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强度与环境温度对光伏发电系统影响的研究
2019-09-12张唯一张菁
张唯一 张菁
摘 要:本文对新能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光伏发电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了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PWM 斩波控制、蓄电池充放电原理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光伏系统的控制模块以及储能模块。然后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以及相关算法,搭建光伏发电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分析在不同光照强度和环境温度下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特性。
关键词:光伏发电系统;光照强度和环境温度;控制模块;储能模块
文章编号:2095-2163(2019)04-0297-04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志码:A
0 引 言
光伏发电是缓解当前能源枯竭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最有效手段[1]。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组件模块、控制模块、蓄电池储能模块等组成,电池模块是光伏发电系统中的核心模块[2]。光伏发电系统的性能受外部环境的影响[3]。建立一个准确、通用的光伏发电系统,观察其在不同环境(光照、温度等)下的输出特性,对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4]。
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与运行点有关。用MPPT算法求出系统的最大功率点,可以提高系统的最大功率输出[5]。通过建立仿真模型,为今后光伏发电系统的实际建设和运行奠定了基础。
1 光伏发电系统控制模块模型
1.1 MPPT控制模块的搭建
本次仿真 MPPT 算法采用的是扰动观察法,并在 MATLAB/Simulink 环境中对其进行了仿真,其模型如图1所示。
Zero-Order Hold是零阶保持器,其作用是对输出量进行采样,本次设计选用最大值0.0001;“Memory”是延时发生器,其输出是上一个采样期的输入值,并作为下个周期的比较量;“Sign”模块可以判断输入的正负,并且当输入大于 0 时输出 1,输入为 0 输出 0,输入小于 0 时输出-1,作用是把正弦、余弦函数变成方波输出。
1.2 PWM脉宽调制仿真模型
仿真采取的做法是通过 MPPT 得到追踪的参考信号,然后调制其波形,得到所希望的 PWM 調制波。常用的参考信号有锯齿波和等腰三角波,其中后者的应用更多一些。原理是,在交点时刻控制电路中可控开关器件的开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得到宽度和信号波幅值成正比关系的脉冲。PWM斩波仿真模型如图2所示。
Repeating Sequence可以输出一个标准的三角波信号,与前级 MPPT 输出的比较差值,作为下一个模块的启动。Switch接受上级的输出结果并进行判断,若大于零则接通constant 1,若小于零则接通 constant 0,然后进一步驱动 DC/ DC 电路。
1.3 DC/DC 斩波电路仿真模型
通过控制功率开关的占空比α,就可以获取输出的最大功率点,也实现了MPPT 控制过程。DC/DC 变换电路常用的有升压 boost 电路和降压 buck 电路。
本模块采用 Boost 作为 DC/ DC 转换的直流升压电路,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大大改善工作效率,并且也使得电路驱动变得更加简单,因此利用 Boost升压电路DC/DC变换器的电路会有一个比较理想的
结果。图3所显示的就是 Boost 直流升压电路的运行状态:通过控制器调节 switch开关的占空比α,就可以得到理想的输出电压。
若电流的纹波幅度高,则电感可能在整个换向周期结束之前完全放电。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电感的电流在一段时间内下降到零,虽然差别很小,但其对输出电压方程式有很大的影响。电压增益可以用如下公式计算:
2 光伏发电系统仿真模型及特性分析
经过上述的设计,完成了对一个独立的光伏发电系统模型的搭建仿真。
下面对仿真进行以下说明:总系统的模型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包括太阳能光伏电池阵列、MPPT 控制器(包括 PWM 斩波、DC/DC 直流升压电路)和蓄电池组件。将每一部分进行封装,最后得到了一个独立的光伏发电系统模型,如图4所示。
根据商家给出的参数,设定电感值L=10·e-3H,电容值C=300·e-6F,等效负载R=20Ω,Diode 模块采用默认数据。本次设计中用到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参数见表1。
2.1 标准情况下的仿真分析
首先,在正常的外界条件下(太阳辐射强度Sref=1 000 w/m2,外界温度Tref=25 ℃)对建立好的模型进行仿真,观察在 MPPT 追踪前后的功率、电压仿真曲线,运行后的结果如图5,图6所示。
由图6 可知,本次设计中用到的直流升压电路的升压比为53.71/17.68≈3。
2.2 温度T发生变化时的仿真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般放在室外,会受到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每天早晚有一定的温差,每年的4个季节温度也不一样,所以本次设计基于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相应的仿真实验。环境温度数据见表2,仿真曲线如图7、图8所示。
根据仿真图可以看出,环境温度升高,系统的输出功率、电压等均会下降,然而环境温度降低时,光伏系统的输出量则会变多。不难看出,环境温度的改变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特性是成反比关系的。尽管如此,环境温度的改变对于系统输出特性的影响还是比较微弱的。
2.3 太阳辐射强度S改变时的仿真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般放在室外,所以光照也会给其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对 S 发生变化时进行仿真是有意义的,本次设计基于光照条件下,进行了相应的仿真实验。太阳辐射强度变化见表3。
光照量S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输出特性的影响比较大,当光照量S变化很大(由1 000 w/m2→600 w/m2),且辐射强度不太高时,太阳能光伏系统的输出功率并不稳定,会跳动。根据实验可以推测,光照弱的地方,太阳能光伏系统的性能差,所以阴天、雨天等天气不利于系统运行。根据上下2条曲线对比可以看出,直流升压回路促进了输出的稳定性。
3 結束语
太阳能光伏电池输出与外界环境温度T和太阳辐照强度S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只有在特定的电压值下才有最大的输出功率,通过 MPPT 控制找到最大功率点有助于提高光伏发电的效率。
本文通过仿真搭建出来的光伏发电系统模型,验证了光伏发电的输出特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尝试建立系统的实物模型,以便于更好地对新能源开发利用进行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皓明, 宁健, 朱芳芳,等. 考虑随机性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系统潮流计算[J]. 电力需求侧管理, 2014, 16(1):11-14.
[2] 许洪华. 中国光伏发电技术发展研究[J]. 电网技术, 2007, 31(20):77-81.
[3] 张立梅, 唐巍, 赵云军,等. 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影响的综合评估[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21):132-135,140.
[4] 李晶, 许洪华, 赵海翔,等. 并网光伏电站动态建模及仿真分析[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8, 32(24):83-87.
[5] 王飞, 余世杰, 苏建徽,等.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J]. 电工技术学报, 2005, 20(5):72-74,91.
[6] 王成山, 郑海峰, 谢莹华,等. 计及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系统随机潮流计算[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24):39-44.
[7] 李振坤, 陈星莺, 刘皓明,等. 配电网供电能力的实时评估分析[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6):36-39,62.
[8] 于雷, 王立地, 纪建伟,等. 基于PV节点分布式电源的弱环网潮流计算[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3, 44(3):373-376.
[9] 谷文卓. 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的定义、模型与计算方法[D]. 天津:天津大学, 2012.
[10]陈浩, 张焰, 俞国勤,等. 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计算方法[J]. 中国电力,2009,42(8):20-23.
[11]刘洪, 郭寅昌, 葛少云,等. 配电系统供电能力的修正计算方法[J]. 电网技术, 2012, 36(3):217-222.
[12]国宗, 韦钢, 李明,等.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估方法[J]. 现代电力,2015, 32(4):56-61.
[13]YU B, MATSUI M, JUNG Y,et al. A combined active anti-islanding method for photovoltaic systems[J]. Renewable Energy,2008,33(5):979-985.
[14]HUNG G K, CHANG C C, CHEN C L. Automatic phase-shift method for islanding detection of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interters[J]. IEEE Power Engineering Review,2002, 22(9):55.
[15]YU G J, JUNG Y S, CHOI J Y,et al. A novel two-mode MPPT control algorithm based on comparatvie study of existing algorithms[C]//2002 Conference Record of the Twenty-Ninth IEEE Photovoltaic Specialists Conference .New Orleans, LA, USA:IEEE,2002:1531-1534.
[16]De CASTRO L N, Von ZUBEN F J. Learning and optimization using the clonal selection principle[J]. 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2002,6(3):239-251.
[17]De SOTO W, KLEIN S A. Improve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odel for photovoltaic array performance[J]. Solar Energy,2006,80:7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