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搬进城里,我“搬”你进心里
2019-09-13文丨王洒梁璐周一图腾
文丨■ 王洒 梁璐 周一图腾
一下雨,过了不惑之年李乾总要条件反射:房子会不会漏雨?盆呢?
回过神儿来才意识到,这是在县城小区住宅里,不是老家透风漏雨的木房子啊!
李乾,贵州遵义正安县和溪镇大坎村贫困户,爱人患肝硬化,两个孩子读书,修房买房,连梦都不敢做。半年前,李乾一家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进县城崭新亮丽的新家,爱人能在社区医院就诊,两个孩子一个被推荐到浙江务工,一个免费读起职校,他本人也被招在公益性岗位上。一家人,再不为居所与生计发愁。
忽如一夜春风雨,梨花绽放听无声。一夜变迁的李乾已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
搬新房子进城,搬新观念进门
遵义,贵州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主战场,搬迁安置点达225个,遍布各县市区,搬迁规模达4.6万户19.7万人,约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五分之一。
忆起老家房子,张艺霞心有余悸:“有雨漏雨,有风漏风。那房,哪是住人的?”
张艺霞,仁怀市坛厂街道桅杆村大屋基组贫困户,多年前丈夫去世,就她一人拉扯两个孩子过日子,知道房子重要,但养家糊口对她来说更迫在眉睫,修房造屋,成了她难能实现的梦想。让张艺霞想不到的是,去年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中,她成为搬迁进城的对象。
“真的像是在做梦!”搬进小区房后,张艺霞总会习惯性的怀疑,这房,究竟是不是我的?今后政府会不会收回?确信这是胡思乱想之后,张艺霞不由自主的笑出声。
从石头房搬进正安县城小区房的何学琴,跟张艺霞一样也藏不住内心的欣喜——老家离集镇远,仅赶场往返一趟就得两个多小时,而现在,家门口就是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赶集之苦再也没有了。
“把他们搬进新家,还要把新观念搬进他们心里。”桐梓县燎原镇党委副书记、蟠龙社区党支部书记黄松生介绍,社区全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有2500多户9000多人口,他们观念守旧,认知能力弱,这就需要社区干部手把手、心贴心的引导。
年近60的王光秀老人,从羊磴镇桃子村搬迁来蟠龙社区后,由于改变不了吃酸菜的习惯,就回老家找邻居要酸菜。背回一坛酸菜后,往返一趟用去车费100多元,而一坛酸菜的在小区农贸市场的价格四十多元。
社区干部上门帮她“算”这笔账后,以为捡了“便宜”的王光秀才明白过来,不仅多花钱和时间,还欠邻居一个人情。
仁怀市凤凰小区安置点,搬迁户程绪琴不乘电梯,一乘就恐惧,怕电梯掉下去。于是她天天走楼梯,爬十多层楼总令她满头大汗。社区支书张贵琴说,这个小区像程绪琴一样害怕乘电梯的群众好几个。
带上害怕乘电梯的群众,张贵琴从进电梯、按电梯键到出电梯开始,一步一步教。反复乘梯几次,直到他们打消恐惧心理后,张贵琴才放下心来。
每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开初来的时候,除了担心乘电梯、算不来“酸菜账”外,其它问题也不少。有把小区绿化地当成菜地种的,有把小鸡、小猪关在阳台和卫生间养的,有在小区迷路不能回家的,有不会用水用电导致水电费过高的,有从楼上往下倒垃圾的,有不会过斑马线的……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社区干部细心帮扶。
就这样,每个安置点都被划成多个网格,每个社区干部、党员和志愿者,在各自的网格一对一的教与帮,直到他们领会弄通。
搬成归属感,搬成一家亲
“要不是搬迁来镇上,我们有可能见阎王爷去了!”
仁怀市三合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得了直肠癌的冯成荣谈起搬来集镇上就医的便利程度,便感慨是好政策延续着两口子的生命。
冯成荣是从贫困村搬迁来的贫困户,前几年查出直肠癌,当得知这个消息,一家人感觉天都塌了下来。不久,爱人又得肺气肿,一走动就浑身乏力,一咳嗽就呼吸急促,就要立即送医院。
然而,老冯家离医院远,去一趟医院至少一个小时。“抢救病人,有时就是十来分钟的事啊!”老冯说,现在搬迁来集镇上,走医院就几分钟时间,办理医疗费用的报销也便捷。
让搬迁群众就近就医,并享受优质医疗条件,是遵义市易地扶贫搬迁一项重心工程。目前,全市已在安置点建成医疗机构128个,加之安置点周边建成的15分钟就能走到的101个医疗机构,基本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医疗机构和医保转接的全覆盖。
就近就医要便利优质高效,就近就学亦如此。在遵义,安置点在哪里,学校就建在哪里。截至目前,遵义已在安置点内及周边配建学校88所,在建35所,规划新建10所,实现搬迁学生全部就近入学。凤冈县、正安县在安置点建的幼儿园和小学,都将最优的教学资源配置给搬迁来的孩子。
“幼儿园建得跟别墅一样,在里面上课带孩子,不努力都对不起国家!”桐梓县海校街道柏果树安置点的幼儿园老师肖瑶说,40多名从偏远山区来的孩子,起初不习惯这里的环境,显得自闭与木纳,通过老师几个月不懈的交流与陪伴,孩子一天天开朗起来。
正安瑞濠安置点幼儿园园长包兰说,安置点幼儿园按国际化标准建设,里面的设施设备、学生玩具与游戏项目,连老师都没见过。园内37名老师和4名从上海来支教的老师,真正成为山区学校的“国际范儿”。
除了学校,每个安置点还建起“四点半”学校,让放学后因家长未下班暂不能回家的孩子,可直接去那里让志愿者老师代管,不仅有手工、阅读等体验,还可接受作业辅导。“四点半”学校,让搬迁来的孩子、家长与社区干部、志愿者,真正融为一体。
“在老家,孩子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风里来雨里去,时常导致感冒。如今上学条件不仅改观,放学后还有人管护,我上班也安心!”正安县格林镇春雷村搬迁到瑞濠安置点的贫困户樊政敏感受颇多。
桐梓县蟠龙小区日间照料中心,74岁老人韦树艮正与几个老哥们玩着扑克,有说有笑、惬意随和。韦树艮是从水坝塘镇马井村搬迁来的,起初担心不习惯城市生活,还好,这里并不陌生,不仅有茶水喝,还有志愿者帮助“物色”牌友。
他搬进城里,我搬他进心里
“我喜欢做好事,‘好事’就偏偏找到我。”
从正安县安场镇光明村搬迁来的贫困户刘新梅,由于受社区党员干部和志愿者的影响,除干好小区管理员外,她还自告奋勇当起志愿者,为刚搬迁来的群众干好事。可这一干,刘新梅就停不下来,几乎每天在小区都能遇得到“好事”。
69岁的夏奶奶,由于记性不好,下楼后就不知道怎么回家。见到夏奶奶,刘新梅主动问,但夏奶奶连自己和孩子、丈夫的名字都不知道,这怎么帮她呢?
老奶奶找不到家,越哭越伤心。刘新梅接她到社区办公室,便发动起社区干部和志愿者挨家挨户打电话询问,打不通电话的家庭就上门问,后来通过“朋友圈”,夏奶奶终于找到家。
事隔两天,小区内散步的刘志怀大爷突发癫痫病晕倒,刘新梅闻讯后立即打120急救车并送他去医院,还帮老人挂号、就诊。老人清醒后,刘新梅为他买吃的,但身上就四块钱,怎么办?还有老人的鞋弄丢了,也得跟他买一双啊。刘新梅只好向朋友求援——转红包。
“每做一件好事,我都感到快乐幸福。这是我来小区后党员干部让我感悟到的。他们不叫苦、不怕累,为了群众愿意放弃休息时间。我向他们学,所以‘好事’总会找到我。”刘新梅说,是党和政府把我搬进城,我也应把党和政府“搬”进心里,从而好好为群众办实事。
社区党支部书记鲜劲松介绍,懂得感恩的刘新梅由于思想进步快,干劲足、乐助人,她已经从保洁员升到管理员,收入渐渐上升。
瑞濠安置点,从河南嫁到贵州正安的王双双,家居环境改变后,她就经常从微信上发些图片给远在河南信阳的父母,父母知晓后再不为居无定所的女儿操心。小区内,她主动申请当楼长,主动为搬迁群众服务。见到王双双时,她正准备为邻居送“全家福”。
桐梓县海校安置点,32岁的谭昌林,因交通事故导致下肢瘫痪,坐在轮椅上的他象几岁的孩子,得到各级组织的照顾与帮扶从未减少,而今又搬迁进小区,房子大事不仅解决,就连他从一楼出门的专用通道,社区干部都为他修建好了。
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谭昌林无一回报,就在家里开起便民服务点,帮搬迁来的200多户群众免费在网上缴纳水电气费。
海校安置点党支部书记谢正强说,结合谭昌林身体情况,党支部将在小区设一个便民服务站,在方便大家的同时,也方便他本人。“谭昌林这种精神,我们不能辜负啊!”
“快板打一打,我要夸一夸——你搬我进城,我‘搬’你进心!山区穷了几代人,而今成了幸福人。一心跟党走,小康路上感恩情!”
瑞濠安置点文化服务中心,10余位搬迁来的老人自编自演的快板《赞党恩》留住了过往行人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