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们是否依然闪耀在人文星座中
2019-09-16万俊人
万俊人
日升晴偏好,风正自扬帆。青年朋友们大都喜欢颂咏仲夏之夜的梦幻浪漫,作为过来者,我想对同学们说,夏日灼烈的阳光才是丰硕金秋的关键奠基,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毕业季设定在仲夏季节的首要理由。把日上中天的时刻留给你们,而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喜欢在西山漫天晚霞的时候,等待你们丰收的消息。
今年毕业的同学是幸运的,因为这是复建后的清华人文学院第一次举行正式的毕业典礼,以往,我们学院只举行新生的迎新大会,将毕业典礼托付给学校。我们曾经错误地认为,迎接你们入学并料理你们的学业是院系的职责,而唯一能够合法地授予你们学位的权威机构只能是学校。我们错了,错在把毕业仅仅看作是关乎学位的事,而客观上,毕业仅仅是你们还有我们所有学习者在人生学习的漫长旅途中一个需要记住的时间节点,而学习本身永远没有“毕业”的时候。学习是所有学习者和文明人终身的文化美德,它因生而开始,因死而终结!
今年,我院共有334位同学正式毕业,其中,本科生24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8位。面对即将离校你们,我和全院的老师、员工们心情有些复杂:几分欢喜,几分忧虑,几分期待,还有几分歉疚……好在月满西楼,终有东方既白的时刻,让我们可以一起共同沐浴这几许清凉又几许热烈的灿烂阳光。
我相信,几年前你们选择走进清华人文学院的时候,一定是满怀希望并拥有足够充足的理由的,这其中,包括你们对我们中的某位导师、某个教师群体,甚至是整个清华大学人文学学术共同体的学道与师道的高度信任,也包括你们对清华大学这所名校的高度认可,还有你们对清华大学曾经拥有的卓越无伦的人文学统与历史荣耀的仰慕,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你们对人文学科和学术本身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我不知道你们现在是否依然初心未改,或者,你们在很大程度上还葆有当初的信念和执着,尽管我内心希望你们能够不改人文初心,永葆人文使命。
我的希望也是有充分理由的。首先,你们所仰慕的清华人文学统和光荣历史是确定的,永远真实的。毋庸置疑,曾经的清华人文学统堪称近世以降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人文学科的宏门正学,清华拥有国学院“四大导师”和“五星汇集”的辉煌,拥有开创中国考古学、逻辑学、专门史、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殊荣,更拥有创立清华学派和“学衡派”的人文典范,可以说,曾经的清华人文不仅是民国学术的高峰,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文学术和人文高等教育的高峰,人们不单记住了“四大导师”,记住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吴宓、冯友兰、金岳霖、朱自清、闻一多、蒋廷黻、雷海宗等清华人文大师的名字,也记住了钱锺书,吴晗,曹禺,王瑶,季羡林、姜亮夫、王浩、冯契一连串响亮的清华早期人文学子的名字。曾经愈久,酒香愈浓。我曾经多次说过,人文如酒,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其次,新清华的人文也是值得你们信赖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复建的清华人文学科群,踏着改革开放中中华崛起的节奏,从弱到强,正从高原迈向高峰,其力正劲,其势也勃,成为“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新型综合性清华大学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同你们几年前走进清华园时相比,你们所能遇到的老师或导师群体已然更加强大,你们所能选择的课程已然更加丰富,你们能够享用的学习和科研条件,甚至生活条件也已然大为改观。更为重要的是,你们的老师和导师、你们所能援用的学习科研条件已然国际化、日益优质化。我想告诉各位的是,你們的老师和导师不仅是一个富于开拓进取的谦谦好学的新生群体,而且由于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天然形成了一个极具文化学术多样性,因而也自然形成了极具自由竞争和创新的充满生机的学术共同体。这是一种“后发优势”,更是一种难得的接续学统、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学术优势,它或多或少让人想起曾经的清华人文。最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不仅采取了“请进来”即广揽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发展战略,而且大力强化了“走出去”即与国际一流大学联合培养的教育提升战略。你们中的许多同学,尤其是大部分博士研究生,都拥有过海外学习的经历。我希望你们记住:作为你们的老师和导师,我们时刻没有忘记韩退之先生的《师说》教诲,努力履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但我们更自觉地意识到我们自身的不足,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科技日新、知识爆炸、信息海量的时代。因此,我们自觉不做岳不群,但衷心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独步江湖、敢于破解“葵花宝典”的令狐冲。
最后,我想特别强调并再次提醒各位毕业生和全体清华人文学子注意: 认识你们的时代!在认识你们面对的这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中认识你们自己!这是一个前所未有、充满巨变和奇迹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风险和挑战,同时也充满机遇和创造奇迹的时代。这也正是我和老师们面对着即将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的你们而难免忧虑的根本原因所在。我丝毫不怀疑你们的天赋和能力,你们的到来足以证明你们的优秀卓越;我也毫不担心你们的勤奋、能量、坚强,甚至是你们将来的幸运和际遇,你们能够打出“山门”,足以让你们每一个人独步江湖。可是,我们无法预测你们将来要面临的挑战和风险究竟会有多么严峻,多么残酷,也因之担心你们能否坚守你们曾经的信念和追求。我必须坦诚地告诉你们,我们担心的是,在技术和资本横行霸道的时代,在多彩缤纷、红尘滚滚、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里,你们年轻的身躯能否直立不倒?你们依然脆弱却又活泼异常的心灵能否安定不染?你们所习得的人文学识和初步养成的人文情怀,在这喧闹的世界里能否“涛声依旧”?
我想真诚地告诉你们,这些年我们所能传授和已经传授给你们的人文功夫,包括你们自己游学求学所获得的知识能量,或许可以使你们应对常规的需求,但还远远不足以让你们华山论剑,更难确保你们在万剑争锋中独占鳌头,夺取锦标。歌德在《浮士德》中发表了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我想借此转用一下,告诉你们我常常回味这一名言的体会: 人文学是灰色的,唯有不断学习方能使其长青不老。不知你们是否还记得,几乎每次新生入学时我都会重复一句话:人文学是最切近人生和心灵的学问。如果以技术功用论,人文学的确无用,但若以人生根本和社会文明论,人文学却又堪大用。在此意义上说,我们教给你们的不是技术性的知识装备,而是心灵内功。如果柏拉图关于“教育是扭转灵魂的事业”之论确乎不谬,那么我们给予你们的就是最正宗,也是最根本的教育。
然而,无论我们给予你们什么样的教育,也无论我们给予你们多少,对于毕业后的你们都是远远不够的。你们将如何面对未来,如何成就你们的未来?大多数老师、院长或主任,乃至校长、书记都会在毕业致辞中给所有的毕业生以各种各样的忠告,甚或类似于人生宝典的建议。我不是一个好院长,无能为你们开出哪怕是半副人生妙方。但我还算是一位称职的老师,或者单纯学术意义上的导师,事实上我确信,如今只有专业知识上的导师,没有所谓的人生导师,如果一定说有,那也只有你们的父母长辈和社会贤良才堪为你们或者我们共同的人生导师。因此,在今天这一庄严的场合,我只能以老师的名义送给你一个词,两个字,这就是学习。
学习是一种态度,一种永不满足、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一种虚心求进步的姿态。孔子《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耐人寻味。孔子之所以成为举世公认的人类教育先知,其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屹立不倒的精神资源,都与孔子所创的“学而时习之”的伟大理念息息攸关。历史地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家族甚至个人,只有永葆学习的态度,才能使自身变得越来越强大、先进和智慧。
今天的中国正努力建构“学习型国家”“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公民”,以“学习强国”为国策,这才是我们能够行稳致远、克敌制胜的真正“绝招”。
学习是一种最佳的创新方法和创新动力。学习使人永葆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新知本身便是创造新知的开始。学习使学习者保持对新知前沿的探究动力,或者,保持对已有故知的质疑、反省和批判的能力,也才能因此获取对新知的创造性理解和创造性实践,进而创造出新的知识、理论、思想和方法。作为老师,我当然希望你们保持对你已学知识和方法的长久记忆,但如何使“厚积”得以“薄发”?我们已经没有往常在校学习交流的机会了,你們必须独自走入社会,走进历史的深处,走入他人的知识世界,自觉自主地向社会实践学习,向历史的经验学习,向一切与你们不同的人学习!请记住:每一个人和群体都具有其独特性,一如香山的枫叶,每一片都与众不同。了解并学习他们的不同之处,你们便会有所收获。不要看轻甚至忽略任何他者,无论强弱,无论高低,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在此,我给你们推荐的学习榜样仍然是令狐冲!他追寻先贤前能,尊重江湖各派,即使是被江湖普遍低看的衡山派剑法,他也能披沙拣金,发扬光大,最终兼综各派精华,成就武林绝艺。令狐冲的学习经验表明,学习者最强大,最可持续进步。
职责之故,我想再次重复我的陈词老调:学习是学习者的首要美德。今天我想再加上一句新词:学习本身即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学习更能使目的与手段达于真正完美的统一了。在语言和文学的课堂上。你们了解了古今中外的那些文学经典是如何被文豪们创作出来的,人类千万种类的语言是如何被创造并流布开来的;你们可以说一口纯正的莎士比亚式的英语或美式英语,可以吟和唐诗宋词,甚至可以挑战和批评雨果、托尔斯泰、曹雪芹,更不用说莫言先生了;但我们没有办法确切地告诉你们,自然人如何与智能机器人谈恋爱?如何用古老的格律吟唱今天的网络虚拟世界。毕竟,纵然是李世石、柯洁也无法与阿尔法狗平等对弈了。我们可以告诉你们,曾经的历史是如何演变的,历史的确可以镜鉴,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知兴替,明是非,懂进退。但我们无法教你们如何去拯救“流浪地球”。在哲学课堂上,老师们可以告诉你们爱智慧是怎么回事,如何区分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及,如何运用辩证法。可是,当你们卷入前所未见的日常冗繁或者形形色色的矛盾,甚至不可理喻的现象时,这时候,你们一定会抱怨学校和老师教的不够,当然,也会有些同学自觉自责,后悔当初自己学的不够。其实,这都不是你们的错,也不全是我们的错,唯一的原因只是你们将要面对的世界已然变化,已然变得让我们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可见,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从来都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我们才需要不停地学习,唯有不停地学习,才能使我们不被快速变革的时代所淘汰。
是的,生命不止,学习不停。这不只是某种命运般的消极强制,也是我们自己创造美好生活,成就美好人生的内在需求。美德是一种人格和品行的卓越成就,而学习便是我们追求并保持卓越的唯一方式,因此可以说,进学人文是你们通向未来美好人生永远有效,且唯一有效的通行证。
从教30多年了,直到最近我才发现自己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要天气晴朗,我总是习惯性地抬头仰望夜空,看看天上的星星。与尊敬的康德先生不同,我不仅仅是惊异于星空的奇妙和内心道德法则的神圣,而且还不由自主地、更多地在浩瀚的繁星中寻找你们的身影,看看你们有多么闪耀,抑或,看看你们是否依然闪耀在人文的星座之中。
(作者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2007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