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船型屋:一曲古老的历史文明
2019-09-16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就连我们日常居住的民居建筑,也是独具各地特色。有人说,中国最有特色的五大民居建筑是:客家围龙屋、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 和云南的“一颗印” 。其实,在海南岛上,黎族同胞的传统民居船型屋也是独具特色,这一座座匍匐在山坡上的黎族船型屋,承载着世世代代黎族人民的生活轨迹,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更作为黎族人民崇拜、纪念祖先的精神寄托而流传至今。
船型屋的由来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黎族同胞驾着木舟,来到了美丽的海南岛。他们遇上了台风,为了躲避这个刮风打雷下雨,把自己的船倒过来,就可以躲在里面挡雨。于是,黎族的后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他们就仿造着船型,建造了茅草屋,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漂亮的船型屋。
白查村位于东方市东部山区中,依山傍水,有“黎族最后一个古村落”的美誉,是我省黎族船型屋保存最完整的黎族村庄。
走进这个掩映在深山里的原始村落,一间间船型屋自然和谐,淳朴又遥远,犹如画家笔下的画廊,在现实世界充满着神奇与原始的美感。漫步在白查村,眼前的景象,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
81间茅草屋错落有致地排列,屋内屋外都透着浓浓的民族文化气息,而且白查村的船型屋是唯一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黎族居住文化。它们记录着黎族在中国南方生存与发展的轨迹,记录着黎族的历史文化传承的脉络,是海南省目前唯一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留较为完整的一个村庄,被誉为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和中华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活化石。
船型茅草屋,长而阔,茅屋低矮,上面盖着海南特有的茅草。墙面和地面都是用黄泥混着稻草来进行修建的。在茅草屋的中間,立着三根高大的柱子,黎语叫做戈额,用来象征着男人。在它的两边,立着六根低矮的柱子,在黎语中叫做戈定,用来象征着女人。
当地人民喜欢圆拱造型,因其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还具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正是由于具有这些优点,才得以世代流传下来。
船型屋的变迁
随着汉族迁徙海南和生产力的提高,黎族的船形屋逐渐发生了变化,由高架变为低架,屋盖斜伸到地。文献记载:“黎人住民,一栋两檐。邻汉人处,则于檐下开门,且编木为墙,涂以泥,如船篷。”随后屋盖起了变化,采用人字顶,茅屋升高。因为海南天气热,人们都喜欢户外活动,所以在房屋前后爱建廊子。它既是副业生产场所,又可作为晚间乘凉的地方。
这里能看到各种时期船型屋,还有隆船型屋、谷仓船型屋和民居船型屋。
船型屋的作用
船型屋平时除了用来居住和放粮食。还有一种小房子叫做隆闺。
当美孚黎的女孩子到了15岁左右,父母和兄弟就会在村头或者村尾,挑选一个僻静的地方,帮她盖上一间小房子,去等待她白马王子的到来,颇具浪漫情调。“隆闺”在黎语里意为“没有灶的房子”,没有灶就意味着不能生火做饭,不能居家,那这样的房子用来做什么呢?答案就是谈恋爱。因此这种房子一般建在村头、村尾等僻静处,或紧挨着父母的住房。如果男子对这家的女孩有意,晚上就会去她的隆闺,而女子如果中意于他,便会同意他留宿。
隆闺在黎族村落中也被称为“寮房”,凡是不同氏族的男子,都可以参与“放寮”,即到寮房中找寻情人。
船型屋的保护
自2008年开始,白查村民陆续搬往一里外的砖瓦新房。也是在同一年,“船型屋的建造技艺”被列为中国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们也没有专门的培训学习,就是其他人盖房时在一旁观摩,渐渐就学会了怎么去做。”符春英是船型屋营造技艺市级传承人,负责这些船型屋维护。如今再也没有新屋开建,村里30岁以下的年轻人,无需也无处研习他们祖辈父辈赖以生存的技艺。
2015年11月,白查船型屋被列为海南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多目光聚焦到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很多外地人来看这里的茅草屋,甚至德国、挪威的文化学者专程来参观。
船型屋如何更好地保护,也成为各方聚焦的话题。
“政府有专项的保护经费,船型屋最大的问题不是缺钱维修,而是缺少人气。”东方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秦巍说,茅草屋需要人气,更需要生活的烟火气。“住在屋里的人烧柴生火,不仅让屋顶茅草保持干燥,也能让木竹免受虫蚁噬咬。”但村中即使是耄耋老人,也不愿再住回几乎在其中度过一辈子的船型屋。今年90周岁的符那应是村里年岁最长者,他曾为自家盖过三次船型屋并以此为傲。被问及住在船型屋的好,已经睡砖瓦房几年的老人坚决摇摇头。
海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陈才认为,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景点,应该是白查船型屋可行的发展方向。“在保护先行的前提下,向有意愿了解的游客展示原汁原味的黎族风情。”
“都说白查船型屋是黎族的精神家园”,江边乡党委书记符艳丽介绍,在省市相关部门的重视下,船型屋已经得到多轮修缮。“我们还计划引入社会力量和学术力量,进行可持续的科学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