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疆扬琴“锵”的源流与发展
2019-09-17付雅璐
文/王 英 付雅璐
一、“锵”的背景与源流
新疆扬琴“锵”,一种弹拨(击弦)乐器,它是新疆维吾尔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新疆扬琴流派也是中国扬琴流派中较为重要的地方流派分支。“锵”,也叫做“chang”,是维吾尔族语音译而来,在维吾尔族语中是形容撞击金属器物发出的声音。
扬琴作为一个世界性的乐器,早在14世纪就风靡欧亚大陆了。17世纪,扬琴通过陆路和水路两种方式由“波斯”经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大陆。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塞,“锵”便是那时传入新疆地区的,它也成为了古丝绸之路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产物。音乐家万桐书先生在《维吾尔族乐器》一书中写道:“公元17世纪中从海路传至中国广东省沿海,叫洋琴、蝴蝶琴和扇面琴,后广泛流传,约18世纪传到哈密。与此同时从另一路中亚传到喀什。由于‘锵’是双手击弦演奏,能奏多样体裁的曲目,尤其是明快的舞曲。因此,很快流行天山南北。维吾尔族人民把传入新疆地区的扬琴称之为‘锵’。”
在万桐书先生(著名“十二木卡姆”学者)所著的《维吾尔族乐器》一书中有于新疆扬琴“锵”是这样描述的:“锵是一扇面形木箱,前窄后宽,右边是弦轴,左边是弦栓,音箱平面,有一对音孔。‘锵’最早有8~10组弦,后增至3~18组弦,每组有弦3~4根,弦用钢丝或铜丝。”这便是对新疆扬琴“锵”较为完整的描述,也是当代人们演奏的新疆扬琴“锵”的雏形。
新疆扬琴“锵”是两排码(图1),区别于常用402型扬琴的四排码(图2)。音位排列也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纵向小二度,横向纯五度排列,而后者则是纵向大二度,横向纯五度排列。这种一“小”一“大”的音位排列方式,对演奏者来说是两种完全截然不同的音位排列,也是全然不同的两种扬琴。对扬琴学习者来说,也不是一两天就能适应的,需要从头学起。
新疆扬琴“锵”,传入中国的新疆地区后,很快被当地的人民所接受,被用于与维吾尔族传统乐器热瓦普、萨塔尔、弹布尔、卡龙和达甫(手鼓)等乐器组合演奏。多演奏流行于民间的传统音乐“十二木卡姆”、歌舞表演“麦西来普”中的伴奏音乐,也用于城市中饭馆、茶馆的弹唱部分。
二、“锵”的改革与发展
扬琴传入中国大陆后,在古丝绸之路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在新疆地区与当地维吾尔族传统乐器高度融合。通过新疆地区一代代老艺人的传承与改良,新疆扬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与传播,当地人民把它称之为“锵”。(以下罗列的新疆扬琴“锵”都是有文字、图片记载,或是有实物存在。)
1.传统“锵”
传入新疆地区的扬琴,被当地人民称之为“锵”。新疆扬琴“锵”最初的形制、音位排列与欧亚大陆的小扬琴基本一致。我们把传入新疆地区最初的“锵”,称为传统“锵”。
传统“锵”的形制与之前《维吾尔族乐器》一书中描述的基本一致。一个梯形箱体,两排琴码,21个音位。琴面的左边是琴栓,右边是弦轴。音位排列为七声音阶。
上世纪30年代前后的传统“锵”(图3、图4)。琴体前宽81.8cm,后宽99cm,纵向长35.2cm,共鸣箱高9cm。琴面有两排纵向琴码、三排发音区,14组弦,21个音位。低音区常用一根较粗的铜丝缠弦,其它中音区与高音区的每个琴码,都由3根钢弦或4根钢弦组成一组同音。右侧琴码条是低音弦组,左侧琴码条是中音弦组与高音弦组。
这台“锵”(图3),是新疆《十二木卡姆》音乐大师吐尔地阿洪演奏琴,流行于新疆喀什地区。上世纪50年代,新疆人民政府曾两次邀请吐尔地阿洪到乌鲁木齐参加《十二木卡姆》的录制工作。音乐大师吐尔地阿洪为民间维吾尔民族音乐的记录、保存及传承做出了极大贡献。《十二木卡姆》音乐专辑首次由万桐书先生记谱,于1960年正式出版。图3为此书中记录下来新疆的传统“锵”。
1998年新疆扬琴演奏家吴军先生受国家文化部委派,赴乌兹别克斯坦参加国际现代交响乐和室内乐音乐节。他在乌兹别克斯坦国立音乐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时演奏的小扬琴也与新疆扬琴“锵”完全相同(图5)。据吴军先生口述:“我通过演奏发现乌兹别克斯坦小扬琴(图6)与新疆扬琴‘锵’在音位排列上完全相同,区别在于琴体大小不同,新疆扬琴‘锵’还依然保持着小扬琴的样式风格。并且每台乌兹别克斯坦小扬琴都安装了止音器”。吴军先生的表述与著名学者周箐葆先生在其专著《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中的描述相符,证实了新疆扬琴是由欧亚大陆传入中国的说法是有据可查的。周箐葆先生在书中这样记载有关新疆扬琴的源流:“维吾尔人使用的扬琴从目前的资料看,是从中亚乌孜别克斯坦先进入的,新中国成立后,才受到中原改良扬琴的某种影响,但扬琴的品位排列及其演奏法都与中原地区汉族使用的扬琴有许多不同。”
传统“锵”多用于新疆地区民间传统音乐的“十二木卡姆”与歌舞表演的“麦西来普”。演奏者多盘腿、席地而坐演奏(图7)。
2.第一代改良“锵”
由于新疆扬琴“锵”多演奏传统乐曲,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喜爱与追捧。“锵”在新疆地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传统“锵”是七声音阶排列,而维吾尔族音乐中的传统音调则多为半音,这样的音位排列给演奏带来了不便,也增加了难度。因此传统“锵”在主观和客观条件下需要进一步改良,以更适应演奏传统音调。
据万桐书先生口述,50年代末60年代初,新疆乌鲁木齐维吾尔族老人买买提·阿西木和“锵”演奏家卡吾力·吐尔迪(图8)齐力研制出了新疆的第一代改良“锵”。木匠出身的买买提·阿西木,具备极强的动手能力,与有着丰富演奏经验的演奏家卡吾力·吐尔迪相得益彰,两人同心协力研发出新疆的第一代改良“锵”。
第一代改良“锵”在传统“锵”的基础上增大琴体体积,琴体前宽80cm左右,后宽1米左右。纵向长50cm左右,共鸣箱高10cm。第一代改良“锵”琴体增大,与402型改良扬琴体型相同,共鸣箱也增大,声音也较传统“锵”更为洪亮。第一代改良“锵”音位排列为纵向小二度,横向五度,音位由原来的21个增加到34个(较传统“锵”增多了13个音位)(图9),与中国改良扬琴体形相似。音位增多,音域也扩大了,由原来的三个八度增至四个八度,半音增多。这样的改良,更方便演奏新疆音乐中的维吾尔族传统曲调。
第一代改良“锵”琴体增大,码距增宽,弦距增长,音色尤为洪亮清脆。改良“锵”不论在形制方面、音域方面还是在音色方面都比之前的“锵”发展的好。它也是新疆扬琴“锵”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研发,为新疆扬琴“锵”的今后的改良发展奠定了基础。
3.第二代改良“锵”
虽然第一代改良“锵”已可较为方便的演奏新疆音乐中的维吾尔族传统曲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文化的进步,“锵”需要演奏的曲目数量增加,难度也随之增加。新疆扬琴“锵”又面临着新的问题,老艺术家就又在“锵”的改良上投入了更多的心血。
随着新疆传统音乐被更多的内地艺术家关注,新疆传统音乐也与内地音乐有了更多的交流。新疆扬琴“锵”演奏家阿不都热西提·托乎提(图10)和上海民族乐器厂合作,在1974年研制出了第二代改良“锵”。至此新疆扬琴“锵”不再是老艺人纯手工制作,而是得到了内地乐器厂的支持,制作数据更加科学化、制作工艺更加精准化。这样制作出来的“锵”,音色和耐用度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此次“锵”的改良除了制作工艺的提升,重点还在于在琴面的左下方增加两个小琴码,增加了两个在维吾尔族音乐中常用的低音E和D(图11)。这样的改良是遵循“锵”左手演奏低音的演奏习惯,在左边增加两个低音,就是为了演奏起来更加方便。音位也由第一代改良“锵”的34个增至为36个。
不久,基于搬运、音准、稳定等各方面考虑,新疆地区的老艺术家、演奏者联合乐器厂又把第二代改良“锵”从单个琴码发展为连条琴码(图12、图13),也就是琴码条。这样的设计大大增加了音的稳定性,不管是演奏还是搬运都不会对音的准确度造成太大的影响。
第二代改良“锵”的制作工艺先进、稳定度好、演奏更为便捷等诸多优点,使它成为现今使用最为广泛、流传最为久远的新疆扬琴“锵”。同时它也得到了新疆地区教育系统的肯定,作为教学用琴。
4.第三代改良“锵”
第三代改良“锵”是由著名扬琴演奏家阿不都热合曼·阿尤甫先生,于1980年研制出来。
第三代改良“锵”(图14)一改之前“锵”的两排码,由两排琴码条增至四排琴码条,音位由原来的36个增至为58个(图15),音域也从四个八度增至五个八度。此次改良,半音基本增至齐全,除了方便演奏维吾尔族传统曲调的合奏、重奏曲目,也更方便演奏新创作的曲目或外国乐曲移植的独奏曲目。
阿不都热合曼·阿尤甫先生在研制出第三代改良“锵”之后,就去了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指挥,第三代改良“锵”的发展也就此暂时搁置下来。但由于第三代改良“锵”音域广、半音齐全,因此还是有“锵”的演奏家经常将之使用于舞台演奏。例如:2008年6月3日,在阿布拉江·阿布都克力木毕业音乐会上就使用了此“锵”,演奏外国移植作品《阿斯图里亚斯的传说》。由此可见,音域较广、半音齐全的第三代改良“锵”,能演奏更多不同类型、不同曲风的的扬琴作品。
阿不都热合曼·阿尤甫先生之后从事指挥职业,第三代改良“锵”只制作了一台。第三代改良“锵”在方方面面未得以完善,以至于在近20年里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与使用。
世界扬琴种类繁多,而新疆扬琴“锵”具有浓郁的新疆特色,在世界扬琴中也是独树一帜。新疆扬琴“锵”的改革与中国扬琴改革有相似的地方,它效仿中国扬琴改革思路,运用中国扬琴制琴工艺,但花纹和音位排列仍保留传统。这样既继承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保证了乐器的质量。新疆扬琴“锵”的改革可谓是传承经典、与时俱进的典范。
三、“锵”的未来与展望
在飞速发展的全球文化背景下,当代新疆扬琴“锵”的发展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乐器改革方面:通过有记载的四次改革和老艺术家们无数次无记载的辛勤付出,现在的新疆扬琴“锵”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这些改革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发展带来无限想象和实践空间。
2.新疆扬琴教材建设方面:现今的新疆扬琴“锵”不光在新疆地区各大院校得到普及和发展,更得到了全国十一所音乐学院及艺术院校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新疆扬琴“锵”的演奏曲目犹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出。新疆作曲家、扬琴艺术家通过不断地努力创作出了大量教材,内地演奏家、作曲家也为新疆扬琴创作了很多独奏、合奏、重奏以及室内乐作品。
3.演奏工具的研制方面:随着新疆扬琴“锵”的演奏作品越来越多、作品风格多样化,演奏工具也由此演变发展出有了很多创新工具,如新疆扬琴学会会长、学科带头人吴军先生研制的扬琴粘头琴竹、钢片琴竹及扬琴琴竹放置架等。
4.演奏技法方面:也由原来较为单一的演奏技法发展为现在较为多样的演奏技法,很多传统技法也发展成为更加便捷性的演奏技法。如“滑摸音”不在是仅仅使用传统的“卡龙琴”滑棒,为了演奏方便,现在更多的是使用绞弦器的金属区域或是扬琴新技法的滑音指套等。
5.新疆扬琴科研理论出版方面:科研成果也是可喜可贺。近年全国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及教授有关新疆扬琴艺术的研究论文也是连连不断,在中国扬琴学科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不少专家学者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赞誉。
6.人才队伍培养方面:新疆扬琴发展环境越来越好的同时,培养传承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学科带头人吴军先生以及当地老艺人为主的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在新疆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扬琴人才。这些老艺术家倾心扶植后来人,新疆扬琴的发展可谓是后继有人。
继承是发展的根基,创新是对发展的最好继承。新疆扬琴“锵”立足于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上,汲取其他民族音乐文化,采用创新的艺术表达形式,为传统的民族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传统的民族音乐与时俱进,有着时代的气息。现今,新疆扬琴“锵”已发展为新疆少数民族乐器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国扬琴流派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音乐文化艺术多元化、全球化是新疆扬琴“锵”的未来发展趋势。坚持对新疆各民族音乐文化更加深入的记录、梳理、研究是新疆扬琴“锵”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青年一代扬琴人肩负的使命。让我们一起期待新疆扬琴“锵”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