估(此项内容包含企业兼职教师)。逐渐强化院系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全面加大人才质量投入力度,教研室对于课程教学效率以及教学研究工作进行严格把关,教师的考评工作由院系作为主体,教研室则是次要参与。院系中主管教学的院长对教学计划进行有机协调处理,院系教研室之间可以开展相应的合作活动,创设出横跨整个院系的研究机构。

二、构建科学配置教师的运行与调节机制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是为了有效弥补教师团队建设不足存在,其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出每一名教师的特长,通过调节机制来有效弥补教师团队的漏洞问题。将教师个体进行有机结合,扬长补短,最终形成职能完整并且能力优秀的专业教学结构,充分展现出教师团队的智慧,最终达成个体教师所无法达成的教学目标。在构建运行以及调节机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师自身素养以及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和优化。也就是说教学结构以及教学目标必须处于同一高度,其与院校内部的整体教学目标相互融合,与学校内部具有的设备内容、教学能力进行有机协调。优化就是要通过分析渗透,明确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差异,最终创出最为完整的教育方案。当然,运行与调节涉及到的方面极为广泛,包括教师的性格互补、年龄互补、能力互补、特色互补等等。

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大重要目标,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大使得人才竞争越发激烈,专业应用型人才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现代工业正在飞速发展,其对于劳动力的要求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所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有效结合当前的时代发展,其应用能力明显不足,这种问题使得学校的基本发展受到影响。在经济市场的外部引导之下,高职院校的最终教学目标必然是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市場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催化剂,随着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以及企业之间的联系越发广泛密切,如果从宏观角度来看,可以有效明确高职院校现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构建教师运行与调节机制。

得益于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经济市场对于学生的需求更加偏向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应用能力以及为企业提供的帮助。高职院校作为专业人才加工厂,有必要创设更加完整的运行调节机制,在建设教师资源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当前经济市场的核心——对于人才的需要。

三、重塑师资管理的薪酬与激励机制

教师与学生在某一固定课堂教学时间内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最终教学质量之间的比值就是教学效率。在课堂之中,单位时间之内的教学效率越高,那么学生收获越多,相反则是越少。高职院校的师资团队的具体建设方向不仅仅在于专业机制构建以及协调机制构建,而且还必须全面提高教学效率,首选方法就是全面强化薪酬以及激励机制建设,通过机制构建来让教师明确市场经济对于教师的具体要求,使其能够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推进原动力。就传统认知层面来看,只有企业会将效率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要素,而对于学校而言,教师的职责是授予知识,而知识是无形的,这一内容难以量化并且难以与效率相互结合,这也变成了广大高职院校定量分析无法应用于教学考核评价之中的借口。事实上,定量分析不仅能在教师团队中应用,而且还能够取得非常优秀的成效。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小学实行的减负教育,如一道物理题目,传统教育课程可能需要花费一节课时才能帮助学生明确如何解决,而在新教学观念的引领之下,教师可能只需要半节课时就能帮助学生完全理解。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借于类似于“减负”教育这种手段构建激励机制。

学校各级管理部门需要结合本部门的具体工作,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一切帮助。这就要求其能够充分建设完整的激励机制,对于教师的教学行动进行有效激励,以此来保证其能够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例如,高职院校需要对教师开展奖惩制度,有赏有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教学进度,实现更加完整的教学需要。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与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机制相互比较,高职院校中的存在明显差异。首先,与企业职工相互比较,高职院校中的师资团队的专业素养以及知识能力更加强悍,并且其处事将会更加理性。对于教师团队的激励,必须将尊重和公平放置于首要位置。其次,教师群体追求往往更加具有多样性以及创新性。一般来讲,对于企业的员工激励制度建设来看,其更多工作源自于内在报酬本身。最后,教师从属于知识型员工,其在报酬需求方面的趋向为:个体发展(大约占据34%)、自主工作(大约占据31%)、业务成就(大约占据28%)、金钱需要(大约占据7%)。高职院校的具体薪酬激励制度可以借用上述四项目标。

以教师的职称评介作为具体事例,教师评介职称是一项激励工作,但是这项工作存在兩面效应。为了有效发挥职称评介的正面效应,高职院校必须从多方面着手,考核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实践水准,在校企合作的引领下,需要重点考核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训的能力。除专职教师以外,高职院校中还会有大量来自于企业之中的兼职教师,对其开展的职称评价活动需要结合教师的具体实训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校企合作引领之下的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重点从三个机制的落实入手,全面提高对教师团队建设的机制构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深化教师团队发展,使其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成长提供推进作用。广大高职院校有必要与企业进行深入交流,接合企业具体需要进行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为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发挥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邱磊.校企合作中的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11):107-109.

[2]  金凌燕.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以SX高职院校为例[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7.

[3]  王文慧.公办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以青岛Q高校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8.

[4]  鲁亮,卞华,崔顾芳.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98-100.

[5]  蔡文锐,王欢庆,陈宏达,蔡德春.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70-73.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人力资源管理高职院校
浅析省级人才市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珠三角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浅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