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与写实
2019-09-17赵丽
摘 要:《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均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经典之作,二者在成书时间上极为相近,但是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却不尽相同。《红楼梦》的语言是诗化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儒林外史》的语言是写实的,客观而冷峻。本文从诗化与写实的角度来探究两部长篇小说在语言艺术上的差异。
关键词:红楼梦;诗化;儒林外史;写实
作者简介:赵丽(1998.2-),女,汉族,天津市人,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02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儒林外史》代表了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最高水平,这两部长篇小说可谓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二者不仅成就极高,在成书上也有着相同之处。《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均成书于乾隆时期,故事发生的地点为北京、南京等繁华城市。但是这样两部成成书时间相近的著作在语言艺术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异。
一、《红楼梦》与诗化语言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古典小说经典,也是曹雪芹所作的诗化小说,正如周汝昌对《红楼梦》的评价“处处是诗境美在感染打动人的灵魂”[1]。这里的“诗化”指的并不是书中出现的大量诗词,而是指“全书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诗的,所现之情与境也是诗的”[2]。《红楼梦》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注重意境的美学传统,极力营造一个诗化的意境。
1.诗化的环境
曹雪芹细致描绘了书中人物的活动环境,用词巧妙,描写入微让人身临其境,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精美的画卷。《红楼梦》作为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对环境的描写多沿袭传统古典小说环境描摹的传统,符合传统的审美经验。古典小说十分注重对于环境的描写,凡描写环境,多用骈俪之句,或借用诗词歌赋,借助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注重辞藻,《红楼梦》也不例外。如第十八回中对荣府的描写:“此时园内帐舞蟠龙,帘飞绣凤,金银焕彩,珠宝生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悄无一人咳嗽。”[3]详尽地描绘了荣府的奢华,府内金银珠宝香料具备,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红楼梦》对风景、环境的描绘的一大特点就是多用四字句。如第十八回:“上下争辉,水天焕彩,真是玻璃世界,珠宝乾坤”[4],第三十回:“只见赤日当天,树阴匝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5],第三十七回:“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6]等。大量的四字句使小说具有诗歌的美感,节奏感强,给读者诗意的审美体验。
这些诗词般的语言为全书营造了诗词般的境界,与书中诗化的人物、诗化的情节相辅相成,一同构成了《红楼梦》的诗境美。
2.诗化的人物
顾羡季先生指出,单纯的对大自然的诗化描写不利于小说情节的发展,必须将人物一同诗化,大自然的诗化只是作为陪衬。《红楼梦》显然符合这一观点,书中的人物具有一种奇幻色彩,体现出浪漫主义倾向,做到了人物的诗化与环境的诗化的统一。
《红楼梦》从故事开头便塑造了两个诗化的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贾宝玉本是女娲补天时所剩的补天石,通灵性,后被命为神瑛侍者,之后被一僧一道携入红尘,化为通灵宝玉,转世为贾宝玉。林黛玉曾是绛珠仙草,受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在神瑛侍者转世后一同下凡,转世为林黛玉。这段神话般的前世为二人塑造了诗化的形象,实现了从虚幻的前世到现实的现世的转变。
《红楼梦》中人物的外貌描写也是具有诗性的。第三回中对王熙凤的描写十分精彩:“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7]王熙凤的丹凤眼、柳叶眉、粉面等都汲取了诗词中的意象,具有诗化的特点。书中对于林黛玉的描写也十分经典:“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8]林黛玉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女性形象,弯蹙眉、含情目、弱柳迎风,好像从诗中走出的女子一般。
3.诗化的情节
书中的部分情节也是诗化的,好像一幅文人画一般。最典型的诗化情节是“黛玉葬花”。黛玉“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9],将落花装在娟袋里埋葬,后与宝玉谈论诗词。诗化的人物与诗化的情节融为一体,将读者带入到诗情画意中,这真可谓是绝美的审美体验。
二、《儒林外史》与写实语言
与《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相比,《儒林外史》无疑更加客观、写实。这种写实不仅仅是故事所展现的情节贴近现实、讽刺现实,更是指叙述手法的写实。《儒林外史》繼承了史家写实的传统,以其对现实的辛辣描写,成为中国古代写实小说的经典之作。其叙述手法主要表现为直接叙述与白描。
1.直接叙述
吴敬梓在写作中大多通过直接叙述来书写景物、人物与情节,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的进行阅读,避免了阅读中的阻碍。
与《红楼梦》不同,《儒林外史》不像大多数古典小说一般用诗化的语言来描绘景物,以诗词歌赋描绘环境,而是直接将景物朴素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如第一回中:“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著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10]直接叙述了王冕放牛时周围的环境,展现了骤雨初歇后的优美风景。这种直接叙述的景物描写同样能够将读者带入情境之中,迅速捕捉到书中的情景,并且这些景物十分贴近真实生活,将小说的写实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对于人物的叙述也多采用直接叙述,让读者对人物有更直观的认识。第三回中:“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齐楚的,褴褛破烂的。最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11]将童生的悲哀展现得淋漓尽致,老与少、衣冠楚楚与衣衫褴褛对比明显,体现了作者对科举制的强烈批判。
对于情节,吴敬梓也多采用直接叙事,让读者能够直接看到事件的前因后果。第四回中叙述了老师父被枷死的事件,作者采用直接叙述,将老师父被枷死的前因后果叙述清楚,并未对其进行更加详尽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事件的脉络。但是简单的平铺直叙缺少戏剧性,容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对于部分情节的描写,吴敬梓采用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相结合的手法,以达到良好的阅读体验。
2.白描
白描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主要用于描绘人物,下笔十分简洁凝练,用寥寥数笔传神地展现人物形态。《儒林外史》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传统,对人物进行简单的描摹,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相结合,形象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第十四回中对马二先生进行了描绘:“马二先生身子又长,戴一顶高方中,一幅乌黑的脸,捵着个肚子,穿着一双厚底破靴,横着身子乱跑,只管在人窝子里撞。”[12]长身子、高方中,作者形象地描绘了一个科举文人的形象。
白描手法十分注重“传神”,所谓“俨然纸上活跳出来,如闻其声,如见其形”,通过简洁的描写让读者领悟到人物的内在性格与作者于描写中所展现的情感态度。《儒林外史》更是如此。第十二回写了湖中聚会一事,宾客有“雍容尔雅、俊俏风流”,有“击剑”的侠客,竟然还有杨执中的蠢儿子杨老六,衬托得这次聚会十分滑稽、不伦不类,读者从中能够明确体会到作者深深地讽刺之情。
这种白描手法的运用使得全书颇为冷静客观。《红楼梦》运用大量的四字句、诗词、骈句等诗化语言来描写环境、人物、情节,从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的热切。其他古典小说亦是如此,《水浒传》对于一百单八将的外貌、身世、经历等叙述详尽,极力展示人物与故事的传奇性。《西游记》对于各种妖魔鬼怪的描写与取经路途中的各种艰难险阻也十分具有神话色彩。许多古典小说都极力以传奇的叙述来吸引读者的目光。但《儒林外史》却异常冷静,通过白描的手法,让读者从传奇性中走出,理智地对现实进行思考,这构成了《儒林外史》的写实性。独特的写实性使《儒林外史》从众多长篇小说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奇书”。
《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前者代表古典小说中的诗化传统,后者代表古代小说中的写实传统,二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的讽刺与批判。
注释:
[1]周汝昌. 周汝昌点评红楼梦[M].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4.01, 290.
[2]周汝昌. 周汝昌点评红楼梦[M].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4.01, 289.
[3]曹雪芹著. 红楼梦[M].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3.01.第十八回.
[4]曹雪芹著. 红楼梦[M].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3.01.第十八回.
[5]曹雪芹著. 红楼梦[M].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3.01.第三十回.
[6] 曹雪芹著. 紅楼梦[M].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3.01.第三十七回.
[7]曹雪芹著. 红楼梦[M].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3.01.第三回.
[8]曹雪芹著. 红楼梦[M].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3.01.第三回.
[9]曹雪芹著. 红楼梦[M].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3.01.第二十三回.
[10](清)吴敬梓著;赵望秦,原非点校. 儒林外史[M].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01.第一回.
[11](清)吴敬梓著;赵望秦,原非点校. 儒林外史[M].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01.第三回.
[12](清)吴敬梓著;赵望秦,原非点校. 儒林外史[M].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01.第十四回.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著. 红楼梦[M].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3.01.
[2](清)吴敬梓著;赵望秦,原非点校. 儒林外史[M].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01.
[3]周汝昌. 周汝昌点评红楼梦[M].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4.01.
[4]李小龙. 醉与醒 ———《红楼梦》与《儒林外史》之异 及其意旨探析[J]. 红楼梦学刊, 2018.06.
[5]康建强. 中国古典小说意境论[D].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6.
[6]杨志平. 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8.04.
[7]王能杰. 《儒林外史》文学语言的运作艺术[D]. 厦门大学,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