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系列纪录片创作风格的统一

2019-09-17王克强

记者摇篮 2019年7期

王克强

【摘 要】纪录片《铁西》,今年被评为辽宁省新闻奖一等奖,被评选进入2018年国家200部优秀纪录片之一,为鞍山争得了荣誉,为辽宁争得了荣誉。面对宏大的主题,系列纪录片只有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格,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

【关键词】美学影调统一   语言特点统一   节奏基调统一

纪录片《铁西》讲述近100年的历史,这不仅是讲述鞍山铁西的故事,也是在讲述一个时代的辽宁故事以及中国故事,如此宏大的主题,系列纪录片只有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格,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

一、创作前期,美学影调统一

纪录片通过故事吸引人,《铁西》在策划的过程中,要求每一集里面必须要有一段老故事,一集大概七八个故事。这个过程,五集里没有哪一集绝对的强,其实一集的绝对强的同时,意味着其他集会弱下来,所以,要保持纪录片五集整体效果的呈现。

首先,人物的选择。在前期田野调查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倾向于有故事、典型性的平凡小人物。这里所说的典型更多的是在人物身上有着一个历史阶段的印迹。第二集《兴盛之路》里的镡玉兰,起初没有找到她。我们采访许多化纺老工人的时候,其中有一位退休老工人说她师傅肯定有故事,就联系到了片子中的镡玉兰。为了支援化纺,她从外地被调了过来,一家几代人在化纺工作,有代表性的人物,家中有一个时代的旧物件,老记忆。在镡玉兰老人身上有一个时间的跨度,在这个跨度里她个人有了一段人物故事弧线的呈现,也代表着化纺厂的一段历史,而化纺厂的故事也是铁西那个时代工业的缩影,这就是平凡的典型人物故事的力量所在,40个人物故事里都是在寻找了好多个人物之后辗转找到的。

其次,素材的分配。寻找的故事不是为单独的某一集去服务,而是为整体服务的。一共选取的40个故事里,有轻有重,有薄有厚,故事拍摄回来,为了整体框架的节奏和表达,要进行重新分配。比如第五集车票的故事,本来是放在第一集里的,涉及铁路了,但是第五集整体的故事性会弱下来,而它又是最后一集,这样将第一集里的故事调到第五集里。比如第二集《兴盛之路》,人物故事的画面美学相对弱,将延时、日出、日落等最美的画面放在这一集,会提高整体的美学表达。

最后,影像的拍摄。人物故事基本采用手持跟拍的纪实抓捕手法;在拍摄的过程中还不断地发现新的故事。原计划的设计拍摄的过程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会做一些改变,比如小板凳的故事,去拍摄的时候,人物本身的故事不出彩,但是一进门,第一眼发现办公室里有一个小板凳,就开始挖掘小板凳的故事,一个非常小的切入点,却成了一个故事的亮点。

人物的同期采访放弃中规中矩坐在那里讲,而是与历史或者现实的场景相融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场景的作用去表达整体叙事。

除了叙事性的画面之外的表现性画面,比如延时、风景、街道等,特别注重美学表达,怎么美怎么拍,与叙事画面结合,表达一种诗意感。

二、创作中期,撰写解说词的语言特点统一

目前,中国纪录片大多数还是采用“格里尔逊式”的方法,解说词加音乐和画面呈现的方式。30分钟的纪录片,一般需要撰写至少4000字的解说词,所以,解说词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但不能喧宾夺主,而系列纪录片的解说词每一集的撰稿不同,给观众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要统一。

首先,纪录片不是文学作品,不需要太多优美的文字,画面能表达的信息,尽量不要用文字。其次,撰写解说词避免写成论文的模式。尤其是在做关于历史文化的纪录片,开头追根溯源,接下来徐徐展开、举例说明,最后盖棺论定、总结陈词,完全像在写论文,而不像在创作纪录片。最后,文字与影像的转换。纪录片是视听语言的表达,如果过于强调文字优势会阻碍影像表达。一部纪录片,从策划到最后成片,要经过数道工序。从拍摄大纲,到文学台本,再到剪辑台本,整个过程,就是不停地去除多余的文字,以及画蛇添足的叙述。

我写了第一集后,其他集的撰稿人根据语言风格特点以及人物故事的叙事特点,进行撰写,但是五集汇总之后,会由总撰稿人再对五集,包括我自己写的第一集,再统一,对我们五集稿子还要进行最后一轮的把握修改,保证整体的节奏和完整,这样最后片子整体解说词呈现出来的风格和气质是相同的。

三、创作后期,剪辑过程中的节奏统一

有句俗话“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这句话很适用纪录片创作后期的剪辑。就一部纪录片而言,前期的策划和拍摄固然重要,但很大一部分工作都需要在剪辑台前细细打磨,从文案的调整,到镜头的取舍,从配音配乐的相得益彰,到特技包装的锦上添花,每一个文字的推敲,每一個音调的校准,每一个镜头的剪辑,每一段留白的节奏,每一曲配乐的渲染,都需要创作者用心去体会,去抉择,去琢磨,如此,方能精益求精,打造精品。正如摩西纳克所言“最后确定影片本身价值的那种特殊价值还是节奏。”因此,在五集后期制作的过程中,依然有着明晰的统一的剪辑节奏。

首先,剪辑的内部节奏。也叫心理节奏。这是创作人员在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受、逻辑思维、联想等多种元素的集合,是内心情感和情绪的表达。动作和动作的连接,画面的长短,剪辑点与音乐节拍的统一等多种视听元素的表达过程中,通过心理活动所产生的节奏的共性,去感知感觉的。

其次,剪辑的外部节奏。主要是根据纪录片具体的内容和结构进行镜头组接的节奏。后期剪辑作为局部节奏要根据纪录片内容和结构的整体节奏去融合。在剪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时空关系、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组合,有快有慢,张弛有度。

总之,纪录片创作从前期策划到后期制作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位置,只有协调统一才可以创作出被受众接受并回味的精品纪录片作品。

(作者单位:鞍山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美)史蒂文·卡茨.电影镜头设计从构思到银幕,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10月第1版 第239页;

[2]丛丽娜.对电视纪录片视听语言真实性的思考.新闻界,2011年10月;

[3]王竞.纪录片创作六讲(修订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