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初探
2019-09-17周钒铌
周钒铌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051-01
一、前言
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已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并把国际理解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的理解教育,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以来,为推动沿线国家教育开放合作,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赋予了新使命。在中国,越是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社会基础与需求也更为广泛与凸显,完全以高等教育为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势在必行。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转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促进整个人类及地球上各种生物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与发展为宗旨的一种教育。
三、国际理解教育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区课题组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厘清了在区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国际意识淡薄,理解教育重视不够。
以中高考为首要目标的中学英语课程长期以来过分重视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以致中学英语课程对国际理解教育重视不够,长期忽视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及国际意识的培养。而会说一门外语并不意味着就懂这种文化,语言只不过是一种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只有真正了解其文化内涵才能达到学习该语言的目的。更为严重的是,小学段的英语课程大多数情况下形同虚设,一些学校缺乏专业的英语教师,英语课由语文、数学教师兼任。在课时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国际理解教育无从谈起。“教育的关键在于通过学习语言掌握一种文化”“达成国际理解才是学习语言的终极目的”。
2.学生文化理解片面,认知水平整体偏低。
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容易受汉语固有思维方式的局限,对英语国家的独特文化理解较为片面,对国际理解的认知水平整体偏低;虽然多数中学生从心底里很愿意接受他国文化,但由于涉外经历少,大部分学生容易从静止的、固定的角度看待异域文化。部分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不予认同,盲目接受外国文化,甚至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
3.语言环境缺乏,情感态度常被忽视。
以应试训练为主的中学英语教学,由于忽视对国际理解教育语言环境的构建,忽视多层次的信息与情感态度的交流,让学生的英语交流交际只限于课堂,导致目前多数学生对国际理解能力不足与态度不明。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是个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国际理解能力与态度只有在跨文化实际体验中才能更好地形成。
四、区域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尝试
国际理解教育是世界教育范围内比较重视和关注的一项教育内容,我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分中学已意识到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尝试。
1.加强师资建设,转变教师观念。
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教师是关键。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教师自身要有国际视野和开放心态,要有世界情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要有国际比较和鉴别能力。教师只有具备相关的知识和素养,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以学生现有的逻辑能力和思维水平为水准把握知识点,才能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的发展。但是,观念的转变不能一蹴而就,缘此,我区在此方面做好了长期的准备和投入。
自2012年起,我区平均每年派1名教师参与中英项目学习,学习时长3个月。外出学习的教师返岗后,承担一些相应培训任务,不仅分享学科所学,还要与广大教师交流生活和文化体验,用自身的深切感受影响广大教师。
暑期,德语学生参加DSD项目德国夏令营活动。教师随同学生一起充分体验德国的生活与文化,真真切切感受不同国度的风俗习惯,学习与其他国家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
同时,我区培训部门还利用美中友好志愿者教师资源,每周五上午开展区内教师培训和文化交流活动,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素养。
长期的学习与交流活动,让我区的教师在观念上逐渐有所转变。
2.培养国际意识,拓宽学生视野。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要想顺利参与国际合作、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并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培养掌握国际知识、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国际意识与国际视野的人才是关键。中小教育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础性教育,我区尝试在实验学校把国际理解教育纳入外语课程,使学生能更好地与国际社会融为一体。
在区第一实验小学,积极开展双语课堂,将国际化教育理念真正在课堂中体现。在铜梁巴川中学,开设德语选修课,让对德语感兴趣的学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另一门外语,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第三语言学习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学生学习德语发音基础、基本会话,了解德国风情,感受异国文化,学生对德语以及德国有了更多的认识。铜梁中学发展了DSD德语项目,拓宽学生进行国际理解与交流的渠道。
通过接触各式各样的文化形态,外语不再是学生眼中繁重的作业,或是枯燥的任务,而是与世界友人沟通的工具,而这切都依赖于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3.创设语言环境,培养交际能力。
语言学习需要创设语言环境,体现真实生活。理想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于使用外语的环境之中,获得更多直接使用目标语的场所和机会,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交际。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的能力就要解决与外国人沟通、交往的语言问题。美中友好志愿者教师和德语外籍教师是我区两个重要的资源。外教纯正的语音,幽默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学生在课堂内外,与外教零距离接触,大胆自如交流。
为了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有的学校组建了英语角,举办英语文化节,组织夏令营到国外进行文化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沟通与交流,深入理解多元文化与价值、促使学生在体验、碰撞中了解异域历史、现状、文化特点和人们的思维方式。节假日期间,学生邀请外教到家中体验中国文化,包饺子、包粽子、吃月饼等,促进了双方的文化理解与交流,强化学生在国际理解教育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结语
中小学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外,教师肩负着更重大的责任。教师应着重于关注文化之间的差异,关注文化之间的交互理解,让学生不但加强与异域文化之间的沟通,理解学习英语的价值,又掌握一定的国际理解与交流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从而有利于学生文化理解精神,交流合作能力,国际参与意识的进一步形成。
参考文献
[1]赫栋峰,梁珊.国际理解教育的结构与重心.《外国教育研究》,2009.
[2]王远美,李晶.北京市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
[3]王远美.促进“民心相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使命与愿景.《中小学管理》,2017.
[4]张蓉,谢聪.从追随到自立:日本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