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龙”文化对比

2019-09-16朱祝新唐卫红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3期
关键词:学报词语内涵

朱祝新 唐卫红

摘  要: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龙”文化往往被认为与西方“dragon”文化相似。但是,由于“dragon”文化充斥着消极邪恶的气息,导致部分不明真相的外国友人误会了中国“龙”文化,并造成“龙”的文化形象一落千丈。为了消除人们对“龙”文化的刻板印象,加深人们对中国“龙”文化的了解,本文从词语“龙”与“dragon”的使用范围、发展历程和象征意义等方面出发,深入阐述并剖析二者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龙;dragon;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2

1、引言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传人”是中华儿女的自称,“龙”是民族自信心的源头。然而,在文化输出的过程中,“龙”却与西方“dragon”相对应,这种对应与事实不符,它忽略了中国“龙”与西方“dragon”在文化内涵方面的差异,造成了“龙”的文化误读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中国“龙”形象受損,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如2006年出现的“弃龙风波”和2008年“龙”落选奥运会吉祥物,反映了部分中国人开始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所以,为了加深人们对中国“龙”文化的了解,本文从词语“龙”与“dragon”的使用范围、发展历程和象征意义等方面出发,深入阐述并剖析二者之间的差异。

2、词语“龙”在使用范围方面的不对称

文化影响着语言,语言承载着文化,不同的语言所承载者的文化内涵也不同,因此在中文“龙”与英文“dragon”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不相同,其使用范围亦有所不同。

2.1汉语中词语“龙”的使用范围

在中国,“龙”自诞生初始就饱含着中国古人对生产生活的祝愿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因而在中国文化中,与“龙”有关的词语多为褒义。词语“龙”含有尊贵之意,自汉高祖刘邦首次将龙与皇帝合二为一后,“龙”称为皇帝的代名词,许多与“龙”相关的词语都含有尊贵之意,如皇帝的身体是“龙体”,脸面是“龙颜”;“龙”含有祝愿之情,“龙凤呈祥”和“望子成龙”等词语均体现了中国人对子女的期待与祝愿;“龙”含有夸赞之心,中国人常用含蓄内敛的词语来夸赞他人的优点,如龙虎比喻杰出的人物;龙凤比喻优秀的人;龙翰凤翼比喻君子。

龙的形象至高无上,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文化内涵积极向上,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所以与“龙”有关的词语多用于夸赞他人、表达志向等场合。

2.2英语中词语“dragon”的使用范围

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对“dragon”的释义——“a mythical,a serpentlike, winded monster;a fierce or overbearing person”可以看出,“dragon”邪恶凶残,它是恶魔的化身。因此,与“dragon”有关的词或短语,多包含贬义。据资料记载,“dragon”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700年左右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叙事诗《贝奥武夫》中,在该诗中,dragon被描述成“terrible dragon which eats men”。随后在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中,“the great dragon”又成了魔鬼撒旦的代称。此外,dragon在西方被称为凶恶严格地监护人或老妇人,“dragon blood”比喻鲁莽的男子,“the old dragon”是魔鬼妖怪的指称,“dragons teeth”指斗争的泉源。

由上可知,dragon象征着邪恶,其文化内涵多消极负面,因此与“dragon”相关的词多用于辱骂、嘲讽他人的场合。

3、“龙”的发展历程和象征意义对比

文化是该民族历史的反映,是该民族思想的反映,“龙”与“dragon”文化作为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同样会受到时代的制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1中国“龙”文化的发展历程及象征意义

在原始社会时期,图腾是部落的象征。随着部落兼并加剧,融合了多个部落图腾的图腾“龙”被创造出来了,而后,随着以龙图腾为信仰的炎黄两大部落的发展,龙图腾逐渐被认为是华夏民族最初、最纯的信仰之一。而后,由于汉高祖刘邦自比作龙,龙在上层阶级社会中的崇高地位得到巩固;由于佛教在民间的传播发展,龙在中下层阶级的影响力发展扩大;由于儒、佛、道的三教合一,“龙”在道教中的地位也日益崇高,“龙王”被进一步细分为“五帝龙王”和“司海龙王”,自此,“龙”成为专司雨水的神,它直接影响了封建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在古代人民的眼中,“龙”象征着丰收,象征着祥瑞。

由上可知,“龙”因其高贵的文化内涵,为皇权贵族所用,从而证明皇权的至高无上和贵族的高贵典雅;另一方面,“龙”的祥瑞的文化内涵使其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追捧,在民间,春节时有“舞龙”驱邪,端午时有“赛龙舟”祈福。

3.2“dragon”文化的发展过程及象征意义

“Dragon”在创造之初作为图腾而存在,被人们所信仰着。在希腊神话故事中,“dragon”经常以守护者的形象出现,它的职责是守护奇珍异宝,如“火龙”守护金羊皮,“巨龙”则守护金苹果。它们虽与希腊英雄处于对立面,但是它们当时属于诸天神管辖,与邪恶和魔鬼毫无关系。而到了中世纪,“dragon”逐渐成为一种邪恶的象征,且基督教为了扩大其自身的影响,开始利用已经被丑化的“dragon”衬托自己的高尚与神圣,在基督教经典——《天主教版圣经·启示录》中,用大红龙代表魔鬼撒旦,这时,“dragon”就成了残忍和狡猾的象征,贪财、残暴已经成为它的代名词,

由上可知,中国“龙”与西方“dragon”在初始阶段都是以图腾的形态被人们所崇拜着,但由于时代的变迁,“龙”因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的各个阶层都备受尊崇,而西方“dragon”却以一种消极的形式出现,在西方的整个历史文化画卷中只有寥寥几笔。在西方的历史文献中,“dragon”经常与贪慕钱财、阴险狡诈、邪恶卑贱联系在一起,它的存在仿佛是为了突出英雄们的光辉形象。

4、结论

综上所述,“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囊括了各个阶层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仅是在贵族之中以一种尊贵、神圣的形象出现,它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是中国人民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纽带。而“dragon”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经过调查显示,在西方人眼中,“dragon”只是一种邪恶的生物,他们仅对“dragon”的一些特质有着少许的了解,除此之外,“dragon”对他们的生活毫无影响。

由此可见,“龙”与“dragon”的文化内涵相差较大,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人们需要在了解中国龙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准确输出,并肯定而明确地告知外国友人,中国“龙”与西方“dragon”存在差异,因此,不应将二者看作是同等的事物。

参考文献:

[1]蔡岚岚.英汉“龙”文化对比[J]. 福建: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1):139-143.

[2]黄佶.dragon还是loong :“龙”的翻译与国家形象传播[J]. 秘书,2018(2):4-12.

[3]李翠娟.浅析中西方龙图腾文化异同及翻译策略[J]. 陕西: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59-60.

[4]李丽.中国传统龙文化中的人文精神[J].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117-119.

[5]刘伟.论龙的起源与龙文化内涵[J]. 中国民族波澜,2018(04):5-6.

[6]刘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59.

[7]吕思勉. 中国通史[M]. 北京:中國文联出版社,2016:184.

[8]秦思. 中国“龙”翻译的文化误读[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9):123-125.

[9]吴克言. 英汉习语的文化误读探源[J].重庆: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04):583-586.

[10]徐菁. 论中国人对龙文化的崇拜[J]. 人文高低,2018:204.

[11]闫增丽,范晓琪.中国“龙”与西方“dragon”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误译[J]. 通化师范学院 学报,2018(06):132-137.

[12]杨建中.跨文化交际视野下“龙”的翻译[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10):192-194.

[13]焉得才.与“龙”有关的词语及“龙”的文化象征含蕴[J].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07):52-56.

[14]英国培生教育出版亚洲有限公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235.

[15]佚名. 太上洞渊神咒经[M]. 杭州: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复本.

[16]张楚乔. 英汉汉英大辞典[M].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582-583.

[17]张克复. 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宣言[R]. 兰州: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2007.

猜你喜欢

学报词语内涵
容易混淆的词语
活出精致内涵
找词语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致敬学报40年
挖掘习题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