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对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护理效果研究
2019-09-13边映维
唐 文,边映维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产后出血是女性分娩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宫缩无力、胎盘、产妇身体情况欠佳等等都会导致产妇产后大出血。基于此,产妇分娩后,加强预见性护理,以降低产妇产后失血量,确保安全安全健康,具有重大临床意义。本文以102例阴道分娩产妇为观察对象,重点探讨了预见性护理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指导。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02月~2019年05月本院阴道分娩产妇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51例。其中,研究组年龄21~36岁,平均(27.5±1.6)岁;常规组年龄21~35岁,平均(27.7±1.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51例行常规化护理,即产前健康教育、体征监测、测量阴道失血量等等。研究组51例行预见性护理,即(1)产前。产前7 d做好各项检查,围绕产妇实际情况予以合理评估,然后对产妇加强健康教育,着重介绍阴道分娩、剖宫产分娩的优缺点,以提高产妇对分娩知识的认知程度,缓解其心理压力。同时积极纾解产妇不良心理,主动倾听患者诉说,满足其需求,促使其以最佳身心状态迎接新生儿的到来。(2)产时。产妇进入待产室后,嘱咐产妇将膀胱排空。步入第一产程之后,监测体征,向医师反馈异常,以便于及时对症处理。步入第二产程之后,注意会阴保护,以免损伤产道。步入第三产程后,密切观察产妇胎盘情况,指导产妇分娩;胎盘娩出后,注意检查胎盘是否完整;若是产道受损,及时予以缝合处理。(3)产后。产妇分娩后2 h加强巡视、观察,监测产妇体征,若是血压过低,呕吐、口渴且面色泛白,及时向医师反馈;若产妇因为宫缩无力而大出血,按摩产妇子宫或者是予以宫缩剂;若是因为胎盘而大出血,需注意观察有无胎盘残留。护理人员尽快让母婴接触,让新生儿吸允,以刺激子宫良好收缩,降低产后出血量。遵医嘱为产妇合理用抗生素抗感染,必要时,可予以氧疗。
1.3 观察指标
(1)产后出血发生率;(2)产后2 h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产后出血4例,占比7.84%;常规组产后出血11例,占比21.5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14,P<0.05)。
2.2 两组产后2 h以及24 h出血量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产后2 h以及24 h出血量对比(±s,mL)
表1 两组产后2 h以及24 h出血量对比(±s,mL)
组别 n 产后2 h出血量 产后24 h出血量研究组 51 83.5±10.6 133.5±7.8常规组 51 104.2±5.5 161.6±3.5 t-12.378 24.246 P-<0.05 <0.05
3 讨 论
产后出血在女性分娩后2 h内比较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是因为娩出胎儿之后,子宫状态比较松弛,宫内积聚大量的血液而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弹性,影响血窦关闭,进而导致产妇分娩后大1血[2]。产后出血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是导致产妇产后死亡的高危因素。这就要求临床高度重视产妇分娩后的情况,尤其是产后2 h内,尽快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以降低产妇产妇出血风险,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产妇安全。
预见性护理是现代临床中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指的是护理人员围绕产妇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此来治疗、预防某种并发症。本文对照发现,研究组产后出血发生率7.84%明显低于常规组21.57%,而且研究组产后2 h出血量(83.5±10.6)mL、产后24 h出血量(133.5±7.8)mL均低于常规组(104.2±5.5)mL、(161.6±3.5)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预见性护理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预防阴道分娩产后出血,而且还可以大大降低产后出血量。
总而言之,针对阴道分娩的产妇,加强预见性护理模式的应用,临床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