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民族创世史诗《黑暗传》神话特色与文化价值研究
2019-09-17蒋显福黄芷葳
蒋显福 黄芷葳
摘 要:《黑暗传》是神农文化园地里的又一奇葩,它是一部长期流传在神农架及其邻近地区的民间歌谣式唱本[1],它的发现打破了黑格尔“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史诗”的断言,也否定了胡适等部分中国学者所持的与黑格尔类似的看法,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瞩目,被中国神话专家袁珂评价为汉民族广义神话史诗,具有十分珍贵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黑暗传》;汉民族;神话;史诗;创世诗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蒋显福,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作家、诗人,民间文化学者;第二作者黄芷葳,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博士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02
一、《黑暗传》的发现、流传与基本内容
(一)《黑暗传》的流传和整理
《黑暗传》是长期流传在神农架及其相邻的房县、竹山、郧县、保康、兴山等地,在办丧事过程中为亡者守灵时演歌的待尸歌[2]。据现有资料推断,唱本始成于明代,多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在民间流传。由于时代久远,天灾、战乱、“文革”等因素的冲击,只是部分地分散残留在民间。
《黑暗传》在神农架发现和受到较高评价后,神农架不少文化界和民间文化学者也投入到研究整理《黑暗传》的工作中。1991年,陈人麟先生对《汇编》中的《黑暗传》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写成《神农架〈黑暗传〉原始资料内容述评》一文,初步理出了故事脉络,发现了一些错漏。1992年吴承清先生在吸收胡崇峻先生搜集到的新的手抄本的基础上整理出《黑暗传》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唱本。1993年,陈人麟先生综合9种原始资料,再次整理出一部长达2100多行,内容较为丰富的唱本[3]。该唱本将《黑暗传》分为“先天”、“后天”、“泡天”、“治世”四部分,先后刊发在由神农文化研究会主编的《神农文荟》1994年第3期和2001年9月神农文化研究会印行的由陈人麟、王博选编的《神农架山锣鼓》中。
(二)《黑暗传》的基本内容
《黑暗传》以口唱、手抄的形式流传,内容差异较大,版本名称也不同,有《混沌传》、《盘古传》、《玄黄传》、《红暗传》等名称;但都是以黑暗混沌、盘古开天地、洪水泡天为母题,从黑暗老祖、玄黄、混沌到盘古开天、万物初生、人类始创再到三次洪水、再创人类、最后是三皇五帝的功绩。
二、《黑暗传》的生成机制
(一)原始祭祀是《黑暗传》生成的源头
《黑暗传》究竟源于何时,目前只能根据手抄本中的记载追溯到明代,如果根据它的某些内容和使用场合来探究,它的生成源头应该是原始祭祀。就目前演唱《黑暗传》的情况来看,虽然传承者不是巫师而是歌师,传播途径不是宗教祭祀而是丧葬祭祀,但这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流变,只要认真分析一下《黑暗传》的使用情况,就可以发现其所带的原始痕迹。《黑暗传》在办丧事时才能演唱,并且只能在古稀老者丧鼓歌场上唱,同时有一种俗规,不得在凶亡或夭寿者的丧事上唱,因为亡者不配。这种对长者和“寿终正寝”的尊重与向往,与我国悠久的祖先崇拜传统相吻合,也与《黑暗传》中创世神话内容相吻合。
(二)丧鼓歌场中,歌师竞歌是促使《黑暗传》不断丰富、充实的动力
办丧事开丧鼓歌场是神农架及其相邻地区百代不衰的民风。神农架的丧鼓歌场,歌手多、听众多、时间长,并且丧鼓歌多为盘歌或自问自答,或互问互答,歌手們个个争强好胜,都不愿放过显示自己的机会。而失败者不会自甘失败,大都会向高人或书本求教,潜心准备,卷土重来,夺回面子。于是《黑暗传》就在一代代歌手们的挑战应战的争胜过程中充实、丰富起来。《黑暗传》的文本,也采用的是这种盘歌问答形式。
(三)丰厚的文化环境与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为《黑暗传》的流传和丰富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神农架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且是多种文化的交汇点。这里有连接川鄂的古盐道,商贾、挑夫来往络绎不绝。也是远离战乱的避难所,明清两代有大量流民涌进鄂西北广大山区。这里还是理想的屯兵之地,相传战国时期的伍子胥、唐朝的薛刚曾在这里屯兵练武,至今仍保留有一座被称之为薛刚寨的古寨。明代起义军张献忠、李自成及其余部刘体纯、李来亨以及红巾军、白莲教、鄂西神兵等农民起义军均在此据险屯兵。这些商贾、流民、将士、义军,把各种习俗文化带到了这里,增加了区域文化的丰富性、复杂性,为《黑暗传》的流传和丰富提供了条件。
相比之下,神农架的自然环境则是山地原始森林,由于高山密林的阻隔,对外文化的交流只是局部的、有限的,古朴封闭应是其主要特征。也就因了这种封闭与古朴,《黑暗传》才得以历经数千年而躲过了无数次的“战乱”、“动乱”的劫难,与古老的习俗一起流传至今。
三、《黑暗传》的神话特色
(一)类型多、体系全。
笔者认为林惠群先生在其著作《神话论》中,按照内容与性质的特点对神话进行的分类较为符合对《黑暗传》的分析。[4]他把神话分为八大类:
1、开辟神话(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类起源的神话)。
2、自然神话(关于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风雨雷电、雪虹霜雾的神话)。
3、神怪神话(关于神仙和妖怪的神话)。
4、死亡灵魂及冥界神话(包括死亡故事、幽灵僵尸故事、鬼话等)。
5、动植物神话(关于人类以外的其他生命物起源的神话)。
6、风俗神话(包括两类:社会制度诸如婚姻法典仪式等的神话;生活技术诸如火的使用与保存等方面的文化英雄的神话)。
7、历史神话(指被历史化的神话或被神话化的历史)。
8、英雄或传奇神话(多指史诗中的英雄神话)。
虽然,林惠群先生的分类法被认为是一种涵盖面较广的分类法,但《黑暗传》中的神话却涉及到上述所有类别。
《黑暗传》中的神话不仅囊括了我国神话的所有类型,也涵盖了中国神话的所有体系。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ABC》中,对中国神话的体系作了更细致的划分。他是按照北、中、南来划出三个神话体系的。茅盾列举的三大体系的代表作,在《黑暗传》里全部可以找到。《黑暗传》中的神话类型之多、体系之全,可称之为集中国神话之大成。
(二)源于古籍传说,丰富了古籍传说。
《黑暗传》的神话故事,并不是凭空编撰的无稽之谈,而是以典籍或传说为根据,在情节和内容上予以了极大的丰富与扩展。
1、对古籍或传说中神话故事加以丰富扩充。我国古籍中记载的著名神话如《盘古开天》、《女蜗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等神话以及民间传说的葫芦兄弟故事、伏羲女蜗的故事、王犬的故事都在《黑暗传》中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扩充。譬如:《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的《后羿射日》只有较短、较笼统的一段,而《黑暗传》中有关“后羿射日”故事描写得非常详细。“后羿射日”的神话,铺陈了故事发生的时代及十日并出、妖精作怪情况,追述了后羿身世及发明弓箭的故事,描写了后羿射日除妖的经过,由此可窥《黑暗传》丰富、扩充古籍中记载神话故事之一斑。
2、把散落在各种古籍和传说中的有关内容综合创作为系统的故事。《黑暗传》中这类综合创作又有两种表现:其一,将分散在不同古籍中某一人物的片段综合创作为一个系统的故事。其二,把古籍和传说中的几个神话综合创作为一个更加系统较为完整的新神话。
3、以古籍中只言片语为根据,创作出丰富系统的神话故事。例如:关于宇宙起源、天地形成,古籍中“混沌玄黄”仅是提法,并没有阐释。《黑暗传》抓住“混沌玄黄”的只言片语,大做文章创作出一个丰满生动的“玄黄”之初始神祇,他出世不久便收奇妙为弟子,杀“浪荡子”,分尸五块化五行,降服混沌为坐骑,配天干地支,杀妖除怪,成为“混沌初开第一神”。
(三)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黑暗传》之所以能够长期流传,并作为歌师压轴节目,就在于它经过一代代歌师们的浸润、打磨,其中的神话具有了吸引、感染听众的艺术魅力。
《黑暗传》是丧鼓歌场上由两名以上歌师演唱的盘歌唱本,其结构是,以问推进。提问就抛出了悬念,吸引听众关注歌师能否回答,怎样回答,回答的是否正确,一组问题答完了,一组由回答的内容中引出的新的问题又提出来,盘根问底,步步推进,悬念迭生。一组组问题,一个个悬念产生出巨大的磁力吸引着听众,感染着听众。
《黑暗传》另一个艺术特点是想象奇异。《黑暗传》大部分内容为创世神话,对天地山水、日月星辰、五行干支形成的想象十分奇异。
《黑暗传》中有些想象还解答了古籍中记载不详长期困惑人们的问题。例如:古籍中記载的“后羿射日”只有“十日并出”,而没讲天上为什么会同时出来十个太阳,对此后人大惑不解,《黑暗传》解释为妖精作怪,“后羿取箭手中举,九箭九日落地坪,原是乌鸦三足鸟”。《黑暗传》这些奇异的想象把听众带进了一个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在满足听众的好奇心、新鲜感的同时,也增强了《黑暗传》的艺术魅力。
四、《黑暗传》的巨大文化价值
(一)《黑暗传》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化提供了新的标本
古代文化的保存,大致上有两种形式,一是文字,另一是口头。《黑暗传》可以称之为民间一代代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古代文化标本,虽然到明清时期它已有了文字唱本,民间也保存有一定数量的手抄本,但它主要还是靠口头传承,正因为是口头传播,《黑暗传》才保存下来许多文献没有记载的珍贵资料,极大地丰富了上古神话,为研究上古神话提供了新标本。
(二)《黑暗传》为研究文化在民间的传承、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
《黑暗传》是一部流传久远的民间口头文学样本,它的流传过程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民间文化传承、传播形式。这种形式为揭示“有语言而无文字”的乡土社会,如何传承、传播文化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新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我们可以研究歌师或者民间口头文学家、说唱艺术家在民间传承、传播文化的作用,进一步研究民间文化的筛选机制。《黑暗传》源于原始祭祀,一直流传至今,在漫长的岁月里,积淀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通过对其流变过程的研究分析,可以了解民间文化的筛选机制,弄清为什么这些文化形态、思想观念会积淀下来,为什么另一些思想观念会被淘汰掉,从而掌握民间对主流文化的接受方式、接受倾向,进一步利用研究成果更好地在乡村传播先进文化。
(三)《黑暗传》填补了我国汉民族广义神话史诗的空白
《黑暗传》发现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中国神话学会主席袁珂先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华先生把它作为“汉民族广义神话史诗”看待,曾引起一场争论[5]。关于这个问题,刘守华先生在为胡崇峻先生搜集整理的《黑暗传》所写的序中又作了进一步地论证。
结语:
创世史诗可谓是人类文化史上出现的第一种大规模的艺术样式,是最初的叙事性长诗。任何一个民族的创世史诗,都是以“创世”过程为线索,内容上包括本民族相关的神话、传说、习俗以及往事的追忆[6]。无论以创世史诗的理论框架之下,还是以文化多元论的新视野来重新审视这些“活态史诗”,《黑暗传》被认定为“汉民族神话史诗”毋庸置疑。因此,我们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讲,《黑暗传》填补了我国汉民族广义神话史诗的空白。
参考文献:
[1]谢正普:《十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保护研究》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06-01.
[2]一定岁数的正常死亡俗称“归天”,被视为“白喜”。鄂西北山区的民众普遍奉行“人死大家埋”的旧习,亲朋邻里都到孝家帮忙,悼念死者安慰生者。孝家则按照“不打不唱不热闹”的遗风,通宵打锣鼓、唱孝歌来消除寂寞和恐惧,这种闹夜守灵丧葬风俗就叫作“打待尸”(因谐音而具有等待下葬或代寄哀思等义)。因此,这一时段所演奏的歌曲就叫作“待尸歌”,亦称“阴锣鼓”。(作者注)
[3]冰客:《<黑暗传>的汉水文化历史价值论析》,《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8-30.
[4]林惠群:《神话论》.
[5]刘守华:《<黑暗传>:汉民族神话史诗》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01.
[6]袁廷科:《黔南布依族创世史诗<造物歌>探析》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5,(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