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
2019-09-12许伟李志遂韩晓辉
许伟 李志遂 韩晓辉
许伟(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李志遂(北京市怀柔区副区长):
促进文明交流 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高屋建瓴、大气磅礴,体现了古老的东方智慧,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对于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指导我们认识和处理国际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根基和使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物质文明居于基础地位的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精神产品的全球化。《共产党宣言》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了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了全球化的加速度发展,全人类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多层次、多元化问题交融的历史阶段。仅仅依靠单个国家、地区或者仅仅依靠单一的政治的、经济的或者科技的方法手段,已经无法解决世界面临的动态开放的复杂发展问题。这需要总结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预测人类全球化的共同未来,指出一条全新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准确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共通性,早在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讲中就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的重要论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东方文明的大智慧提出的重要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文明交流是不同文明形态的社会主体之间,以平等友好的态度进行双方或多方的对话、交往、借鉴与融合。文明交流只能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开展。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充足的自信,才能客观地认识不同文明的特点、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才愿意去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从而自觉主动地去理解、学习、借鉴和汲取其他文明中的优秀成分,更好地促进自己文明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增加了“文化自信”。这是对前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
我们是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吸纳、消化、包容了多元的文化,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要把文化和价值观强加于别的国家和民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演讲中指出的:“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文明之间会有差异和不同,这正是文明多彩性的本质体现。“君子和而不同”。认识和承认各自文明的不同,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交流互鉴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平等交流,必然会推动文明的融合发展和多样化发展,推动整个人类文明进一步走向丰富和繁荣,最终实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文明交流互鉴的目标与原则
“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和平安宁的亚洲;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共同繁荣的亚洲;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开放融通的亚洲”。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是不同文明能够交流互鉴的基础,而文明交流互鉴的目标则应该是进一步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文明的差异客观存在。文明交流是双向的甚至多向的,而且是动态的,在交流中当然可能出现矛盾、碰撞甚至冲突。只要坚持真正平等尊重的态度,坚持开放包容的胸怀,积极主动地推动交流和对话,就能够化解至少是减缓矛盾和冲突,促进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从而形成“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因发展而更愿意交流的高层次良性循环。
如何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项主张: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是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当今世界,人类前景从未如此充满希望,但也同样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从未如此不稳定、不确定和严峻,不同文明之间以四项主张为原则进行平等尊重的交流互鉴和创新,具有劃时代的意义。四项主张,应该成为世界文明交流的基本原则。
事实上,中国以勇于担当的精神,早已按照这些理念和主张开展了促进人类文明尤其是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实际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一个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贯穿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过程。“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中国为推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采取的具体行动,也是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重要努力,不仅体现了我们的创新精神,而且体现了大国担当。
韩晓辉(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文史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
领导干部坚定文化自信的三大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使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和精神力量。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骨干,是广大党员的行为表率,更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中坚力量。文化自信的提出,对每位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新要求。
理解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坚定态度和立场。文化自信是民族、国家、政党层面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自觉认同和积极践行。这既是一个民族可贵的精神品质,也是每位党员领导干部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立场和态度。这要求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领会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文化自信是历史底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立足当下,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着新时代发展的精神力量,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放眼未来,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文化自信的本质是民族自信,是整体民族的精神状态。文化力量日益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成为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制高点。
践行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和党的执政骨干力量,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自觉学习文化自信的内涵,自觉践行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带头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珍视和汲取养分。领导干部要以学益智,以学修身,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之道、为政之道、民本之道、义利之道等,真正运用到正心为官、真心为民。重视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保持担当尽责的工作态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行为层面的内在要求,切实做到爱岗、尽责、专注、奉献。只有谨慎约束自己的言行,才能树立威信,保证政令畅通。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廉洁齐家。家风,关系的不仅仅是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党风、政风、国风,不可不察。
化身文化自信的传播使者,担负起使命和职责。要充分理解、带头践行文化自信的时代内涵,更要有国际视野与全局观念,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自觉化身文化自信的传播使者。要主动融入主流价值观,从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高度提高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认识,自觉向群众宣传党的科学理论、阐释方针政策、传播主流价值,以凝聚民心、增进共识、汇聚力量。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深入基层了解民意,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发布、观点阐释和解疑释惑。这是强化宣传效果的关键环节。要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深入人心,以群众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主流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当前,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和需要。领导干部要当好宣传家,在方法和语言上更接地气,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让广大群众喜欢听愿意看、听得懂听得进。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动力,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要自觉成为网络文明传播的守护者,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传播手段和話语方式创新,用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手段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要善待善用善管媒体,自觉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与网民进行互动式交流,及时引导网上的舆论热点,主动、快速、有效解答网民的合理诉求,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警惕对传统文化的误读和错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知识体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道德模范、敬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倡导诚信,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展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展示中国老百姓真实、积极、鲜活的形象。
责任编辑 / 宋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