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背后有新闻
2019-09-17姗悦
姗悦
【摘 要】旧闻虽不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如果注重发掘,旧闻里同样含有新闻。
【关键词】新闻采访 新闻线索 技巧
众所周知,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其重要特点是时效性。与新闻相对,旧闻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它不像新闻那样具有时效性。但有时,没有时效性的旧闻里同样含有新闻。
一、历史文化的“旧闻”中有新闻
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历史,鞍山亦不例外。早在1.4万年前,鞍山就有人居住,典型遗址就是与北京山顶洞人同期的海城仙人洞遗址。到了新石器时代,鞍山地上建筑典型代表是海城析木石棚。之后,鞍山还有战国遗址、汉代遗址、辽金时代海城三塔、明清时代鞍山城、清代东北第一官窑皇瓦窑等。鞍山人却不清楚这些,常认为:鞍山就是一座工业城市,没啥历史可言。可见,报道鞍山历史文化这些“旧闻”,让鞍山人知家乡、爱家乡,并探索历史文化的现实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多年来,笔者采写了多篇这方面的深度报道,其中尤以鞍山古代冶铁史的报道最为成功。
鞍山虽有钢都之称,鞍山冶铁何时开始、有着怎样的发展脉络却鲜有人知,且鞍山从未有一篇相关的深度报道,这无疑是需要填补的空白。笔者遂采访市博物馆专家,以两个整版篇幅报道了鞍山古代冶铁史的发展状况:鞍山是中国古代冶铁重要发源地之一,汉代时鞍山冶铁技术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国际上,谁的铁器出现得早、技术领先,谁的古代文明就源远流长。因此,宣传鞍山古代冶铁文化并发掘其旅游价值,十分必要。该报道刊出后,广受好评。
由此可见,虽然历史文化不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但这些旧闻常含有读者感兴趣的“知识点”甚至“盲点”,让读者从“不知”到“已知、深知”,这无疑是新闻报道的功用,能实现新闻报道功用的旧闻,亦是新闻。
二、科技人物的“旧闻”中有新闻
近些年,科技类新闻报道逐渐为大众所关注,每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更是盛况空前。不过,老科技工作者典型事迹的报道常被忽略。的确,老科技工作者已經退休,其科研成果已属“过去式”,实践中笔者却发现:他们身上有着岁月冲刷不掉的闪光点。他们长在红旗下,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形于那个“火红的年代”,他们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百折不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三观”正,这种正能量满满的“三观”既是他们取得科技成就的动力,也是今天所大力倡导的。
一次,笔者报道了我国著名钢铁专家、原辽宁科技大学冶金系主任胡璘。胡璘是国内为数不多可以诊断钢铁产品缺陷的专家,他发明的ZF法浇铸沸腾钢新工艺,打破100多年来世界范围内传统浇铸沸腾钢的方法。成绩背后是他坚定的人生信念。年少时,胡璘就立志“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这种信念支撑他克服科研上的重重困难。他说:“人得有信念,如果单单追求物质,物质要求一旦达不到就会放弃。有了信念则不同,信念会使人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最终实现目标。”这种声音在今天,多么令人振聋发聩。
同样秉持这一信念的还有叶富礼、高兴歧等一批老科技工作者。叶富礼研制的防弹衣被界定为全世界最好的钢质防弹衣;高兴歧发明的世界首台秸秆燃料成型机能将秸秆变成“煤”,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这些人“耀眼”科研成果背后,均是他们无悔的信念。在信念的底色下,他们搞科研的“旧闻”依然生动,他们百折不挠的过往依旧鲜活。于是,这种科技“旧闻”因具有传递奋进正能量的“新意”,而迸发出新闻性。
三、朝夕相见的“旧闻”中有新闻
如果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草一木中都有新闻。一次,笔者按照读者提供的线索报道了两株百年古树后,联想到:鞍山究竟有多少名木古树?却找不到答案,鞍山没有名木古树的统计资料,且名木古树的保护也不尽如人意。于是,笔者请我省知名林学专家、市林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孙忠诚做嘉宾,共同寻访名木古树。因为,一旦查清鞍山名木古树的情况,有关部门就会有的放矢地加以保护,文化和旅游部就会胸有成竹地开发利用,市民们就会更多了解并热爱鞍山……为此,笔者先后寻访了鞍山百年“柳树王”、钢都最大芙蓉树、全东北最大的香椿树等,将鞍山名木古树“一网打尽”。类似报道还有对鞍山古老岩石的采写。
一次,记者得知:古老岩石是研究地球形成的惟一“资料”,地球年龄是46亿年,鞍山拥有多处从38亿年前到25亿年前的古老岩石,涵盖地层变迁各阶段,是世界唯一拥有系统古老岩石的地区。鞍山人并不知道这些。一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古老岩石,另一方面是鞍山人对此的一无所知。强烈反差中,古老岩石的新闻性“突现”。于是,笔者采访了鞍山古老岩石发现者、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主任刘敦一。深入报道了古老岩石情况、鞍山地层形成过程及古老岩石的开发利用等。该系列报道在市民中掀起寻访古老岩石的热潮,并被市民评为该年度鞍山十大新闻之首。
可见,无论是树木还是岩石,都是人们熟悉的事物,似乎毫无新意。只有善于发现,才会将这些朝夕相见“旧闻”中的新闻发掘出来。
四、红色记忆的“旧闻”里有新闻
红色记忆因切合时代精神,永不过时,且含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往事而备具新闻性。
一次,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发现龙潭山》提到:《红灯记》李玉和原型就是曾任鞍山市长的李维民。简单一句话包含了一则新闻。笔者立即采访了李维民之子,揭开一段尘封往事:李维民是吉林铁路地下党组织的创建人。一次,他与交通员老万在一家客栈接头。接头前4天,李维民没有行动,直至第5天才来到客栈,竟发现老万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原来,老万因见不到李维民、钱又花光了,只好卧床装病饿了4天……上个世纪60年代,著名剧作家沈默君得知此事后,以此为切入点创作电影剧本《自有后来人》。沈默君有感于老万故事不多,便将接头的另一方——李维民设计为主要人物。李维民波澜壮阔的革命经历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电影《自有后来人》公映后轰动一时,并被改编为样板戏《红灯记》。这些情节因首次“与读者见面”而不乏“新闻性”。
红色记忆里,有斗智斗勇的故事、有紧张刺激的险情、有坚不可摧的信念、有视死如归的气概,这些都构成了红色记忆这一“旧闻”里中的独特新闻。
综上所述,旧闻虽不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但如果注重发掘,旧闻背后还是有新闻的。
(作者单位:鞍山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