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搬迁群众的笑容
——记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凤翔社区党总支
2019-09-13文丨
文丨■ 汤 莉 吴 波 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龚 琴
2018年1月20日,大寒,呼吸之间能看见热气飘荡。
在遵义市凤冈县凤翔社区外,一场热烈的搬迁正在进行中。作为凤冈最大的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从1月20日开始,来自凤冈县13个镇(乡)的搬迁户将在未来的10天内陆续搬迁至此。
考验刚刚开始。
90后书记走马上任
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翔凤翔,有凤翱翔,以此命名,也寄托了凤冈对这个小区的美好祝愿。
2017年11月,90后姑娘游绍英来到了凤翔社区,担任筹委会副主任一职。在后来的时间里,游绍英与凤翔社区一起成长。
1505户6432人。这是凤翔社区的入住关键词。这6000多人,或是因残疾致贫,或是因智障致贫,或是因懒致贫,或是生活无法自理等最难解决的贫困户,这是一块全县最难啃的“硬骨头”……
为了便于搬迁工作的开展,凤翔社区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并在13个乡镇成立了临时党小组,统一群众思想,为后续的搬迁工作奠定基础。出于多方面的考量,县里、镇里让游绍英进社区负总责。对于一个年轻的90后姑娘,群众的质疑声,四周的嘲笑声,沸沸扬扬,说她只是个黄毛丫头,就别去丢人现眼了。
那段时间,游绍英几乎夜夜难眠。既来之,则安之。来到社区,没办公的地方,她和同事搭钢架;没休息的地方,他们搭木板床;没水电,他们自己安……
直到现在,游绍英对那段日子都记忆犹新,从去年1月20日这天开始,临时党支部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像高速旋转的陀螺,10天内,全县13个乡镇的1505户6432名村民,统一搬进了凤翔社区移民安置点。
情景诗朗诵《梦在远方、路在脚下》(冉昱晟/摄)
搬进来,只是第一步。将搬迁群众稳下来,对凤翔社区全体工作人员来说,才是最为巨大的考验。
1月21日凌晨,搬迁第一天。在高强度的工作后,游绍英刚睡着。“叮呤!叮呤呤……”半夜,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惊得她一下跳起来,“游书记,61岁的李廷财走丢了,他有老年痴呆”。
游绍英发动20多人兵分四路,找到天亮,发现他在高速路上傻傻地朝我们笑:“我要回家!”那一刻,游绍英的内心揪痛起来,特别理解搬迁户的徘徊与茫然……从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突然搬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搬迁群众的情感认同还未建立。
没过几天,又是深夜,留守老人吴奶奶发病,孙女在屋里大哭引起邻居注意,又打不开门,就打来电话给游绍英,当她找人破门而入时,发现老人脸发紫,唇发黑,立即送医院,这期间,白天忙社区工作,饭点时间、晚上,游绍英就去医院照顾老人,直到其子女回来。
那段时间,社区工作人员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找人”“寻人”“问人”“救人”。
人丢了,找社区;没工作,找社区;上学远搭车不便,找社区。还有夜晚唢呐吵闹四邻的,脏水随手泼在楼道的,邻里小事扯皮的,不一而足。
更有甚者,水费多了,骂政府和游绍英是骗子,让游绍英替他们交……众所周知,搬迁人口在山里吃水、米、菜都不掏钱,突然吃根葱都要用钱,于是,数百名群众闹起了“水费、电费事件”——游绍英是一个头两个大!原来,电费多,是他们用电炉烤火一直没关;水费多,是他们的水龙头没关。
游绍英突然意识到,6000多村民从户籍、生活环境、身份上的转变,不等于他们根深蒂固的思想生活习惯就得到了改变。
2018年3月13日,凤翔社区党总支成立,游绍英当选为第一任总支书记。为了更好地为民服务,游绍英把社区82名党员组织起来,按楼栋划分4个支部,发动党员主动认领问题户,逐一解决问题。包保残疾、双老300多户,定时关怀,送米送油。面对不文明行为,实行网格化管理,设置“荣誉墙”,运用“党员+群众”监督模式,一点一滴加以纠正。
对凤翔社区党总支的每一个成员来说,他们,都想变成一道光,照亮搬迁户前行的路。
记不清的摸底排查、记不清的通宵达旦、记不清的误解与调解,那些所有走过的路、加过的班、挨过的骂,在看到居民的笑颜后都变得云淡风清。
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
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中贫困群众融入城市生活能力不强、认同感归属感不高,就业能力不强、经济收入不足,就医就学不便、生活保障不好等问题,凤翔社区党总支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凤翔社区探索实施“三线”治理模式,有效推进了搬迁群众及时实现“两融”(融入社区、融入社会),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按照“一核多元,共建共治”原则,横向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居民委员会、居务监督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1+N”区域化治理模式,并实行网格化管理,形成了“社区+小区长(网格长)+楼长”三级管理体系。目前社区设立网格长4名、网格专员8名、楼长34名。
凤翔社区党总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项宣传活动,讲好党的好故事,让党的声音进万家,进一步增强搬迁群众的感恩意识,引导搬迁群众跟党走、听党话。
搬迁社群原有的社会生态、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在搬迁后被彻底的重置,搬迁群众对新生活的向往与在新环境中找不到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难以融入社区、融入社会这一主要矛盾成为我们后续治理中的关键问题。通过抓“两建”、找“两感”、破“两态”来促“两融”,核心是通过对搬迁社群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习惯等的重塑,探索建立起一种适应搬迁社区健康、积极、向上、和谐的新的文化生态系统。
凤翔社区始终把就业作为社区中心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通过“沪遵劳务直通车”凤冈站和劳务输出远程面试平台、技能培训中心和人才交流市场,解决社区搬迁群众就业1457户3095人,实现户均2人以上就业。在县城集中安置地建立创业就业孵化园,引进9家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入驻,创造就业岗位800余个,解决300余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不到2年,搬迁群众从农民、山民、村民转变成了市民;孩子上学有车坐,大人就业有着落,水电通讯有保障,搬来了,稳住了,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为帮助就业,社区分期开办小吃、缝纫、挖机等技能培训班,从向县外输送1000多男劳力开始,目前社区已实现社区2977个劳力全部分解。
对剩下“三八六一九九”部队,仅60岁以上老人921人,妇女1927人。社区找人社局等单位多方想法,利用“小微企业”有三个“十五”万的优惠政策,免租、减税,招进8家小作坊落户社区创业街,解决就业374人,实现了搬迁家庭至少“一户一人”就业。
8个小作坊生产出的7万多双手套出口英国,近10万套裙子出口中东,两万多双编织鞋出口韩国……而这些产品全部出自300多识字不多的社区留守妇女之手,其中残疾妇女就有四五十位。
点滴渗透,群众的心气顺了,想干事,干好事,争脱贫,感党恩的氛围日渐浓厚。
2018年,凤翔社区积累集体经济112万元,有效破解了社区运转难题。
有事儿找总支,这是凤翔社区搬迁户常说的话,群众的认可,是对社区与总支工作的最大赞扬与激励。
今年7月1日,在全省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上,凤翔社区党总支获得了“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的荣誉。
时间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将社区的工作人员打磨得更加坚强,也让社区日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