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邮轮产业发展,路在何方?
2019-09-16汪德贵
汪德贵
2018年以来,我国邮轮产业整体步入转型发展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邮轮产业要素齐全、区位条件优越、市场潜力充足,邮轮产业转型升级,在此条件充足。当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全球邮轮发展势头正劲,他们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晒家底:粤港澳大湾区邮轮产业发展现状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邮轮游客规模最大、邮轮码头分布最紧密的区域之一。目前,湾区内共有香港海运码头、香港启德码头、广州南沙国际邮轮码头、深圳太子湾邮轮码头共4个邮轮码头。2018年,大湾区邮轮总人数达到257.87万人次(含公海游),同比增长13.6%,在我国内地邮轮整体负增长的形势下,实现了较快增长。
香港是我国最早发展邮轮旅游的城市。由于香港国际航班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同时实行自由港政策,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旅客可免签入境,建设邮轮枢纽港条件优越。2006年是我国内地邮轮发展元年,此时香港旅游市场已相当成熟。据香港旅游局统计,2007年香港邮轮旅客人数达266.7万人次,其中公海游游客247.9万人次,母港13.3万人次,访问港5.5万人次。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香港邮轮旅客人数有所下降,到2012年回落至138.2万人次,随后市场逐步恢复。2016年,香港启德邮轮码头投入使用,新增2个22万吨邮轮泊位,使香港具备靠泊超大型邮轮能力。2018年,香港共接待邮轮旅客173.3万人次,其中访问港22.3万人次,母港65.2万人次,公海游85.8万人次,旅客结构大幅优化。
广州邮轮业务于2016年正式运营,码头位于南沙龙穴岛16#泊位,泊位长376米,水深-17米,可停靠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邮轮。运作首年,即进出104航次,接待邮轮旅客32.6萬人次,成为中国内地第三大邮轮母港,先后有云顶集团和歌诗达开设邮轮航线。目前云顶集团世界梦号在广州稳定运行,主要航线为广州-香港-公海航线和东南亚、日本航线。目前,广州正在建设南沙国际邮轮母港项目,将建设22.5万吨和10万吨邮轮泊位各一个,年设计旅客通过能力75万人次,将于2019年竣工,建成后龙穴岛16#泊位邮轮业务将转移到新建邮轮母港。此外,广州黄埔国际邮轮城项目也已动工,计划建设1个8万吨邮轮泊位、1个3万吨客运泊位及其他客滚、游船、游艇等泊位。
深圳太子湾邮轮母港于2016年10月正式启用,具备22万GT邮轮泊位1个,10万GT邮轮泊1个,2万GT客货滚装泊位1个。2018年太子湾邮轮母港靠泊89艘次,旅客量36.5万人次,位居内地第四位。目前有歌诗达大西洋号、MSC地中海辉煌号在深圳开设航线,主要航线为日本航线及东南亚航线。
看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邮轮市场发展前景展望
长远来看,对比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经济体,我国邮轮渗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3%的水平,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但是从短期来看,由于我国邮轮市场发展历程相对短,居民对邮轮消费的习惯还未形成,居民对邮轮的认识和消费观与国外市场还有很大差别;同时邮轮在我国仍属于消费相对较高的旅游项目,受政府补贴、邮轮公司促销等因素影响比较大。
通过对主要要素梳理,笔者认为虽然粤港澳大湾区邮轮市场全面发展起步较晚,经过近三年快速发展,目前也进入了转型期,但市场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目前湾区邮轮市场腹地主要为湾区内居民,对粤东西北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辐射不足。随着邮轮码头交通接驳的改善、邮轮+高铁等方式的普及和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湾区邮轮腹地辐射范围和具有消费能力的居民人数将稳步增长。
湾区航线仍以公海游和东南亚、日本航线为主,未来随着湾区内邮轮港之间的航线和到周边海岛游航线开发,在不增加航线班次的情况下,提高船舶和航线丰富性,可大大提升对回头客的吸引力。
除香港外,广州、深圳开展邮轮的通关自由度还不高,广州公海游还需要提前办理香港签注。若进一步提升通关自由度,将有助提升临时出行游客数量。
比优势:粤港澳大湾区邮轮发展优势明显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亚太西岸中心位置,4-6天行程可覆盖我国内地东南沿海、台湾、日本南部、越南等地区,7-9天行程可覆盖日本北部、东盟和整个南海,是邮轮航线始发理想位置。其纬度、气候、周边海洋海岛资源与位于大西洋西岸全球最大的邮轮母港枢纽迈阿密极其类似。以迈阿密发展成为连接北美东岸经济带与加勒比地区邮轮枢纽的历程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亚太西岸经济带与南洋群岛之间邮轮枢纽的区位条件非常优越。
二是湾区邮轮形成集聚效应。根据集聚效应原理,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将吸引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如美国佛罗里达州东岸集聚了迈阿密、劳德代尔堡、卡纳维拉尔三个邮轮母港,2017年游客量分别为227.88万人次、159.35万人次、156.86万人次,三个港口之间形成集聚效应,使佛罗里达州东海岸成为世界最大的邮轮旅客集散地和邮轮公司总部集聚地。从湾区来看,湾区内广州、深圳邮轮母港的快速发展,不但没有弱化香港邮轮枢纽地位,反而增强了整个湾区集聚能力,在我国邮轮产业整体负增长的情况下,促进了香港邮轮产业稳定发展。随着集聚效应的进一步增强,湾区打造区域邮轮枢纽港优势明显。
三是湾区邮轮产业要素相对齐全。近年来,虽然我国邮轮市场发展迅速,但邮轮产业链条基本不在国内,对经济贡献度不高。相比我国其他地区,目前湾区邮轮产业要素相对齐全,云顶集团的邮轮总部设在香港,深圳招商蛇口是我国最大的邮轮母港运营商总部,广州造船基地建造豪华客滚船经验丰富,具备建造大型邮轮能力。相关要素集聚,为湾区打造邮轮产业高地,实现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是湾区邮轮互联互通水平较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加快,湾区内对外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广深港高铁、广深港三大国际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使湾区形成“城际交通+邮轮”、“高铁+邮轮”、“航空+邮轮”发展模式具备条件、成为可能,必将强化邮轮枢纽功能,扩大邮轮辐射范围。同时,湾区是全国水上高速客船、城市观光客船航线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湾区发展“邮轮+游船”、“邮轮+水上观光”、“邮轮+海岛游”条件便利,带动发展邮轮访问港建设和邮轮发展质量的提升。
尽管如此,湾区邮轮发展的制约因素也不可忽视。首先,相比上海邮轮母港辐射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湾区邮轮母港主要辐射珠三角和港澳地区,周边粤东西北地区与湾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具备邮轮消费能力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少。其次,湾区内三大邮轮母港始发航线相似度高,邮轮母港综合性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尚未形成各具特色的“邮轮+”组合旅游产品,对游客再次消費的吸引力不足。同时,湾区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湾区内邮轮母港之间航线需要办理相关签注手续,影响了旅客行程安排灵活性,长远看不利于邮轮市场发展。
找出路:对粤港澳大湾区邮轮发展的思考
目前,我国邮轮市场整体进入转型期,粤港澳大湾区邮轮市场作为我国体量最大、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邮轮市场之一,应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发挥湾区邮轮区位优势和资源集聚优势,推动邮轮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湾区邮轮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邮轮发展区位优势和集聚效应,对标迈阿密-劳德代尔堡-卡纳维拉尔邮轮产业走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邮轮母港群,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邮轮组合港。以打造亚太地区邮轮始发枢纽港和世界级邮轮目的港为目标,加强湾区邮轮发展顶层设计,促进湾区城市在邮轮发展定位、航线开辟、产业布局上错位协同发展;推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产业联盟,建立完善湾区内邮轮产业沟通协调机制,加强湾区邮轮市场和监管主体之间信息沟通和协调,形成合力。
二是优化大湾区邮轮航线产品。进一步优化邮轮母港航线,改变以政府补贴包船增加航线挂靠的短期做法,在不过度增加航次数量和供给总量的前提下,通过邮轮调配、航线优化、挂靠港组合等手段,提升湾区邮轮航线产品丰富性,增强对湾区具备消费能力游客的持续吸引力,逐步培养湾区居民邮轮消费习惯,实现市场良性可持续发展。目前3天2晚邮轮行程只需双休日+1天即可成行,最有条件吸引游客多次体验;在湾区3天2晚公海游良好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珠江口丰富海岛资源,拓展3天2晚“公海+海岛”游,增强湾区邮轮航线吸引力。将湾区邮轮、海湾、海岛、沙滩、人文等资源串联起来,利用香港国际化优势和访问港航线优势,大力发展邮轮访问港,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三是提升邮轮基础设施水平。有序推动香港、广州、深圳国际邮轮母港建设和功能升级,强化湾区邮轮母港功能,推动邮轮母港向集游客集散、购物休闲、水上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邮轮城市综合体发展,提升邮轮旅客体验。以湾区交通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为契机,利用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湾区过江通道、水上客运通道、高铁、航空等综合客运网络,完善邮轮公共交通接驳,提升对湾区内部、粤东西北地区以及泛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力。加强湾区邮轮宣传,发布湾区邮轮旅游交通地图,完善邮轮城市公共交通指引,将邮轮融入湾区公共交通和旅游系统。
四是培育发展邮轮关联产业。发挥湾区邮轮产业要素优势,利用香港自由港和南沙、前海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积极吸引邮轮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落户湾区。支持邮轮企业发展,对注册在当地的邮轮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支持邮轮企业和旅行社、旅游项目运营商合资合作,开发旅游组合产品。利用广州船舶修造基地优势,联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发展邮轮修造产业,打造亚太邮轮制造中心,建设适应中国消费习惯的本土邮轮。利用香港自由港优势,联动自贸区,积极发展邮轮船供、邮轮船舶注册登记等业务,打造邮轮注册供应中心。
五是促进邮轮旅客人员往来便利化。建设中国邮轮旅游发展试验区,进一步简化湾区邮轮旅客出入境手续,逐步简化和放宽内地邮轮旅客证件安排,探索率先试点珠三角邮轮旅客以过境方式参与香港邮轮航程,并在此基础上向内地延伸拓展,进一步优化珠三角地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不断提高国内外游客往来的便利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