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亭林遗风 江南余韵
——读“中华南社文化书系” 苏州诸卷

2019-09-16◎潘

团结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人苏州传统

◎潘 讯

苏州,是南社的发源地,据不完全统计,苏州籍南社社员157 人,占社员总数超过13%,且南社中的核心人物大多出自苏州。苏州,也是南社研究的重镇,由民革江苏省委委员、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总秘书长张夷,诗人、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市南社研究会副会长丁及担任总主编的 《中华南社文化书系》 共29 种31 卷、800 余万字,其中 《苏州与南社》、《吴江与南社》 (上下卷)、《常熟与南社》、《周庄与南社》、《盛泽南社故事》、《吴中南社故事》、《中国南社纪念馆》 等卷,全景呈现了苏州南社史的壮貌。而 《陈去病研究文丛》、《陈去病政论文辑》、《朱梁任纪念文集》 则阐述了苏州近代文化名人 “天下兴亡在匹夫” 的人文启智意识。《南社百问》、《南社百人》、《南社人物名号录》、《南社馆藏旧著录》、《南社遗存寻踪》 等卷更填补了南社文化遗存保护研究和历史文化普及的空白。

从南社看苏州文化传统,从苏州文化传统看南社,不仅 “相看两不厌”,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有意味的发现。在以苏州为中心的历史文化研究中,向来以文学、艺术史为主,而对苏州文化源流中人文精神史、思想史的探索尚较薄弱。比如,钱穆先生最先揭橥中国传统文化中“士” 之传统,余英时等人继之开展深入论述,季羡林晚年谈话中亦独举“士风” 与“侠气” 为中国文化的真精神。“士风” 在苏州文化演进中也存在一条时隐时显的精神脉系。晚明,昆山人顾炎武 (亭林)疾呼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讲求经世笃行,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此后数百年间知识分子无不仰慕景从。康乾以降,社会承平,清代文人治学转向文字、音韵、训诂等领域 (所谓 “小学”),苏州学者被称为 “吴派”,他们沉浸于古代典籍阐述,鲜有思想创获。艺术创制也回归本体,趋于细腻恬淡。“士风” 消歇。而到了清末民初之际,南社诸子异军突起,上溯二百余年,直接明清易代之际以顾亭林为代表的先辈大儒,承续了中国传统 “士” 的精神风骨,成为这一阶层的冢子。南社发起人之一的高旭有诗道: “到头时事何堪说,地老天荒我始来。几复风流三百首,竹林豪饮一千杯……” “几复风流”,明末太仓人张采、张溥实导其源,与亭林精神相应桴鼓,同样点醒了南社人的思想渊源。与顾炎武等诸儒一样,南社诸子处于王纲解纽的社会转型时代,更面对近代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们承道统意识、重民族气节、求独立人格、究文行出处,激发出璀璨夺目的思想火花。至此,苏州 “士风” 复炽。由以上简略的追溯与比较中,可以看出苏州文化传统的另一面——一种不可忽视的精神特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清以来苏州文化走向全面繁盛,鲜明的江南水乡自然特征、融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和勤奋创造的人文品格,使苏州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辞曲家、戏剧家、书法家、美术家、历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藏书家、建筑学家、科技家,文人学士、名相重臣,蔚然大观,这个文人群体创造了明清两代苏州文化硕果。正如龚自珍所谓 “从来才大人,面目不专一”,其杰出者如 “吴中四杰”、唐寅、文征明、钱谦益、沈德潜、冯梦龙、金圣叹等,无不多才多艺,诗文书画皆精,他们都超越了现代意义上的所谓 “专家” 范畴,成为“专家之上的文人”。而这一人文传统在现代中国已告中断,美国汉学家约瑟夫·列文森在代表作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中指出,中国文化精神其实是一种 “非职业化的业余精神”,在明和清初尤其盛行 “反专业化的文人传统”;“只有当近代西方的冲击动摇了绅士——官僚——文人的地位时,‘非职业化’ 观念才会不知不觉地为 ‘专业化’ 观念所取代”,旧传统才会被 “生活在科学和革命时代的新青年” 所反对。活跃在江南吴地的南社士子,他们深受苏州文化的濡染陶冶,鲜有偏枯狭隘之弊。柳亚子、陈去病、叶楚伧、俞剑华、朱梁任、黄人、胡石予等,亦宦亦隐,亦儒亦侠,他们的趣味、爱好、专长都是多方面的。他们所倡导的 “雅集” 是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的再现。一幅 《汾湖旧隐图》,逸笔潇洒,题跋连绵,承续了圆融浑厚的中华审美情趣。他们生长在传统之中,又处在近代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虽然不同程度沾溉了西方近代文明,但是他们并不究心于 “专家”,而是和他们的先辈一样,优游于传统文化各个门类,成为最后的传统意义上的 “文人”。

而在今天的教育体系中,专业分割、治学格局愈趋琐细,传统意义上的 “通儒”、“鸿儒” 已难再见。南社人物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珍视传统,才能再创苏州文化、江南文化的新辉煌。

猜你喜欢

文人苏州传统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邱雁芳 石间文人气
文人吃蛙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邵洵美:文人中的性情中人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