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士后制度创新驱动下人才发展因素解析:基于共词分析

2019-09-17嵇蕴洁王文辉

关键词:桥梁

嵇蕴洁,王文辉

(武汉理工大学 人事处,湖北 武汉 430070)

科学研究队伍的规模和质量关系到国家创新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人才发展的制度体系对于科学研究队伍建设至关重要[2]。人才政策是高端人才流动与集聚的主流动因,而经济格局、社会发展、创新环境则是高端人才流动与集聚的关键因素[3]。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博士后人员已成为一股重要力量,其中不乏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创新人才。博士后制度对国家科学发展与创新能力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实际上我国顶尖科技人才中具有博士后背景的比例也在稳步上升[4]。博士后平台已成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储备库和蓄水池,随着博士后待遇提升与管理优化,依托博士后制度汇聚优秀海内外青年人才的趋势愈发明显。关于博士后人才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历来是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研究的重点,如福利、组织关怀、研究周期、科研兴趣、领域匹配程度、合作者交流频率、国籍、职业前景和职业地位等都已被证明与博士后工作满意度有显著影响[5-7]。

我国于1985年正式建立博士后制度,现已累计招收15万余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其中已有博士后人员成长为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而学术界和教育界围绕博士后人才发展的量化分析也逐步深化,例如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评估博士后基金的资助产出质量和对青年人才成长的作用[8-9]、运用问卷调查法开展人才绩效评估体系构建[10-11]等。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及博士后人才发展政策的逐步升级,我国博士后人才发展路径也受到了重大影响,尤其是2017 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进一步深化了博士后制度改革。博士后制度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融合发展上已突出展现在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流动上,而如何深入开展多元政策融合,充分发挥制度创新驱动能量,以推动人才成长与国家创新,是一项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研究。

当前,针对博士后制度创新驱动源的挖掘,乃至青年创新人才的长远发展,无论在理论探索,还是在实践方面均缺乏连续性研究,尚存在量化分析不足的问题。为此,笔者在当前博士后制度体系下,运用共词分析和聚类分析挖掘博士后制度建设与人才发展的关键因素、关联关系与结构,从而识别博士后制度与人才发展的政策融合点,以期为落实博士后制度创新与人才发展科学规划提供参考。

1 博士后创新驱动人才发展因子挖掘

科学挖掘人才发展的影响因子,有助于解析人才政策引领方向或着力点,优化人才政策的执行过程,在将政策逐步细化到具体措施上时,得以找准政策执行的层次与阶段,并且刻画出各个因子之间的影响格局(如本土优秀人才培养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之间的均衡关系),进而有助于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和活力释放。然而,由于当前人才争夺失范、管理体系不匹配、配套资源短缺等原因[12],青年人才队伍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难题。为解析难题的突破路径和发展趋势,政策类文本信息挖掘研究是必要且有效的方法,例如黄园淅[13]根据56份国家层面的博士后政策文本,挖掘出24个高频词和5个群组。因此,笔者基于CNKI数据库(http://www.cnki.net/),围绕博士后制度和人才发展进行文献检索,主要搜索的主题词包括博士后工作满意度、博士后队伍建设、博士后管理机制、博士后培养质量、青年人才战略、新兴产业创新人才需求、博士后科研能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博士后制度改革、博士后管理困境、博士后科技成果转化等,期刊来源限定为核心期刊,检索时间范围限定为2014—2018年,初步检索到相关文献共540篇(以题录数据为主)。通过人工判读,在初步解读文献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剔除文献综述、无作者署名、领导讲话、个人传记、征文启事、杂志介绍等文献,选取引用率较高、作者影响力较大、业界认可度较高的学术期刊,共收集到330篇文献。

根据有效文献的题录数据,通过Bicomb处理原始数据,包括提取关键词、生成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等。在统计高频关键词时,首先,删除与研究主题明显不相关和无意义的词。其次,将含义相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例如将“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合并,将“创新型人才”与“科技型创新型人才”合并,将“队伍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合并。最终,共确定44个频次高于2的关键词,如表1所示。

将关键词的分类粒度细化,保留“同义词”之间的差异,以便于进行精准分类聚类来识别主要方面,故而44项关键词中依然存在部分词语词义高度重合的情况。根据Ochiia系数将其转换为相似系数矩阵,由相似系数得到相异矩阵,后续网络分析与聚类分析均以此相异矩阵为基础。相异矩阵如表2所示。

对搜索的文献信息进行语义分析后,发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包括高层次人才、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队伍建设)、高校师资建设(高校、师资博士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词频最高,表明博士后政策更加突出青年人才的深度培养,注重创新与创业结合,追求特色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博士后制度建设对政策融合创新的需求。

2 研究主题的网络分析与聚类分析

2.1 高频关键词的网络分析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将关键词相异矩阵进行可视化处理,如图1 所示。中心度指标是网络分析的关键,解释网络中各要素处于怎样的中心位置[14],网络中心度是衡量节点在网络中影响能力和控制能力的重要指标。中介中心度测量是指节点位于其他节点最短路径上的能力。节点的大小表征关键词的中介中间性,节点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在网络中发挥的“桥梁”作用越大。

图1 关键词共词网络

由图1可知,关键词共词网络可以分为3层结构,分别为内核层、中间环、外围圈。一般认为内核层是政策的主要方面,中间环是重要着力点,外围圈是具体落脚点。其中,“人才培养”“创新创业”“高校”、“高层次人才”、“博士后工作站”的中介性明显很强,是博士后制度驱动下创新人才发展的基本关键词,属于共词网络的内核,理应通过它们拓展其他的关键因子。

网络图边界上的因子多与基本关键词的含义一致,也存在一些差异性因子,例如全额资助、培养体系、师资博士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等是博士后制度下人才发展的具体需求,属于共词网络的外圈。当前,“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双一流”、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后工作站人才培养的政策接合点,人才流动和技术创新使得产学研融合层次有所提升,区域乃至国际性的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展现出巨大的前景和能量。各个高校已逐步深化博士后制度改革,从上至下的科学定位与系统规划,从下至上的精心选拔,严格管理,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特色与政策特点,创新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发掘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潜力。

介于共词网络的内核与外圈之间是中间环,包括合作导师、校企合作、国际化、双一流、人才队伍建设等,是各个博士后人才培养的政策落实点,突出表现为博士后人才趋向国际化一流的创新创业人才发展方向。多方合作共建创新网络的趋势愈发明显,随着“互联网+”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完善与推广,博士后制度所容纳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是基础科学研究,还包括应用拓展和成果转化,切实优化我国创新人才结构。博士后制度创新使得科技人才可以通过博士后各类交流计划(如香江学者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博新计划等)流动到海内外深造,也支持引进优秀人才到国内进入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深造。

2.2 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

共词网络的分析可以挖掘因子之间的关联关系,而聚类分析可以进一步整合关联关系的特征。利用SPSS22.0对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进行聚类,选择ward 聚类方法,得到关键词聚类结果树状图,如图2所示。聚类后形成的分组需进行特征提取并命名,由于政策文本解析中存在较多内涵重合的情况,难以完全切割划分,因此需在共性识别的基础上,抓取特性因子,并以该特性因子作为分类特征[15]。通过群组分类发现,每一类中存在重合的关联性因子,而每一类的标识划分与外圈的差异性因子密切相关,如协同创新类和创业培育类都包含创新创业因子,但侧重点不同,前者注重创新的多元协同,后者注重创业教育;博后网络类与人才网络类都包含人力和人才的相关因子,但前者注重博士后培养,后者注重多层次人才发展;组织建设类和国际化需求类都提到了师资建设,但前者注重总体的师资力量,后者注重师资的国际化程度。所以,各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但侧重点不同,反映出博士后制度驱动下人才发展多方面因素的集成效应。基于以上分析,可将近5 年博士后制度下人才发展研究分为8个群组,分别命名为:协同创新、组织建设、创业培育、博后网络、人才网络、学科建设、管理水平、国际化需求。

图2 关键词聚类结果树状图

3 战略坐标图分析

基于关键词的相似矩阵,计算出8个类别的向心度和密度,如表3所示,并绘制成战略坐标图,以所有类别的向心度和密度的均值线作为坐标轴将其划分为4个象限,如图3 所示。其中,密度是用于度量群组内部关联的紧密程度,密度越大,表明该群组内部关注点联系越紧密;向心度则是用于度量类别关联的广泛程度,向心度越大,表明该类别与其他类别的联系越广泛[16]。

表3 向心度和密度分布

图3 战略坐标图

由表3可知,向心度大于平均值的仅有创业培育和博后网络两项因子,密度大于平均值的有协同创新、创业培育、博后网络、学科建设。可见,创新创业政策、协同创新战略、学科发展规划正与博后网络建设逐步融合,形成政策驱动源。

由图3 可知,位于第三象限的组织建设(2)、人才网络(5)、管理水平(7)和国际化需求(8)的密度和向心度均较低,内部结构松散,折射出这4类因子对博士后政策创新的驱动力影响不足。位于第一象限的有博后网络(4)和创业培育(3),折射出近年的博士后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成果转化和人力资源整合的改革。位于第二象限的有协同创新(1)和学科建设(6),表明这两类因子正逐步发挥导向作用,将进一步促进博士后制度建设与人才发展,牵引和整合组织建设(2)、人才网络(5)、管理水平(7)、国际化需求(8)协同发展,推动创新体系优化。由此可见,创业培育、博后网络正逐步深入博士后制度创新体系,例如科技服务、学术年会、博后联谊会、项目引荐会等举措,不断强化创新创业和博后人才的政策融合及辐射效应。而学科建设与协同创新成为博士后制度下人才发展的政策融合重要趋势,例如在“双一流”建设框架下,以项目研究为联系纽带,打破学科壁垒,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改革,又如在国家战略新兴、前沿和交叉学科、重大科技项目中配备博士后岗位等举措。

通过对期刊《中国博士后》、《中国博士后发展报告2016》、中国博士后网政策信息以及相关文献[17-20]进行重点解读,发现我国的博士后制度已从粗放型扩张阶段转入精英化深度培养阶段。虽然博士后制度和人才发展仍然注重职业前景、薪资待遇、区域软硬实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但随着博士后制度的改革深化,人才流动政策(如国家和地方的人才计划)和资助体系(如国际交流项目)方面的创新愈发成为人才集聚和发展的核心因子,故而博士后制度创新与人才发展需紧密结合国家创新政策体系。未来中国博士后政策将更加密切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以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导向促进人才培养和流动,使得博士后政策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推动创业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4 结论

通过对近5 年博士后制度与人才发展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网络分析、聚类分析、战略坐标分析,归纳了该领域的8个基本因子,即协同创新、组织建设、创业培育、博后网络、人才网络、学科建设、管理水平、国际化需求。同时,研究发现各个基本因子所包含的内在关键词存在交叉的现象,一方面体现出博士后制度创新是一个因素关联交叉的复杂体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政策创新的延续性和综合性。

总体上,博士后制度创新驱动下的人才发展必须重视创新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围绕国家顶层设计的政策融合,分层次、分阶段落实博士后发展政策,例如对于国际化需求而言,可以深耕细作博士后国际交流项目,以强化博士后国际化培养,同时设立博士后学术成果的国际化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协同创新与创业培育而言,可以突出地方政府和高校在博士后制度建设中的自主性,加大博士后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对于学科建设而言,打破学科壁垒,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同时完善师资博士后制度以选拔优秀博士后充实到科研教学岗位上。总之,通过逐步优化博士后制度供给结构,使得我国创新人才发展更有活力和前景。

猜你喜欢

桥梁
顶推滑移法在钢结构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道路桥梁与桥梁施工质量现状
重庆桥梁发展史揭开新篇章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中桥梁伸缩缝的维护
“中国桥梁”的世界之最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架起光影文化桥梁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
用提问搭建有效初中数学教学的桥梁
“她”架起人大工作沟通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