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古代的“蒙汗药”
2019-09-16刘凯
刘凯
在《水浒传》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英雄好汉被“蒙汗药”麻翻的情节。“蒙汗药”究竟是什么药物?它是真实存在还是文学杜撰?
对于“蒙汗药”,从古至今一直吸引着很多人的目光。可惜的是,翻阅各种文学书籍,里面都没有对它做出明确的解释和详细的记载。不过,现代医学专家通过对一些医学著述的描绘,揭开了“蒙汗药”的千古神秘面纱——它是一种由曼陀罗花作为主要成分的麻醉药或迷幻药。换言之,“蒙汗药”是真实存在的。
曼陀罗又名山茄花、洋金花、风匣儿、山茄子,为一年生草本,高四五尺,茄叶互生,卵圆形,端尖,边缘呈不规则波状分裂。夏秋间开花,花紫色或白色,有漏斗形三合瓣花冠,边缘五裂,果实为卵圆形,有不等长尖刺,熟时四瓣裂开。曼陀罗花主要成份为莨菪碱、东莨菪碱及少量阿托品,起麻醉作用的主要成份是东莨菪碱。由于它的主要作用是可使肌肉松弛,汗腺分泌受抑制,所以古人多用它来制成“蒙汗药”。
“蒙汗药”具有明显的麻醉作用,因此在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才多有麻翻人的记载。比如《水浒传》中,母夜叉孙二娘用“蒙汗药”麻翻了两个押送武松的差人,晁盖、吴用等人在黄泥冈用“蒙汗药”麻翻了杨志和众军汉,从而演绎出了“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据宋代周去钧《岭南代答》中记載:“广西曼陀罗花,遍生原野,大叶白花,结实如茄子而遍生小刺,乃药人草也。盗贼采,干末之,以置人饮食,使之醉闷,则挈箧而趋。”说明宋朝时,“蒙汗药”的使用已经很普及了。
其实,“蒙汗药”的作用不仅仅在于麻醉他人而谋财害命,在古代,它的最大的作用还是医学临床上的麻醉。《列子·汤问》中记载,战国名医扁鹊曾用“蒙汗药”酒将鲁国公扈、赵齐婴二人“迷死三日”,给他们做“剖胸探心”手术。三国时代的神医华佗在民间“迷药”的基础之上,研制出名日“麻沸散”的麻醉药,应用于全身及头颅手术。
《后汉书·华佗传》中载:“若疾发于内,针药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知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肠煎洗,除去疾症,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平复。”这可能是古代典籍中医学使用麻醉药的最详细的记载,于今也大有借鉴意义。宋代窦材《扁鹊心书》记载了内服麻醉药方“睡圣散”的情形:“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伤人。此方由山茄花、火麻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一服后即昏睡。”宋代司马光《涑水记闻》中也曾有类似的记述:“五溪蛮汉,杜杞诱出之,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进一步证实了曼陀罗的药用价值。
曼陀罗花可用“蒙汗药”的配制,亦可用于治病其它疗疾。曼陀罗花的叶、花、籽都可以入药:花能去风湿,止喘定痛,可治惊痫和寒哮,煎汤洗治诸风顽痹及寒湿脚气;花瓣有镇痛作用,可治神经痛等;叶和籽可用于镇咳镇痛。甚至还可以治惊痫和脱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诸风及寒湿脚气,可用它洗之。又主惊痫和脱肛”。
编辑/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