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起点设计学习目标

2019-09-17许燕萍

江苏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学习起点学习目标教学设计

【摘 要】根据“教、学、评一致性”的课程原理,结合教师的经验,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更好地设计学习目标,采用整班全测、个别访谈、个体观察、作品(作业)分析等策略,全面了解学生的现状,把握真实的学习起点,使学习目标更加合适、准确、具体。

【关键词】学习目标;学习起点;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2-0067-03

【作者简介】许燕萍,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中校区(江苏苏州,215200)副校长,一级教师。

“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与教学遵循的基本准则。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课标、教材都是现成的文字材料,教师基于课标、教材、学生进行目标设计,考验的是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文本解读和理解能力。基于学生,目标是学生应该学习、能够学习、可以检测的内容。教师在进行目标设计的时候更多的是从教师的经验出发,基于经验固然重要,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原有学习水平、生活经验、兴趣、态度等是否得到真实的了解,是很值得思考的。下面,笔者就具体课例的目标设计谈谈如何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使目标更加准确、具体。

一、整班前测

教师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有些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是学生真正学的时候却产生很多困难;有些内容,即使学生没有经过40分钟的学习也能获得,这类课对于学生而言,似乎经历了一个假学习的过程。这些疑惑的产生正是因为我们对学生学习起点不够清晰,目标定位不够准确造成的。

学习目标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准确的目标能使学生在40分钟内获得成长。

例如,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一课,教师起初根据教学参考书设计的一项学习目标是:学生理解不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算理,经历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但是,这个目标真的符合学生的学习起点吗?为此,教师做了整班关于46×2=?的笔测,并提问,“你会算吗?把你的算法表示出来,可以写算式,也可以画图表示”。

全班参加测试的45名学生中,96%的学生都知道46×2=92,其中有56%的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算法,有的学生用算式表示:6×2=12、40×2=80、80+12=92;有的学生用计数器来表示计算的过程;还有的学生用小棒来表示,只有极个别的学生用竖式计算。

这次的全班笔测主要考查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对算法的运用。从笔测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对算理已经理解,并能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出来,还有部分学生已经知道算法,但是还无法表示算理,另外还有极个别的学生用到了竖式计算。教师个别询问后发现,有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情况,也有学生自己看了课本照样子计算的情况,说明学生对笔算竖式的方法并不真正理解。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还不习惯使用竖式计算,认为竖式计算步骤多、占地方,比较麻烦。

有了全班笔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重新制订如下学习目标:1.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不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算理;2.在横式计算、竖式计算的比较中感受竖式计算的价值,掌握笔算方法。这个学习目标使教师的教学更具有方向性,也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个别访谈

教学中我们还发现,有些学习目标看似比较清晰,实则难以检测。目标难以检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标太大或者太空。

例如,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课,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通常是:1.学生通过自学、观察、交流的过程认识量角器;2.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小组合作,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正确方法,准确度量指定角的度数。然而这个目标并不能让教师清楚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认识量角器,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算是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正确方法。这时,教师可以采用个别访谈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在学生的学习起点上设计更加具体可测的学习目标。

可以设计这些问题:你知道测量角的工具是什么吗?你知道量角器是如何制作的吗?你知道1°有多大?1°怎么确定的?用量角器怎样来量角?

通过个别访谈,教师发现学生对量角器如何制作了解得非常少,不知道1°是如何确定的,个别学生甚至认为1°就是角的两条边最边缘的距离,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也基本不会。

在此基础上,可以重新设计更加具体的学习目标:1.学生在角的大小比较中,能准确说出1°角是怎么确定的;2.通过经历量角器制作的过程,能用自己的方法表达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3.在练习和比较中,能准确地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数的角。

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可以让教师更加清楚应该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也便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达成度。

三、个体观察

同样的学习目标,学生的完成能力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兴趣、态度等存在很多的差异。设计同样的学习目标来面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必定会造成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潜能得不到挖掘,后进的学生没能得到及时辅导而更加后进。教师可以通过个体观察,设计分层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表现做出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尽量让每一类学生都能达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例如,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一课,教师通常设计如下学习目标:学生自主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初步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思路,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个体观察发现,在多种算法的比较中,应选择简便、快速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学习能力特别强的学生,用5分钟就能掌握凑十法;中等的学生,用时10分钟;后进的学生,用2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或者是不可能达成。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这节课的分层目标:1.全班学生利用小棒,自主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2.大部分学生利用小棒,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方法。3.练习9加几的口算题,能力强的学生能发现规律,找到简便算法;中等学生能发现规律;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做到准确计算。

四、作品(作业)分析

教师除了通过以上三种方法来设计学习目标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平时作业来设计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学习目标。

例如,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中《数的估计》一课,原学习目标之一为:学生联系具体情境感受接近几百、几千的数,能选择单位估计一个数大约是几百或几千。

课后,教师设计两个问题:1.调查家里的一件电器的价格,写出接近的整百或者整千数。2.我们学校的学生数为2016,这个数接近几千?3.今天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

在学生作业中教师发现,低年级学生学习时会产生许多问题。有的学生问,家里的电饭煲是289元,价格已经很清楚了,为什么要写成接近300呢?有的学生在尝试2016接近几千时,产生疑问,为什么不写成接近几千几十?这样不是更接近?这些疑问的产生说明数的估计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很少运用,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疑问,设计以下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很多地方会运用数的估计;2.能选择单位估计一个数大约是几百或几千;3.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单位来估计数。

学习目标的制订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以上四种策略在目標制订的过程中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教师采用多种策略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经验,把握真实的学习起点,使学习目标更加合适、准确、具体,同时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设计出分层目标、生成性目标。

猜你喜欢

学习起点学习目标教学设计
“探究”再探究,“思考”再思考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任务学习法的探索
“从目标入手”,设计高效课堂任务单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以学习起点为基础构建高效课堂
研究学情,以学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