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与历史的伦理批判

2019-09-17庞昕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1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人性历史

基金项目:宝雞文理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贾平凹长篇小说〈老生〉的伦理批判研究》,项目号:YJSCX18ZD02。

摘  要:贾平凹长篇小说《老生》的伦理书写主要集中于对经典革命伦理的颠覆,正义伦理视域下对人性异化的思考以及消费主义下社会伦理秩序失范这三个方面,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节点上探析复杂人性,表现出特定历史时期小人物在面对生存困境,个人私欲与经济利益等因素导致的人性异化和伦理秩序的混乱,对社会底层的关注饱含着贾平凹在创作过程中深深的人道主义情怀与现实主义责任感。

关键词:伦理书写;人性;历史;现实主义

作者简介:庞昕,宝鸡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三年级,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导师:赵德利教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02

长篇小说《老生》是贾平凹继《秦腔》的又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充满着对人性的思考,饱含着人文关怀。小说截取的四个历史节点流露出作者对于家国人伦的关注与对人性道德的反思。所谓伦理,就是人与历史、人与现实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成熟的小说家在写小说的时候,从不掩饰自己对政治,信仰,苦难,拯救,罪恶,惩罚以及爱和希望等伦理的焦虑和关注。” [1]贾平凹将自身独特的伦理观通过文学呈现出来,小说里贯穿始末的唱师人物形象的塑造,显示着作者的道德意味和伦理态度,伦理书写特征明显。本文试图从革命伦理,正义伦理,以及社会伦理三个角度,结合复杂文化背景对《老生》的冲突性情景进行分析,探索人性的复杂,还原革命历史现场。

一、经典性革命伦理的颠覆

《老生》是一部回顾革命起源的小说,这部小说所书写的革命伦理却与正统革命历史小说甚至革命党史截然不同,它摒弃了宏大历史叙事和阶级意识形态的规定性,所谓革命也是在混沌模糊的社会环境中瞎子一般的蹚水过河。小说中没有英雄人物的塑造,更多的是被命运所操纵的卑琐人性。贾平凹如此结构革命起源,质疑经典革命伦理:革命真的是为了追求公平正义吗?文学创作中对革命伦理书写的单一化能涵盖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吗?革命历史小说中对宏大叙事的推崇是否在无形之中遮蔽了什么?《老生》中描写的革命环境是暴力嗜血的,贪婪和欲望以及被压抑的丑恶心理在革命旗帜的护佑下蔓延滋生。小说中的老黑残忍腹黑,忘恩负心,因多疑杀害起初提拔他的王世贞,腰上别了把枪见什么打什么,在他的观念里认为只要有枪就行,起初参加革命只是为了想混出个名堂。匡三参加革命不外乎是混口饭吃,雷布的父亲被老黑吓死之后,他却想杀死王世贞来为父报仇,于是同老黑参加革命,盲目无知富有戏剧性。这些人均不知革命为何物,革命伦理不再是政治正义、慷慨激昂的论调以及革命英雄人物的壮举,代之以受利益和私欲驱动下的骚乱与动荡。事实上,革命的起源问题复杂且具有多种解释可能,但在以往的革命历史小说中,革命伦理显得单一和绝对,革命的事件是选定的,人物形象塑造特征为高大全,革命过程总是从曲折到最终走向胜利。“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新生的现代民族国家,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首先会调动一切方面竭尽全力去重构自己的新的历史记忆,并使之为其所有的成员普遍认同。” [2]由此所形成的革命伦理是正义的代言人,是证明暴力合理性的有力条件。而《老生》却反其道而行之,小说人物颠覆了以往的高大全形象,他们打着革命的幌子,其间却充斥着残暴血腥的个人私欲。革命不再是为了建立美好新制度,只是为了反抗和毁灭。体现出小人物在动荡环境中的卑琐沉浮以及对革命理解的无知愚昧。

二、正义伦理视域下对人性扭曲的思考

《老生》选择了农村和农民作为叙事对象,这一群体在社会转型中更体现出对儒家正义伦理的承续保存,他们日出而耕日落而息,按照一切传统伦理模式规矩生活。但是1950年代社会转型是一个“礼崩乐塌”的时期,为了社会秩序的迅速恢复,统治者延续着法家学派管理制度,用强力推行一系列的变革措施,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权力深入到人民中间,不仅仅是人身自由,连精神思想也得到严格的控制,亲亲不得相瞒,伦理纲常为政府利益让路,揭发打斗得到官方支持,以此来分化人民达到便于统治的目的。例如老城村的王财东,勤勉简朴,苦心经营自己的土地,他的老婆玉镯更是善良淳朴,乐善好施。但是在土改浪潮中,为了自保惧怕马生的淫威,被凌辱作践却不敢声张。这类以玉镯王财东为代表的农民长期受到传统封建伦理的压制,在面对强权政治时难免懦弱怯弱。从而看出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正义伦理在社会历史变革和权力政治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在此社会背景下欲望无限贲张,人性中妒忌贪婪与狭隘仿佛得到了春雨的滋润奔涌而一发不可收拾。从多抢占一块地到践踏他人尊严,从集体暴力到不择手段的弄虚作假,均呈现出人们对权力的顶礼膜拜,道德沦丧人格扭曲成为必然。自古以来,“好利”是人之本性,这也是法家学术思想掌控社会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统治者若要完成统治,必须成为人民利益之所系,允许人民追求利益和平等,鼓励人民内部争斗互相检举,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人自危,所有人都沦为被监视的对象。马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贫富对立和秩序错乱的极端氛围成为执掌刑法的人间主权者,成为附庸于权势的傀儡,异化的乡村世界与人性就此展开,“所谓异化,是一种经验方式,在这种经验方式中,人感到自己是个陌生人,我们可以说,他同自己疏远了,他的行为及其后果反倒成了他的主人,他服从这些主人,甚至会对他顶礼膜拜。” [3]人性异化的关键在于失去自我,小说将复杂的人性分裂成“绝对的恶”,权力又将“绝对的恶”推向圣坛使其获得“合法性”地位,具有“合法性”地位的“绝对的恶”又将权力的实行引向罪恶的深渊,二者相互依托互为因果。此时的马生初尝权柄在手为所欲为的滋味,乐此不疲进而沦为顺从权力的走狗,在社会革命中失去尊严和底线,在维护利益中丢失了作为人该有的道德标准,成为恶毒可恨的利己主义者。

三、现代消费主义下社会伦理失范

社会伦理实际上是在社会生活中维持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公共秩序以及人所应该遵循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在传统社会交往所突出的“礼”和“等级”等观念成为人行为方式的直接依据,物质消费和个人享受也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如从周朝延续的宗法等级制度,俸禄穿衣等方面均有严格的标准。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虽然推翻了传统等级制度,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另一种极端奴役的等级现象,进而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模式时代,在西方消费主义浪潮助推下,此时等级本位转向了个人为本,政治禁锢解除,从个人身份的看重转向对金钱的崇拜,人们开始追求奢靡欲望而不择手段,贪婪成性并沦为金钱的机器。个人欲望的不加节制,动摇了道德人格之根本,破坏了以“礼”为核心社会伦理,致使人各怀鬼胎,世风日下,社会秩序陷入一片混乱。戏生出生于当归村,这个村子里的男人都是长不大的侏儒。起先戏生和媳妇荞荞以挖当归为生,有一次意外的挖出了人参,戏生将人参送給了乡镇干部老余因此获得了五万块钱的扶贫款。之后的戏生开始守矿石寻老虎,甚至开始种植色素蔬菜和激素家禽来牟取暴利,而这一切都是老余默许支持的。在消费主义氛围的熏陶下,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性欲望的满足成为了人的最基本需求,此前政治禁锢下的人性再也难以压制,中国的社会进入了一个极端纵欲的时代,蝇营狗苟金钱至上,由此社会伦理秩序失范。社会伦理秩序失范现象容易产生于社会转型期间,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失范是“一种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景。”[4]也就是说,个体与社会均表现出反常的行为。更为滑稽的是,在当归村这个小社会中,所有人却奉戏生为榜样,欣赏他的刁钻奸诈,卑鄙无耻的创业手段成了全村人民发家致富所效法的行为准则。知足节俭变为奢侈享乐,追求物质释放私欲,社会伦理秩序陷入一片混乱,人们找不到在消费主义社会下的生存方法论。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小说伦理与去作者化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

[2]杨厚钧:《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再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3](英)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4]赵绍成,黄宗凯:《社会学》,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页.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人性历史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新法律现实主义
新历史
功能与人性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