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华作家李天葆小说的华人女性意识书写

2019-09-17徐爱国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1期

徐爱国

摘  要:他笔下南洋女性的行止与见识都和她们身边男性无法分割,而他在完成女性主体世界的构造,却无法使女性主体意识真正独立起来。男人女人生活在一个华丽的杂糅的世界,女性意识鲜明地相比男性而言更具“血的意识”,进一步呈现出独特的“悍艳”,而命运极少让他们获得真正幸福,而是更多成为华人世界里一个个悲剧。

关键词:李天葆;血的意识;悍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01

一、引言

李天葆首次在台湾的小说《槟榔艳》序文里,他忆及儿时的难忘人物,包括理发的老姑娘、杂货店老板女儿“癫麻芳”,巷口卖糖水的三轮车父女、面摊女人、车衣女工……其中,女性就占了绝大多数。

小说集《桃红秋千记》对女性的描摹就是占用足量的笔墨,几乎每一篇小说都是围绕南洋女性展开,她们是理性与自由的象征。理性让女人与男人无法完全融合,男性不自觉的拒绝被女性主体所同化,女性承受男性的角色和担当。小说里的女性从开始便忘记“男性威权”,但并没有与刻意反抗华族的传统意识,在一场场自我展演中观看男性谢幕,一步步直逼阉割,并见证女性意识的一步步成长,在旧社会的文明背景下被杂糅至一个苍凉的世界。

二、本能意识——血的意识

李天葆小说中“血的意识”集中体现在女性身上,但本曾在男性有所表现,因周遭存留的旧社会文明和来自女性理性意识的无形压力,如玉兰树的花枝砍折,在与男性意识的对比中展现此消彼长的形态。小说集的開篇《观音菩萨》的主人公是一个混迹黑帮的潦倒男人,而主人公的母亲则是慈悲和智慧的化身,代表如菩萨一样的至高的道德,但她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对比母子形象,阿麟则表现出强烈的“血的意识”。“血的意识”是“头脑的先导,冥冥之中感知的强大的生命流,本能,直觉”。他是无惧血肉摧残的男子汉,但内心迷茫,在似真似幻的回溯中,如一面镜子正为自己打开一幅神女画卷:

“转过方向,侧着头,他终于瞥见背部完成的刺青图案,——皮肤虽然泛起斑斑的红肿,可是却怎天一种神奇而华丽的实质感:流动的蓝色云朵以曼妙的姿态盘踞周围…占去大部分的是容颜端庄的菩萨宝相,她含笑低眉,发髻和颈项都披着一大串光彩无心的璎珞珠翠……”

对“费勒斯阳具意识”的崇拜在《妇人烧衣》中就十分明显。主人公螺仙崇拜像海童那样欲望旺盛的男人,只有他诱人的肉体和充满“血的意识”的精神能填补她的一切渴望和与性有关的幻象。而阿练则是失败者的象征,彻底被螺仙的理性摧毁。接着,海童很快活不长了,驾着摩多跌入山沟死了。随着“海童的死”,螺仙的幻想国度倒坍,“血的意识”也不复出现在李天葆笔下华人世界的男性意识中。

《秋千,落花天》中,玉兰树象征男性“血的意识”,树枝上悬挂着的秋千暗指燕官,玉兰花暗指简描花,花终将败落,秋千也挂不了多久。简描凤,阉割男性的担当,一直阻止杂工阿商和妹妹描花在一起。落花时节,秋千摇摆不定,人变得越来越盲目,无法看清这个苍凉的世界,又无法看清自己。简描凤胜利了也毁了妹妹的所有。阅者从描凤的儿子阿宝的口中得知,人们遗忘了燕官的存在。最终玉兰树被砍了,男性“血的意识”在这块华丽的土地上荡然无存了。

三、女性自我意识探索

《花田错》开辟了其作品探索女性命运的先河。女性承受男性的担当,男性如同被阉割一般失去“血的意识”并不再有主见,相反,女性的行止见识成为理性的标杆。《桃红刺青》那里,“血性意识”虽不及田赛红和水香那般强烈,但她们冥冥之中都发现了爱的冲动和本能,完全不受男性支配的自主的生命流。唯一残害她们的只有其理性和旧社会文明。《水香记》中,使用了对照技巧,母亲的怯弱和退缩毁了自己的幸福,而水香则为追爱选择背上行囊孤身前往异乡。此外,李天葆用了同样的对照技巧写的最新的长篇小说《盛世天光》的主人公也同《水香记》母女一样命数如织,她们都在承受着“血的意识”同旧文明和理性碰撞的伤痛。

四、结语

他虽被称为“南洋张爱玲”,但张爱玲的笔下女性意识的独特性或是在另一层时间、空间之中均非李天葆所能及,他只是游离于中心之外的本色书写。同时,海外华文文学是“灵根自植”的中华文化。李天葆与世界各地华文文学作家一样,其创作是凭借自己的力量使中国文化在本地域文化背景下自成系统。他用自己一贯的创作程式,为南洋的华人族群、小区书写,那些存在于现实与梦境之中的金尘金影,建构了其独特的南洋印象系统。而且,其中也少不了充满“血的意识”的女性,以及对马华华文文学传统的继承。

参考文献:

[1]金进,《当年的灯都不在了——李天葆的南阳遗事怀旧书写方式论析》,华文文学,2010年,第6期。

[2]杨晓文,《李天葆论》,日本:《言语文化论集》第XXIV卷,第一号。

[3]林春美,《州府人物连环套》,新加坡:新纪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4]何启智、林春美,男性气质的建构与消弭:潘雨桐与李天葆小说的个案研究,华文文学,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