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十二平均律》上卷前奏曲的演奏与教学研究(上)
2019-09-17文/魏虹
文/魏 虹
从1350年第一部管风琴作品问世到1900年钢琴音乐创作步入近现代时期,巴赫的音乐创作代表了自中世纪以来键盘复调音乐发展的巅峰,《巴赫十二平均律》上卷写于1722年(科滕时期),各有24首前奏曲与赋格,按八度音程分为十二半音,每首前奏曲与赋格置于同一调性,共用全部24个大小调。前奏曲具有明显主调音乐特征,形式自由;赋格具有复调音乐风格,显示了巴赫高超卓绝的对位创作技艺。在钢琴教学中,这部作品不仅教会学生了解巴洛克时代的整个艺术氛围,也教会学生如何用正确的发声,相适用的演奏技巧把巴赫掩藏在音符背后的音乐内涵表达出来。正如涅高兹所言:有多少钢琴音乐,就有多少技术问题,J.S.巴赫这位伟大的劳动者和教师已经使它们同最完美的音乐本身和最纯洁崇高的艺术合而为一了。
“前奏曲”是巴赫钢琴作品中除舞曲之外最多见的标题之一。前奏曲是乐曲的即兴部分,并无确定形式,巴赫在这部作品中赋予它各种形态,并用以作为每首套曲之序,按形态划分为:
一、音型演化式
这种形态是真正的前奏曲,属于管风琴手的“热身运动”。它强调一气呵成,不停顿的音型运动直到最后。上卷第1、2、3、5、6、15、21首属于这一类。以第一首为例。
第一首前奏曲以C大调平静、晴朗的音乐主题展现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奏出的三声部分解和弦音型。该曲以平稳而均衡的平均每小节换一个和弦的和声节奏反映出音乐内在的宁静与优雅。为了突出每个十六分音符的稳重感与清晰度,全曲适合采用中庸的速度演奏。
十六分音符连奏是贯穿全曲的重要奏法。手指非常贴键,“摸”着下键,大臂的重心始终要传到指尖,利用指尖进行力量转移,每个手指都站稳,弹结实,用指尖的细微动作把每个十六分音符都弹得又连又歌唱。
演奏难点是每组分解和弦的左右两手大拇指衔接要平顺,大指不出重音,有控制地下键,声音平均;右手的高音弱指4指、5指要稍突出,使声音均匀;同时每组分解和弦又处在三个不同的声部,演奏要注意声音层次。
乐曲一派晨曦的森林水溪景象。左手弹奏背景音乐,两声部长音间隔十六分休止符相继进入,低声部的二分音符长音要触键深厚,二拍时值的延续,犹如手指踏板音,增加了声音的共鸣和连续;中声部的大指长音触键稍浅一些,声音温暖、柔和;右手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分解和弦如涓涓细流,声音清亮,指尖压力多些,触键慢些,使声音连贯。随着每小节和声的变换,避免按小节呼吸,分句要长线条。如第1~4小节是第一乐句,弱奏,一气呵成。
第二部分(第12~35小节)是从II级导七和弦进入,它使该段音乐带有一丝凉意,右手的二、四拍的后三个音可断开,稍短促,使音乐带有一种新意和对比。随后出现的属持续音(第24~31小节)是一个不断将音乐推向高潮的渐强过程,分解和弦的手指触键要更加深厚,指尖集中,声音清澈、明亮。此处可踩下少许右踏板,一、三拍轻踩,二、四拍放掉。使乐句富有色彩、共鸣,音色更加丰满。随着I级主七和弦(第32小节)阻碍终止的到来,音乐又渐渐回归温暖如歌的连奏。
二、教堂奏鸣曲式
这种样式的前奏曲以复对位为基本织体,两个声部都重要,乐曲开始以上下声部互换位置为特征,随后自由发展,声部也可以增删,上卷第12、21、24首属于这一类,以第24首为例。
这是一首三重奏鸣曲,右手演奏两个上声部,左手演奏低声部。行板(Andante)速度是巴赫指定的,“以步行的节奏”在每小节舒缓的四拍中流动。
乐曲的右手弹奏相距仅二拍的两声部五度卡农式重奏,悲凉的b小调在行进中充满了“辛酸的延留音”。这种充满悲怆、断肠的情感要用指肚触键,慢触键的连奏弹法与手臂“重量转移”的方法相结合来表达内心歌唱的感觉。右手上声部的二重奏,引出模仿的主导声部应当比回答声部更加饱满。如第1~7小节中声部先进入引领,高声部以回声跟进;但第3小节改为复对位,第4小节由高声部作主导,中声部跟随。频繁的声部更替易造成声部线条不连贯,注意控制手指下键用力的分寸感,用耳倾听声音的均匀、柔美。
“延留音”增加了演奏的难度,在弹奏时易出现切分重音,破坏句法的完整性。演奏要注意手指将臂力推送进键底,发出通透、温润的琴声,而不要敲击,产生生硬的重音。另一演奏重点是一只右手在完成两声部的横向行进时,合理的“指法”安排能够使手指在很“顺手”的状态中完成技术和音乐的要求,使其取得最佳的音响效果。尤其当一个手指弹奏延留的保持音,其他手指弹奏另一声部。可在长音符上暗换指(第2小节)或两个相邻的黑白键(第15小节)用同一个手指弹奏来解决演奏中的技术困难,保证技术发挥得从容自如。例如第2小节在中声部切分音c2保持的同时,高声部的高音d2用3指换4指的暗换指方式连接,即可兼顾前后手指的顺畅转换;第15小节高声部的附点四分音符高音f2保持的同时,中声部的高音♯c2和高音d2用同一个2指来弹奏,确保手指连贯够用。
乐曲的左手主要是以级进八分音符的平稳流动作背景,奠定了全曲从容不迫的基调。其中以音阶为主要音型的低音进行应当采用连奏,表达低沉、平缓的音乐形象。弹“音阶”的主要技术难点在于拇指的预见性,把拇指提前轻放在它最近的瞬间就应该按捺下键的那个琴键上,先及时做好准备,这样就不会出现因拇指敲击而破坏乐句声音均匀性的问题。同时拇指“上越”和“下移”的转指动作,要求手腕配合拇指有灵活的旋转能力,这样的音阶弹奏会充满声乐性、歌唱性的旋律效果。另外,当乐句中出现跳进的宽音程时,例如第22~23小节,仍然要注意声音的连续不断,下键的准确性。在手臂、手腕的旋转配合下,手掌在接近键面的上方划弧或“半圆形”来完成大跨度两音的连接,这样就不会出现蹦跳,从而切断乐句的情况。为了增进音色的自然平滑,在大跳的音程处可轻踩踏板来连接润色声音效果。最后,全曲的尾声第42小节起,左手出现不均等时值的半音阶,该音型使低音更为密集、紧凑,应给与强调,它预示着全曲走向终结。
三、创意曲式
创意曲是巴赫为自己孩子们写来当作练习用曲的名称,意在告诉他的孩子们怎样把一个动机加以创意的发展,使其演化成完整作品。他用“invention”一词(原意“创造”)来命名的二声部创意曲以复对位的形式开始,借用意大利歌剧序曲名称“sinfonia”(原意“音的同响”)命名的三声部创意曲带有伴奏地呈示一个主要动机或乐句,然后各声部以应答这一动机的方式逐一进入,随后在调性、织体等方面对主要动机进行发展。上卷中属于这类前奏曲的有二声部:第11、13、14、20首,三声部:第4、9、18、19、23首。以第14首二声部和第18首三声部为例。
第14首是二声部的快速有力的创意曲式的前奏曲,对训练手指的独立、灵活、均匀有力很有效果。四个十六分音符的音组是主要动机音型,也是第一个技术训练点。要求每个音坚实、饱满,节拍准确,手指快触键、快离键,充满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指尖颗粒感。其中4指、5指最软弱,容易造成四个音的声音不均匀,因此,弱指要运用手指爆发力,低抬掌骨关节(第三关节)主动发力下键,指尖集中,手臂放松,使音色统一。第二个技术训练点是八分音符的断奏弹法,该曲是充满活力、动感、有趣的音乐形象,短促的跳音弹奏法可以增加音乐活泼、伶俐、逗趣的音乐效果。这种练习的目的是训练指尖的触觉,手腕主动发力,手指尖贴近键盘快速下键,指尖“抓键”,触键后立刻反弹离键,借助反弹力使声音具有弹性,像拍皮球一样。声音轻巧、明亮,富于弹性。例如第14~15小节、第19小节出现的跳音和弦与全曲中出现的八分音符单音跳音是一样的弹法,但需要注意和弦音必须同时响出,指尖集中,手部(从肩到手腕)放松,声音整齐。应该对处于高声部旋律位置的小指加以特别的注意,弹奏时要多加一些指力给小指,突出小指在和弦中的主导地位,使小指的声音干脆、短促、清晰、富有旋律性。第19小节中巴赫本人记写了一个分解和弦(由于和弦跨度较大),和弦的弹奏可采用分解的形式来增加乐曲晶莹剔透的动感。
主题与答题总是相隔一小节在高低音声部交错,生动、活泼,演奏时要注意力度的安排。例如第1小节主题在右手高声部,第二小节答题在左手低声部,弹奏时可以用精神饱满的强(f)力度开门见山地从♯f小调直抒胸襟。左手的答题也不甘示弱的用稍强于主题的力度跟进,一片祥和的场面。到了第6小节,音乐转入A大调,主题与答题的陈述可以更加激动,力度可以先抑后扬由中强(mf)向强奏(f)过渡,不时地还会有倾诉衷肠的语调。例如第8小节高声部切分节奏的进入,可以用如歌的连奏深触键的弹法强调这里充满亲切与温暖的语气。
第二部分第12小节第三拍起转入属调♯c小调,右手主动机从中声部用稍弱于中强(mf)的力度进入,左手紧跟回答,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动静对比。随着音乐情感的激增,力度不断加强,第19小节左手主动机率先以♯f小调进入,右手密接合应,预示着全曲高潮的到来。最后三小节(第22~23小节)的尾声,主动机在主题和答题降低八度呼应补充下,将全曲推向炽热的高潮。
第18首前奏曲采用比较自由的三声部创意曲式写法。音乐在♯g小调中陈述,表达质朴、天然、优美的情感,6/8拍的节奏韵律使全曲略带忧伤与缠绵的愁思。
这首前奏曲是三声部、多层次的,弹奏时要仔细分辨旋律线条的走向,使各声部弹奏横线条,歌唱、流动,同时手指下键要区分出高、中、低三声部的力度层次。例如第1小节主动机旋律音型由十六分音符的两个三音组和与一个八分音符的三音组构成。上行的十六分音符要用歌唱的连奏弹法,中强(mf)的力度清晰地陈述,而三个八分音符的级进下行削减了旋律的动力感,可用中弱(mp)的力度,半连音的弹奏法表达略带哀思的倾诉语调,同时第一个八分音符e2可以加保持音(-)来稍突出旋律的小高点,音乐有起伏而不过分。这里使用半连音的弹奏方法可以营造出一种很有人情味的,体贴的语气。“半连音”(portato)是在两个以上带有跳音符号的音符上加一条弧形的连线()来表示。这种音符的发音比跳音柔和,弹时委婉、悦耳。其要领是慢触键,慢离键,手指在每个音离键时用手腕带起。这种触键法应在断奏基础上加以训练,使声音柔和化,在音乐演奏中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效果,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弹奏方法。
第2小节主动机由左手低八度回答,弹奏时要强调低声部旋律线条的进行,而高声部与中声部要仔细分辨旋律音的走向,同时注意声部的长音按节拍准确保持音符时值,避免线条中断。在突出高声部小指♯g2、×f2的持续时,两个八分音符的三音组填补了长音的空档,增强了高声部旋律线条的流动感。中声部的b1、a1、d1由左右手大拇指柔和的触键衔接,使中声部的旋律线条连绵不断。
整首乐曲缠绵悱恻,主动机旋律音型在三个声部交替发展、转调模仿、倒影进入,变化分裂,弹来竟像一首惜别曲。
四、独奏协奏曲式
协奏曲(concerto)一词源于拉丁文collcertaye,原意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它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十六世纪时,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有两件相同或不同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协奏曲叫复协奏曲(或称双重协奏曲),上卷第17首属于这种类型。
第17首是一首协奏曲式的前奏曲,是双件乐器(如小提琴和大提琴)与乐队的协奏,强奏的和弦好比是乐队的衬托,左右手单音叙述则是这两件乐器的互答、竞争。这首前奏曲为欢快的小快板,活泼、开朗、轻松、嬉戏的音乐形象为其特点。左手开始的♭A大调主和弦应当坚定有力,保持住一拍的时值,很有气势。右手晚半拍的高声部主动机由两个十六分音符和四个八分音符组合进入,十六分音符连奏表现生动、活泼的音乐语气,随后的四个八分音符以有力的断奏相配表现开朗、精神饱满的音乐形象。这里八分音符的断奏弹法在钢琴演奏中运用极为普遍。它是指每个音在弹奏时要独立分开。每个音结合手臂自然重量下落,手指一旦触键,手指需要承受住手臂的重量,要求手掌有支撑力,手指各关节不能软,指尖站稳,体会手臂的自然放松,弹奏出的声音就会通、松、丰满。主动机陈述两小节后,在第3小节,应答动机在左手低声部以低八度方式原样重复主动机进入,深厚、饱满的音色增添了音乐的气派。从第9小节开始,主动机在左手模进,衬出右手的十六分音符构成的新旋律,十六分音符可用颗粒性的弹法表现清新、光彩的语气。从第13小节开始,十六分音符的头音可加入跳音的触键,使音乐充满活力、朝气,与左手主动机的背景相得益彰,一直到属调♭E大调(第18小节)的出现。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