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渝川地方稻种品质性状遗传相关性及聚类分析

2019-09-17雷丽霞邹玉霞台琳玉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7期

雷丽霞 邹玉霞 台琳玉

摘要:研究渝川地区优异地方稻种资源的遗传相关性及稻米品质。对渝川地区81份优异地方稻种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指标进行测定及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资源材料间的品质性状相对稳定,变异系数均小于16%。糙米率与精米率相关系数0.911;糙米长与整精米率相关系数为-0.493;糙米宽相关系数为-0.407;糙米长宽比相关系数为0.836;糙米宽与整精米率相关系数为0.595;糙米长宽比相关系数为-0.834;糙米长宽比与整精米率相关系数为-0.657,均达极显著水平,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采用Ward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分析,当离差平方和取3.75时,可将81份稻种资源分为6个类群,十里香和奇妙香分别单独聚为一类。研究结果表明,多数供试水稻资源的亲缘关系较近,十里香和奇妙香与其他类群的亲缘关系较远,且奇妙香的碾米品质相对较差。

关键词:渝川地区;水稻品种;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1.0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07-0065-04

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之首[1]。食以米为先,水稻是我国65%以上人口的主食,其中西南地区(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等地的340多个县、市、区)的水稻年平均种植面积约445万hm2[2]。近30年来,水稻经历了高产育种。在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对稻米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自加入WTO后,国外优质稻米大量进入,尤其是日本和泰国稻米[3],仅2016年我国大米的净进口量就达313万t,国内种粮成本的大幅上涨,使得我国大米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和品质均无明显优势。张昌泉指出,目前我国稻米品质的表现总体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市场竞争力[4]。相关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对中国农业造成了重要影响,且弊大于利,这些不利影响会导致作物品质的下降[5-7]。因此,提高我国稻米市场竞争力迫在眉睫。科研工作者应对稻米进行转型研究,即由过去以产量为主转变为产量与品质并重。稻米碾米品质是育种和栽培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稻米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对渝川地区的81份优异地方水稻资源的碾米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及聚类分析,以期为其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渝川地区的81份地方稻种资源,编号与名称见表1。

1.2 试验设计

于2011—2012年在重庆市江津地区试验田种植,每份材料种植3行,每行12穴,种植密度株距为 16.7 cm、行距为26.7 cm,每穴插1株带蘖秧,材料间间隔33.33 cm。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重底早追,施纯氮120~150 kg/hm2,N、P、K肥使用比例为6 ∶ 3 ∶ 1,成熟后收获中间行中间10穴稻谷,自然晒干后,再将稻谷种子于40 ℃烘干箱烘干48 h,储存于干燥的环境中备用;并于2012—2013年在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517实验室对水稻材料的品质性状进行分析。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参考农业部米质分析方法(NY1471988《米质测定方法》)对81份资源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糙米长、糙米宽、糙米长宽比等碾米品质进行测量。

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及变异系数计算,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相关性及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质性状变异分析

参考GB/T 17891—1999《优质稻谷》进行稻米品质性状变异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糙米率未达优质米三级标准,仅十里香、开州2号2份资源的糙米率达优质一级标准,占供试材料的2.47%,达二级、三级标准的资源分别只占6.17%、18.52%。平均整精米率也未达优质三级标准,整精米率达一级标准的资源仅有粘稻69-1、197、糯89-1、万恢910,占4.94%;平均糙米长宽比明显高于优质一级标准(≥2.80),而且糙米长宽比为一级标准的资源共41份,占供试资源的 50.62%。从表2可以看出,品种间的糙米率、精米率、糙米长、糙米宽以及糙米长宽比都分布较均匀,变异系数较小,均小于15%,整精米率的变异系数较大,达15.27%。

2.2 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糙米率与精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0.911),糙米长与糙米宽相关系数为-0.407,糙米长宽比相关系数为 0.836,整精米率与糙米长(相关系数为 -0.493)、糙米宽(相关系数为0.595)、糙米长宽比(相关系数为-0.782)的关系也均达极显著水平(表3);对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进行偏相关性分析,糙米长、糙米长宽比对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有负向作用,糙米宽对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反而有正向作用(表4)。稻种的外观性状会影响其碾米品质的性状。

2.3 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本研究采用Ward法对稻种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当离差平方和取3.75时,供试地方稻种资源划可划分为6个类群,分别记为Ⅰ、Ⅱ、Ⅲ、Ⅳ、Ⅴ、Ⅵ。其中Ⅰ类群31份资源,占38.27%;Ⅲ类群19份资源,占23.46%;Ⅳ类群16份,占19.75%;Ⅴ类群13份,占16.05%;十里香和奇妙香分别单独聚为Ⅱ、Ⅵ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资源的遗传亲缘关系较近,但十里香、奇妙香与其他稻种资源遗传亲缘关系较远(图1)。

81份水稻资源各类群的6个品质性状(图2)显示,Ⅰ类群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及糙米宽较高,平均值分别为75.87%、65.19%、51.95%、0.25 cm,其中此类群中涪引3号的精米率(74.10%)和糯89-1的整精米率(63.59%)、糙米宽(0.30 cm)均占供试材料之首,但此类资源的糙米宽(0.23 cm)较小;Ⅲ类群平均糙米长(0.67 cm)明显低于其他类群;Ⅱ、Ⅵ分别只有1份资源,其中十里香的糙米率(88%)在所有供试资源中最高,奇妙香的糙米率(37%)、精米率(36.78%)、整精米率(21.83%)在所有供試资源中最低。

3 結论与讨论

梁庆平等对早籼杂交组合稻米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指标分析表明,在碾米品质的3项性状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中整精米率变异系数最大[8],本研究结果同其一致。米质变异的一部分原因在于遗传,而另一原因可能与环境温度等因素有关[9]。而且粒型(粒长、粒宽、粒长宽比)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大,主要是受遗传影响且由多个基因来控制调控[10-17]。

Hussain等利用100份地方陆稻资源对品质间的遗传相关性研究发现,糙米率与精米率相关系数为0.470,达极显著水平[18]。李欣等研究128份水稻资源的品质后也发现稻米碾米品质间呈极显著正相关[19]。而任鄄胜等应用表型主成分分析法,对2001—2002年四川省区试的14份水稻新品种资源的品质性状进行分析表明,糙米率与精米率相关系数为0.442,呈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糙米率相关系数为 -0.448, 呈显著负相关[20]。本研究结果中糙米率与精米率(相关系数为0.911)整精米率与糙米率(相关系数为0.428)相关关系也达极显著水平,与前者研究结果相一致,而整精米率与精米率(相关系数为0.404)的相关性与前人研究不一致,说明稻米品质性状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相关关系。武小金等对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糙米率与粒长相关系数为0.621、长宽比相关系数为-0.443,达极显著水平,而与粒宽相关系数为0.113,相关性不显著[21]。杨联松等在分析17份资源粒形与稻米品质间的相关性认为,粒长与糙米率相关系数为-0.783、精米率相关系数为-0.694、整精米率相关系数为-0.704、均达极显著负相关;而粒宽与糙米率相关系数为0.698、精米率相关系数为0.628、整精米率相关系数为0.471呈极显著正相关;长宽比与糙米率相关系数为 -0.805、精米率相关系数为-0.721、整精米率相关系数为 -0.607,均呈极显著负相关[22]。本研究结果中外观品质性状与整精米率的关系均达极显著水平,同前人研究一致。外观品质性状与糙米率的关系不显著。

朱振华等对12份云南高原粳稻资源品质性状及品种聚类分析研究发现,供试资源的遗传背景较近,遗传基础狭窄[23]。任鄄胜等对14份杂交水稻资源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及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参试资源的遗传距离较近[20]。本研究结果发现81份水稻资源的亲缘关系也较近,仅十里香、奇妙香与其他类群的亲缘关系较远,且奇妙香碾米品质相对较差。亲缘关系是水稻品质育种难以突破的重要原因[20,23],目前我国对稻种资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24-25]。因此,在水稻品质育种中应大力挖掘优异的稻种资源, 利用多样性的遗传资

源,拓宽遗传背景,进行亲本创新研究,对丰富我国稻种资源及提高稻米品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 凌,赵春芳,周丽慧,等. 中国水稻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105-107.

[2]佘 玮,黄 璜,官春云,等. 我国典型农作区作物生产碳汇功能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2016,18(1):106-113.

[3]刘笑然,曹乐乐,张 波. 2017年中国稻米市场分析与展望[J]. 中国粮食经济,2017(5):34-38.

[4]张昌泉,赵冬生,李钱峰,等. 稻米品质性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22):4267-4283.

[5]Piao S,Ciais P,Huang Y,et al.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culture in China[J]. Nature,2010,467(7311):43-51.

[6]周文魁.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7]Wang H L,Gan Y T,Wang R Y,et al. Phenological trends in winter wheat and spring cotton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s in northwest China[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2008,148(8/9):1242-1251.

[8]梁庆平,彭懿紫,莫永生. 早籼杂交稻稻米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的相关分析和改良途径[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1,20(4):235-239.

[9]李雅娟,崔成焕. 稻米品质与结实或温度[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27(3):223-230.

[10]Redona E D,Mackill D J.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analysis for rice panicle and grain characteristic[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1998,96(6/7):957-963.

[11]邢永忠,谈移芳,徐才国,等. 利用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谷粒外观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J]. 植物学报,2001,43(8):840-845.

[12]Rabier B,Valizadeh M,Ghareyazie B,et al. Identification of QTLs for rice grain size and shape of Iranian cultivars using SSR marker[J]. Euphytica,2004,137(3):325-332.

[13]Aluko G,Martinez C,Tohme J,et al. QTL mapping of grain quality traits from the interspecific cross Oryza sativa×O. glaberrima[J]. Theoretical & Applied Genetics,2004,109(3):630-639.

[14]Govindaraj P,Arumugachamy S,aheswaram M. Bulked segregant sanalysis to detect main QTL associ-ated with grain qualityparameters in Basmati 370/ASD 16 cross in rice(Oryza sativa L.)[J]. Euphytica,2005,144(1/2):61-68.

[15]赵芳明,朱海涛,丁效华,等. 基于SSSL的水稻重要性状QTL的鉴定及稳定性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3):447-456.

[16]赵明富,黄招德,吴春珠,等. 水稻谷粒粒长显性主效QTL的遺传分析与定位[J]. 分子植物育种,2008,6(6):1057-1060.

[17]Hu W,Wen M,Han Z M,et al. Scanning QTLs for grain shape using a whole genome SNP array in rice[J]. J Plant Biochem Physiol,2013,1(1):104.

[18]Hussain A A,Maurya D M,Vaish C P. Study on quality status ofindigenous upland rice(Oryza sativa)[J]. Indian J Genet,1987,47(2):145-152.

[19]李 欣,莫惠栋,王安民,等. 粳型杂种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J]. 中国水稻科学,1999,13(4):197-204.

[20]任鄄胜,汪秀志,肖培村,等. 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及聚类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2004,18(2):44-48.

[21]武小金. 稻米蒸煮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5(4):6-10.

[22]杨联松,白一松,张培江,等. 谷粒形状与稻米品质相关性研究[J]. 杂交水稻,2001,16(4):51-53,57.

[23]朱振华,蒋志农,赵国珍,等. 云南高原粳稻品质性状因子及品种聚类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30(2):194-198.

[24]叶卫军,胡时开,李媛媛,等. 水稻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定和育种利用[J]. 分子植物育种,2013,11(4):625-633.

[25]Song Z P,Li B,Chen J K,et al. Genetic 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of common wild rice (Oryza rufipogon) in China[J]. Plant Species Biology,2005,20(2):83-92.庄 春,纪 力,邵文奇,等. 印刷播种大壮苗育秧技术下水稻机插适宜密度与效果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7):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