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音 与盟为友”
——透过中国东盟音乐周闭幕式 看民族与现代的继承与发扬
2019-09-17文/姜珊
文/姜 珊
中国东盟音乐周是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大型国际性音乐活动,创立于2012年,东盟十国是其主要合作国家,是国内具有高水准、面向多个国家的音乐文化盛会,“新音乐”为东盟音乐周的标签。一年一度的音乐周不仅增强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音乐文化交流,也推动一带一路的战略合作发展。
第八届东盟音乐周闭幕式于2019年6月3日晚在广西民族宫音乐厅完美落幕。本场音乐会的指挥是来自菲律宾大学的Josefino ChinoToledo教授,由广西艺术学院民乐团和新加坡鼎艺乐团共同参演,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精妙绝伦的民族管弦乐音乐会。音乐会共有八首作品,八位知名的作曲家齐聚南宁,为音乐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场音乐会作品的区域题材涉及到我国香港、澳门、新疆、西藏、甘肃、广西等地。作品中民族音乐与现代审美的结合、民族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碰撞,都是音乐会多重视角和多重元素的体现。
一、民族管弦乐之八部作品
音乐会以现代作品为线条,民族交响乐声势浩大、振奋人心。
上半场第一首作品是中国香港作曲家梅广钊先生的《嶽峰天韵》,该曲是一首结合跨媒体艺术创作的民族交响诗。曲子开头弹拨声部与大提琴声部流动的旋律婉转如流水般潺潺动听,加入革胡描绘了一种登山的意境。作品分为“风雪登山”“嶽峰”“天韵”“飘雪”几个部分。“嶽峰”像是登到顶峰,全曲的高潮部分,“天韵”由两只竹笛衬托,营造出仙境一般诗情画意,低音声部的和声支撑着旋律,和声优美。“飘雪”段由笛子旋律进入,神秘的意境不禁令人遐想。
第二首作品是著名作曲家、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韩兰魁教授创作的《月牙泉的故事》。该作品描绘了月牙泉环抱与鸣沙山之中,扬琴的弹拨与笙的嘹亮旋律首先映入耳畔,接下来是琵琶、中阮等弹拨乐器进入,拉弦乐器与弹拨乐器融为一体。竖琴如一幅幅卷帘,一点一滴映入耳畔。大提琴主旋律出来,竹笛环绕其中,仿佛描述着月牙泉以往的故事。接下来扬琴与笛子再次再现开头,引出曲子最激动部分,所有声部交织融合,旋律变的激昂、愉快。之后又进入结束段,打击乐中的大镲作为衬托,弹拨的清脆与拉弦的优美、打击乐的节拍与低音的稳定共同促成音乐的发展,曲子在无限回味中结束。
第三首是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吕军辉副教授的《壮之韵》,此曲是一部颇具有广西本民族韵味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代表着作曲家对本民族音乐的探索与热爱。乐曲开头是中阮的独奏,描绘出俏皮、愉快的场景。本曲以吹管乐与打击乐作为主要代表,中间乐段变换拍子增多,节奏多变,显得幽默风趣。最后一段马骨胡的独奏,体现出民族乐器的重要性,向世界人们展示出中华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与旋律特色。笙的颤音结束后,所有声部共同结束。本曲展现了壮民族内在的精神和我国坚持多民族融合的信念,体现出“国族认同”的历史使命。
第四首是由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刘灏副教授创作的《澳门印象》,该曲以柳琴、中阮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乐曲加入巧妙的音乐构思、完整细节化的音乐组织形式、以及具有流畅美的音乐线条,共同构成了音乐表演形式。乐曲开始的四个三十二分音符贯穿各个声部,鲜明的旋律线条、善变的各种节奏型、三个f的最强力度,使观众为之震撼。大提琴的独奏出现,古筝为之伴奏,呈现出温柔的曲调风格,紧接着转变为热烈、激昂的音乐风格。独奏者全身心投入其中,时而温柔时而热情,抑扬顿挫的旋律,使听众赞叹不已。曲终最后再现开头,依然在充满热情洋溢的氛围中结束。表达了作曲家对香港澳门同胞的热爱之情以及对香港、澳门、大陆三地人民友好团结的美好祝愿。
音乐会下半场第一首作品是美籍华裔著名作曲家周龙先生的作品《大曲》第一乐章。该作品是首打击乐协奏作品,由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音乐学院打击乐研究主任Maximlian Piefer先生演奏。身为一名外国音乐家,他运用完美的专业技巧、精湛的舞台技艺来演奏中国民族器乐。乐曲以复杂多变的变换拍子贯穿全曲,听觉上像是无旋律无调性,但其精髓深入其曲中。乐曲开头由打击乐演奏家演奏,随后两只笛子的进人,宣告乐队的开始。打击乐中锣、鼓、镲等时不时出现,为音乐增添了气势。
第二首作品《神奇花山》是广西艺术学院科研处陈坤鹏教授的作品。该曲以广西宁明壮族民歌为素材而创作,其曲调运用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乐曲风格淳朴自然、音乐趣味十足。通过描绘广西花山岩画的神奇与壮观,向世界人民展现出壮族人民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真实景象。鼓声首先映入耳畔,马上安静下来,二胡、中胡、高胡和大提琴的优美旋律进入,之后转为欢快的曲风,体现出大自然赋予人们的欢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
第三首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邹航先生的作品《流光溢彩》,该作品多种调式混合使用,写作手法复杂丰富。勾勒出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壁画被层层镶嵌的神秘色彩,画师制作出巧夺天工的壁画,壁画色彩既对立又存在某种联系。乐曲由扬琴和竖琴那般赋有清脆华丽的旋律拉开帷幕,眼前浮现出“丝绸之路”的宏伟景象。接下来是笙的吹出,仿佛拉近了古代与现代时空的距离,一幕幕近在眼前。之后大提琴演奏抒情三连音的节奏型使乐曲更加神秘莫测,耐人寻味。笛子与笙在一问一答充满色彩变化的演奏,低音声部使用拨奏形式,带领观众走进异域的国度。紧接着拉弦声部淋漓尽致舒展的演奏,之后又变得十分灵动活泼,像是队伍到达了终点,难以掩饰人们的喜悦之情。最后在辉煌的大齐奏中结束。
第四首作品是徐昌俊先生为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而作的《融》。运用源自欧洲的一种古老的变奏体裁——帕萨卡利亚,该主题只有两个音:(♯C和B),但是在其上方,打击乐、吹管乐、弹拨乐、弦乐等声部的乐句此起彼伏、交相呼应使东方风格的五声性旋律、拉丁风的节奏型以及“顽固不化”的固定主题等多重元素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表现了作曲家对人类文明在澳门半岛所创造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音乐图景[1]。曲风颇具有美国拉丁爵士音乐风格,最后加入了改编的中国民歌《茉莉花》,风格转变突出。乐曲一开始大提琴的八分音符作为短暂的伴奏音型,沙锤的颗粒感非常饱满,木鱼的敲打声使音响效果十分清脆,意境神秘。下面是笙的旋律,神秘色彩感依然突出。最后笛声悠扬的出现,调性转变,引出改编版的《茉莉花》,拉弦乐与弹拨乐深情演奏,中西音乐相互融合,表达情感意味深长。
本场音乐会最后一首曲子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湘林先生的《扎年》,由古筝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祁瑶教授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这个作品以传统古筝模拟最具代表性的“藏族六弦琴”,并以藏族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讲述着我国藏族人民生活在辽阔的雪域高原的故事。作品体现出作曲家对追求各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的内心向往之情。
打击乐手Maximlian Piefer/穆捷摄
二、区域题材之多重元素
1.港澳地区:音乐会第一首作品《嶽峰天韵》极富有香港电影中现代音乐的旋律风格特色。音乐加入想象的素材,制造出“登山”的奇幻景象。本部作品传奇色彩浓厚,乐曲倾向于向前发展,富有故事情节,最终串联成为一部大型的民族交响诗。另一首《澳门印象》是作曲家游览澳门后所创作的澳门风格的音乐。作品热情洋溢、大气磅礴。所有声部演奏的音乐元素极为相像,无论速度还是力度都强烈的表达了作曲家对澳门的向往与热爱之情。以上两部作品,体现了内陆地区对港澳地区音乐文化的包容性与尊重;香港作曲家梅广钊先生亲临音乐会现场,也体现了两岸同胞情感共鸣,共同谱写友谊之华篇。
2.新疆地区:作品《流光溢彩》以新疆壁画的神秘衬托出异域风情的音乐。乐曲的开始犹如揭开一幅神秘面纱,仿佛重新踏回历史丝绸之路,奔向异域的国度。音乐的起伏跌宕折射出了遥远地“历史镜像”,从中国的新疆一直延伸至中亚西亚。作品既体现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又加入异域音乐色彩,表现素材多样。作品通过民族器乐表达剧情、情感、社会大众则通过视觉和听觉双重作用来强化集体记忆,从而随着这种记忆重走丝绸之路[2]。
3.西藏地区:作品《扎年》加入西藏民族民间音乐,运用古筝近似藏族六弦琴的声音来讲述藏族人民无忧无虑、天高地远的内心世界。作曲家着重把握了藏族音乐的特色,向世界展示出西藏音乐那份与众不同;也为传播藏族音乐作出了贡献。
4.西北地区:《月牙泉的故事》根据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中月牙泉景点为创作元素,由于泉水酷似一弯新月意名为“月牙泉”。乐曲也应和了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般奇美的自然风景,如梦一般的迷,旋律优美动听。音乐既有描绘月牙泉安然幽静的意境风格、也有描绘陆上丝绸之路阵势浩大、磅礴大气的旋律风格。表达了作曲家对西北地区的热爱与赞颂,也重现了“国家在场”中的支持作用。
5.广西地区:音乐会中《壮之韵》和《神奇花山》是描写广西民族民间音乐器乐与声乐素材的乐曲。《壮之韵》加入壮民族乐器马骨胡。乐队中,马骨胡是主奏乐器,它在基本曲调不变的基础上,自由加花、延长或紧缩,使曲调产生多声部的效果[3]。在本首乐曲中马骨胡的演奏方法运用顿弓、乐句之间连贯紧凑,演奏者声情并茂的表演获得观众的赞许,向观众展示了壮族马骨胡,推动了我国民族乐器的发展。《神奇花山》加入广西民歌元素,民歌是人们劳作时所创作的最真实、最具有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一种艺术素材,壮族人们依山而居、勤劳耕作的画面时不时出现,体现了少数民族淳朴、真实地生活写照。
音乐会以不同区域题材为背景,把民族情感深深根植在音乐的创作中,作曲家们都坚守着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信念。香港、澳门回归了祖国的怀抱使港澳同胞与祖国大陆的来往日益密切,音乐也更加多元化。两岸人民文化互相吸收、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我国西部地区如新疆、西藏、甘肃虽较东部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但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本场音乐会旨在尊重所有民族民间文化、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东盟音乐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举行,体现出如今的少数民族不仅被国家所重视,也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友谊之桥,为探索世界推开了一扇窗。广西本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也受到此次音乐周的重视,民族器乐、民族声乐逐渐走向世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呼吁声将回荡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三、中外友好之多重视角
本场民族管弦乐音乐会的指挥Toledo教授,虽身为菲律宾人,但无论在排练还是闭幕式的演出中,他都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了解的十分透彻,掌握了中国乐曲的写作手法与创作技巧;对中国民族乐器的发音及演奏方法研究之深入;对中国音乐的情感表达及音乐处理之到位。身为一名外国指挥,他可以做到背总谱、对中国乐曲细节处理的如此的细腻,值得中国音乐学者向其学习。新加坡鼎艺乐团的演奏家们参演本次演出,演奏家们对中国音乐的热爱值得称赞。笔者认为:只有掌握好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才能立足于世界新音乐艺术这片“海洋”中。打击乐手Maximlian Piefer先生对中国鼓、锣、编钟、方响、木鱼等乐器的掌握之精湛,为音乐会增添了新奇与动力。
本场民族管弦乐音乐会乐曲《融》加入了欧洲西方帕萨卡利亚变奏体裁。作为独立的复调变奏曲或大型曲式中的某个局部,其主题的每一次呈示都是独立的。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其主题往往在旋法、结构、调式等方面有诸多的特性[4]。曲中还加入美国爵士乐元素,使音乐向着多元化、世界化迈进。《融》乐曲最后还加入了改编版中国茉莉花的曲调,婉转细腻,民族性突强。与前面帕萨卡利亚和美国爵士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中西音乐结合,共同构成了多元音乐文化。促进了中国与西方的音乐文化交流,为世界各民族音乐的交流与融合作出了贡献。
第八届东盟音乐周民族性与时代性相互交融,作品继承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也发扬了现代新音乐的理念,为举办方广西艺术学院的师生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丰富了校园艺术氛围,也带动了学术的开展。笔者作为广西艺术学院的学生,有幸观看了音乐周精品音乐会、音乐评论比赛、高峰论坛等优秀音乐场次。也亲身参与音乐周闭幕式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的排练及演出,在提高专业技能之余也受到多位名师的指点,开阔了眼界,学习到“新音乐”之精华。东盟音乐作品代表当下新时代的“新音乐”潮流,唯有深入作品创作内部,与民族音乐共同发展,才能理解音乐的真正含义。本届音乐周也为2021年世界新音乐节的举办奠定了基础。
中国—东盟音乐周闭幕式全体合照留念/穆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