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革,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共商国是

2019-09-16刘玉霞

团结 2019年4期
关键词:民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革成功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也称“四方会议”),将民革、民联、民促和国民党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统一成为一个政治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完成了整顿和发展地方组织的工作,这些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组织,执行与完成各项任务提供了保证,也为民革党员在新中国发挥应有的作用创造了必要的组织条件。

参加国家政权

民革之所以与中国共产党一道担负起治理国家的历史重任,参加国家政权,与新中国建立初期民革自身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中,民革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在筹备和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民革与各民主党派一样公开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接受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表示要在中共的领导下,为实现 《共同纲领》、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因此,民革有基础、有条件与中共继续亲密合作,积极参加新政权,在新中国建设中发挥作用。

许多民革领导人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领导职务。民革主席李济深,名誉主席宋庆龄在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此后,多位民革领导人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上接受任命: 谭平山为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何香凝为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李德全为卫生部部长、朱学范为邮电部部长、余心清为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和国家典礼局局长、李世璋为监察部副部长、李任仁为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陈其瑗为内务部副部长等。随后,政务院政治法律、人民监察、财政经济等委员会先后举行成立会议,许多民革党员担任了相关职务,如朱学范、钱昌照、梅龚彬、李民欣等人担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柳亚子、陈此生、李德全担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等。此外,一大批民革、民联和民促成员参加了各地新成立的军政委员会,为接收国民党政权和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

1959 年4 月6 日,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与宋庆龄、李济深、程潜等共商国是。

在中共各级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担任各级政府领导职务的民革成员,与中共党员干部紧密配合,大胆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政绩。例如,何香凝担任国家侨委主任时年已古稀,但为开展新中国的侨务工作,她以年迈之身带领广大侨务工作者秉持 “全心全意为侨胞服务”的方针,探索破解侨务工作难题的办法,制定了 “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 的侨眷、归侨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侨胞热爱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她还倡议创办华侨农场,不仅解决了归侨安置问题,而且把归侨经营热带经济作物的特长发挥出来,引进了不少如橡胶、胡椒、咖啡等热带和亚热带经济作物,促进了我国橡胶等工业生产的发展,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再如,朱学范出任邮电部长时,邮电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全国仅有31 万市内电话,25%的县城没有邮政局,从北京寄到拉萨的信要绕道印度才能送到,大部分县没有电信局。而此时,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都需要邮电通信来传达政令,沟通信息,推进工作。朱学范带领邮电工作者,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充分发挥邮电部门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经过三年努力,初步建成沟通全国主要城市的通信系统,基本保证了通信需要,为建设和发展新中国的邮电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何香凝与朱学范一样,在各级政府中担任领导职务的民革同志,都在中共的领导下,竭智尽力,为新中国的各项建设献其绵薄。民革及其他民主党派参加国家各级政权工作,不仅使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政治局面得到了真正的实现,而且也是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监督职能,直接参加国家管理和国家各项重大决策制定的根本标志。

参与国家建设

中国共产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一般都要通过人民政协及其他形式,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协商,听取意见和建议。新中国成立初期,民革成员文化程度较高,在为国家献计献策方面具有知识储备方面的优势。据1950 年上半年的统计数字,民革全党1600 多名党员中,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占61.6%,受过中学教育的占22.2%,军校出身的占16.4%,小学毕业的占0.8%。不仅如此,民革成员分布范围较广,工商、金融、医药卫生、文教科技等方面都有民革成员,这也为民革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广阔天地。他们运用自己的学识,积极参与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和政权管理,在克服建国初期的财政困难,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充当 “参谋” 和助手,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期担任国民党资源委员会负责人的钱昌照,在建国之初担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 (简称财经委)委员兼中央财经计划局副局长,分管工业和交通。他为了做好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工作,不仅注意搜集各方面的资料,还多次向苏联顾问费多罗夫了解该国制定五年计划的情况,并将每次谈话记录都送给财经委主任陈云审阅参考。在计划局工作期间,钱昌照还就加强地质调查、弄清资源情况、加强统计工作、积累重要资料等问题,向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了很多建议。为了改变当时计划局工程技术力量薄弱的状况,钱昌照还从华东调进一批技术人员,并“举贤不避亲” 地向陈云同志引荐了民革成员孙越崎等专家到京工作。

建国初期,由于缺乏基本建设的经验,很多基建投资没有经过设计,只凭热情和愿望,就动了工,结果导致很多项目翻工重建,不但耽误了时间,还使国家建设资金蒙受了重大的损失。孙越崎担任财经委计划局副局长后,为了搞好新中国的基本建设,他带领计划局的同志们制定了 《基本建设工作程序暂行办法》,规定了在基本建设中进行勘探、设计、施工、验收等应该遵循的规程,成为全国基本建设的规范。为引起各方的重视,孙越崎还专门撰文《没有工程设计就不可能施工》,以 《人民日报》社论的形式公开发表,明确指出,“施工必先有设计”,“建设是我们国家工业化的具体路程,是百年大计的工作……其质量的高低和价值的大小,都是由设计的好坏来决定的。所以设计工作是基本建设施工以前的重要关键”。他在文章说指出,一般的计划只是说明 “做什么”并不能说明 “怎么做”,必须有了设计,才能解决 “怎样做” 的问题。这篇社论发表后,政务院很多单位纷纷请他去作关于基本建设的报告,对推动新中国基本建设的规范化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民革还积极从理论上探讨如何促进新中国各项建设。1953 年,民革中央成立理论政策研究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理论、国家的本质、宪法及民主选举以及民革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在主任委员邵力子,副主任委员许宝驹、李世璋和朱学范的带领下,民革中央理论政策研究委员会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提出了提倡节制生育的建议。邵力子还在报纸上撰文呼吁加强节育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并自费印制相关知识手册进行宣传。

建国初期的很多重大决策是中央人民政府通过有民革和其他党派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的慎重协商而决定的。在决策讨论过程中,民革与其他民主党派一起,研究和讨论了许多重大问题。在这些议题的研究过程中,民革中央发动党员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意见,为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恢复国民经济作贡献

新中国刚刚成立,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决定在三年内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民革中央积极拥护中共的经济建设方针,动员党员利用广泛的历史和社会关系,紧密配合各级人民政府,投身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去,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民革不但荟萃了一大批人才,而且在经济上也拥有较雄厚的实力。新中国成立初期,民革成员中有24.9%是工商界、文教界及其他在职人员,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是殷实的实业家和资本家及政治家,动员他们参加经济恢复和建设,不仅能发挥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还可以运用他们所掌握的企业和资金为发展经济、支援抗美援朝等直接发挥作用。

为了消除货币危机,弥补财政赤字,稳定物价,解决国家暂时性的困难,民革中央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表了拥护 “一九五零年度全国财政收支概算” 及 “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声明,明确表示: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发行,确切地符合着 ‘公私两利’ 的原则,我们完全拥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这一决定,并愿与全国人民一致为响应政府战胜财产困难与争取物价稳定的号召而奋斗。”

民革中央通知各级组织于政府正式宣布折实公债发行日期时积极发动党员购买、宣传及推销。为讨论扩大宣传办法及使党员干部进一步了解中央政府财政政策之健全的内容与革命的意义,民革中央还召开扩大座谈会,王昆仑在会上作了题为 《为稳定物价平衡收支执行概算推销公债而斗争》 的报告,总结了人民解放战争过程中经济财政的特点,分析了近来物价波动的形势和影响,阐述了物价波动的主要原因与基本性质,传达了人民政府稳定物价、平衡收支战胜困难的对策。他动情地号召: “我们只有坚定信心,以乐观的精神,严肃的态度,为稳定物价平衡收支,执行概算,推销公债而斗争!”

此后,民革以实际行动投入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运动中。民革中央号召各地分会或分会筹备委员会协助人民政府推销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指示 “在京中委在李主席领导之下,定于本月十日上午十时集体前往前门大街一号人民银行亲自认购”。1950 年1 月10 日,首都共售出91852 份,民革中央领导人李济深、谭平山、蔡廷锴、蒋光鼐等16 人购买1496 份。

1950 年5 月1 日,中共中央发布了 《庆祝五一劳动节口号》,要求 “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调整工商业” 的方针政策,并号召 “协力渡过暂时困难”。民革和其他民主党派一起热烈响应,表示 “拥护中共中央发布的庆祝五一劳动节口号”,“少数工厂商店停业与部分失业现象” 是经济改造恢复过程中必然要经过的痛苦,只是暂时的现象。只要工商业得到合理的调整,国营和私营经济配合发展,工商业不久便可以根本好转,大步向前发展。

李济深在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也就这一政策作出积极响应,指出 “调整公私企业,实现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是中央人民政府在物价稳定后正以全力推行的重点工作”,“为我们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工商企业,政府都将尽力加以保障或扶助”。

面对国家的新形势与新任务,民革二届三中全会号召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并动员、组织、教育全党党员及所联系的群众,响应祖国的号召,个人在工作岗位上服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搞好业务,搞好团结,搞好统战工作,争取完成国家所给予的任务。在民革中央的带动下,各级组织和成员,积极投入国家建设,在文教、科技、医药、财经等各项事业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这一时期,民革党员被评为模范和优秀工作者的有500 多人。

为祖国和平统一而努力

1953 年2 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从反共需要出发,积极拼凑以新中国为主要遏制对象的包括台湾在内的亚太地区反共军事集团,对中国大陆形成威胁。面对台湾海峡的复杂局势,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我们要破坏美国跟台湾订条约的可能,还要想一些办法,并且要作宣传。”

1954 年8 月20 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58 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针对台湾国民党当局在美国庇护下逐步强化同大陆对峙的形势,周恩来在会上就目前国际局势、外交政策和解放台湾的任务等问题作了报告。8 月22 日,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发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为解放台湾联合宣言》(以下简称 《宣言》),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强调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决不容许美国侵占,也决不容许联合国托管”,申明 “解放台湾……是行使中国的主权,是中国的内政,决不容许任何外国干涉”。《宣言》 充分显示了中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对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统一政策的坚决支持和积极拥护,向全世界人民表明了中国人民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决心和信念。

1958 年10 月,民革中央召开座谈会,讨论大陆与台湾统一问题及当前工作任务。图为会场一角。左起: 程潜、李济深、张治中、蔡廷锴。

随后,民革领导人李济深、朱学范、唐生智、邓宝珊、裴昌会等人先后发表书面意见,一致赞同 《宣言》,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从各方面加强工作,决心为解放台湾的神圣任务而奋斗到底。参与此次政协会议的民革中央委员一致认为,民革当前的任务应和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伟大任务密切联系。

随着国内大规模的和平建设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的顺利进行,中共中央提出了和平统一台湾的新方针。民革中央立即响应并支持这一方针。朱学范提出在即将召开的民革三大上作出一个有关解放台湾问题的决议,李济深当即表示: “不仅要作决议,还要发表 《告台湾军政人员书》。” 在民革三大上,李济深在报告中结合民革的特点,要求成员与所联系人士,通过广播、写信和其他有效方式,向台湾国民党军政人员阐明新中国的宽大政策。1956 年2 月29 日,民革三大发表 《告台湾军政人员书》,向台湾国民党军政人员发出深情呼唤:

“曾经拥护过孙中山先生的人们! 中山先生生前的理想在我们祖国里,已经完全实现……如果你们也还纪念着中山先生,你们就应当及早回来,和我们一同去春秋祭扫。

“回来吧! 抛弃亲人远离故土的人们! 自己的家乡有温暖的生活,自己的亲人在殷切盼望;只要你们还不愿意终身流落,埋骨他乡,那么台湾和大陆不过一海之隔,并不是通航无路。

“祖国向你们召唤,爱国主义旗帜在你们面前飘扬……为国家、为自己,你们应该当机立断!”

民革很多成员和所联系的各界人士中有不少人的亲属在台湾,与台湾各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许多同志提出,应该发挥民革在沟通两岸关系方面的独特作用,迅速成立对台工作机构以便开展对台广播,进行宣传政策等工作。李济深表示,“对国民党的工作,一直是我们民革的首要工作”,“现在中共中央提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我们更应有所行动”。

1957 年2 月18 日,民革中央成立和平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张治中担任主任,并亲自撰写了 《台湾应主动抛弃美帝》 《告逃在台湾的人们》 等文章,热切呼唤据守台湾的国民党军政人员以中华民族的统一、中国领土的完整为重,回到祖国的怀抱。民革各级组织发动成员和所联系的人士撰写稿件,宣传政策,向台湾国民党军政人员介绍祖国大陆的发展情况,阐明 “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 的道理,为和平统一台湾贡献了民革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民革
弘扬民革优良传统,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民革中央近年来文史资料工作综述
江苏民革助力贵州省纳雍县猪场乡脱贫出列
同心同行 抗击疫情 民革内蒙古区委会在行动
同心同行战“疫”情──民革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抗击疫情综述
民革涉农参政议政工作的研究
民革党员之家之江苏
民革中央关于表彰优秀民革党员之家的决定
民革中央关于表彰民革榜样人物的决定
民革中央关于表彰第一批民革示范支部的决定
《民革北辰区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