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助推大清灭亡
2019-09-12淘历史
淘历史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新年刚过,日讲起居注官(负责记录皇帝言行,为皇帝讲经读史)恽毓鼎还没来得及好好安排下自己新一年的工作,就接到了各种邀约:冀州一位官员前来拜访,要与他探讨某书稿问题;大学士李鸿章也邀他探讨政事……不过这些是公事,恽毓鼎尚且可以忍受。
让他无法忍受的是不断的私人邀约:先是被同年邀请中午去某饭店聚餐,结果一去就到了大半夜;接着被邀请去参加另一场饭局,上午九点就出门了,一直到次日凌晨才回到家,“疲倦已极,不能支持。”恽毓鼎好不容易找借口推掉了几场饭局,很快又接到了其他饭局的邀约,赴约回来又是半夜……他不由自主地开骂,觉得自己整日被饭局所累,不仅“费光阴,耗精神”,连本职工作都耽误了,实在可悲。
后来随着官职的变化,饭局越来越多,很多公事也搬到了饭局上。1906年,已经升任国史馆总纂的恽毓鼎一天之内竟连续接待了五拨客人,一圈下来,恽毓鼎禁不住呕吐起来。而且,这拨客人饭也吃了,酒也喝了,要谈的公事却闭口不谈,好一点儿的结局也是对方在拉足家常后才吞吞吐吐地说出自己要谈的公事,直到把恽毓鼎弄得心烦意乱。
即使在宣统二年(1910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前一年,恽毓鼎需要奔赴的饭局次数仍未消减……
恽毓鼎不断奔赴各种饭局是因为他人缘极好,大家都愿意和他一起吃饭吗?显然不是。
实际上,自从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朝已经处在了风雨飘摇的关头,正是需要各路人才力挽狂澜的时刻。然而,晚清官员们一味沉浸在个人应酬中不能自拔。虽然恽毓鼎有济世救民的抱负,但凭他一己之力又岂能阻挡大清覆灭的脚步?他于是將自己所看所想付诸笔端,写成了共计120万字的《恽毓鼎澄斋日记》供后人反思。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清朝官员们对这类饭局早已习以为常,认为“若不赴席,不宴客,即不列于人数”。也就是说,别人请客你不去,你也不宴请大家,时间长了你就不是圈子里的人了。显然若被排挤出这个饭局圈子,你离下岗也就不远了,更别说实现政治抱负了。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就连大名鼎鼎的曾国藩也无法摆脱这个怪圈。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他起初的京官生活也是每天奔波在各个饭局以及各种聚会之中,一天的时间几乎一大半都用在了拜客上。
心怀社稷的恽毓鼎都不得不为了所谓的圈子奔赴饭局,更何况那些本就尸位素餐、心中没有朝廷和百姓的官员呢?大清在这样一帮“饭局至上、其他靠边站”的臣子的辅佐下,不亡才奇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