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励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2019-09-12马桂英

新课程·上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对策

马桂英

摘 要:班级管理工作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是一项艰难的工作。随着激励理论的发展和丰富,班级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也逐渐厚实。利用激励理论开展班级管理将有力地推动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好地推动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分析了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理念所要实现的目标,提出了激励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用对策。

关键词:激励理念;小学班级管理;对策

一、激励理念对小学班级管理的启示

第一,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归属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低一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人的需求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班级管理者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确保管理效率。

第二,ERG理论。ERG理论认为,人有3种核心需求,包括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求和发展需求。其中生存需要包括生理和安全需求;相互关系指为了维持人际关系的需要;发展需求即内心渴望发展,自我发展的需求。

第三,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是人发展的动机。不同的需求,其激励程度也不一样。物质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后,人的积极性才会提高,否则会导致人的不满。因此,除了满足物质上的需求,还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强烈,双因素理论也展示了较高的使用价值。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注重保健因素,稳定学生的情绪,然后用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人追求的最大化,或使自我价值达到完美状态。一方面,不同的人的需求强度不同,另一方面,高成就对企业和社会有重要的影响。此外,培训和教育有利于高需求的实现。这就为教师的班级管理在班干部培养、学生指导等方面提供了参考。

第五,归因理论。归因即管理者观察和评价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对行为加以激励,然后对观察者的行为过程进行因果解释。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理念所要达到的目标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小学班级管理以教师为中心,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時代教育中,应积极改革班级管理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管理中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内心感受,多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让学生处于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小学班级管理的目标应为采用合理的激励措施,创建条件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2.打造充满活力的班集体

在班集体中,个人的发展和班级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班主任不仅要加强学生个体的发展,同时还要注重班集体的建设,改变学生被管理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另外,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步,打造健康向上的课堂。

3.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素质教育不仅要面相全体学生,还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更要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使用激励理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德管理方面

当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班主任仍注重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管理。应该上的思想品德课被其他学科占了,思想品德课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另外,很多班主任对学生的品行管理不到位,忽视一些所谓的小错误,久而久之学生的品德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再想进行品德教育时,已为时已晚。另外,部分班主任的品德教育方法单板,以单纯地说教、批评为主,甚至进行体罚,而很少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因素,管理效果差。

2.学习管理方面

当前,仅有少部分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都较差,如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边看电视边做作业等。还有的学生上课做小动作、吃零食等,上课发言也不积极。这些小毛病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以上情况,有的教师采取了惩罚的措施,如罚站、训斥等,有的甚至用体罚惩罚学生,但这违背了激励教育的原则。另外,还有的教师不注重惩教结合,只是单纯地惩罚,而没有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没有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还有的教师在惩罚学生时缺乏公平,没有做到对事不对人,这样不仅不会让学生服气,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抗。

3.学生参加班级活动管理方面

一方面,有的班主任自身素质低,不能很好地带领班级开展活动。另一方面,班级活动的开展缺乏良好的氛围。此外,活动管理缺乏科学的方法,无法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

4.学生行为管理方面

一方面,学生的道德水平与行为习惯不一致。有的小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道德水平,由于自控能力差,在现实的环境中仍做出与道德认知不一致的行为。另一方面,学生的校内外表现不一致。有的学生在校园有教师的教诲和同学的监督,能够做到文明礼貌、尊敬师长。但出校门之后就变了个样,不遵守公共道德。还有的学生人生价值观出现了问题,认为只要学习好就可以,而忽视了热爱劳动、团结同学等优良品质。

5.后进生转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多数后进生认为学习是他们的负担,他们在课堂上多保持沉默或者交头接耳,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而且经常被其他同学嘲笑,更不愿意学习。另外,他们对参加小组合作学习也不积极,不愿意参加类似的活动,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见解,只能乖乖地听别人讨论。而且他们的自卑心理也很严重,对学习没有自信,不敢面对困难,常常与学习好的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久而久而变得逐渐封闭。

四、激励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1.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合理的学生和班级发展目标

目标的出现对学生言行举止的变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指引学生前进。学生有了目标之后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潜能,克服困难。第一,在一个目标完成之后,要及时制定新的目标。教师为学生提出目标时一定要具体,例如,教师通常会对学生说要好好学习,但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好好学习。只有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时学生才能理解教师的要求,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例如,班主任应明确指出学生的哪一个科目差,是数学还是英语,还要具体指出是哪一方面,是计算能力差还是不认真,是单词不会还是语法不会,并具体地给出改进对策,以供学生参考。这样,学生就能按照教师的指引完成目标。目标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生活方面,还可以是品性方面的。另外,当教师发现学生达到一个目标之后,教师还应为学生制定新的目标,不断指引学生前进,引导学生不断进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二,制定学生能够接受的目标。教师制定的目标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如果学生很容易地实现目标,学生的学习劲头就会大大降低。如果教师稍提高难度,学生就会觉得有挑战性,也会对老师更加崇拜和尊重。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只有“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才能赋予学生的发展动力。否则,会失去力量。例如,对于学生中下等的学生,教师制定的目标就不能超越其实际,应尽可能制定低一点的目标,以保障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三,给予学生持续的目标激励。班主任为了保持学生的发展动力,需要不断对学生提出新的、高的目标。学生实现一个目标后,会对比自己的进步,在知道还有下一个目标时就会在两个目标之间的这段时间努力,以期达到下一目标的要求。有关实验证明,当学生经常得到任务目标时,会不断奋斗和努力。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步步地设定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的目标。教师也要想各种办法激励学生,如班级里的评比栏、奖励栏、周冠军等,学生会在争先恐后的氛围中提高积极性,努力向目标前进。第四,促进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的结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对集体的依赖性强,而且也有极强的集体荣誉感。教师应根据这一特征引导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将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相结合,让学生不断追求个人目标,进而推动集体目标的实现,促进个体和集体的共同进步。

2.引导学生评价自身

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教师虽然能够告诉学生他们是如何优秀,但真正引领学生进步是来自学生内心的动力。对别人过于依赖也许不会走得太远,一旦其得不到赞扬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内心认可自己,自己给自己鼓劲儿。例如,一个学生在课间玩耍时耽误了上课时,主动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不会再迟到,教师要肯定他的诚实,表扬他的担当。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要让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反思,指出在过去的一周里有哪些成功之处,有哪些不当之处,应当如何改正等。另外,在反思中还可以让学生写鼓励自己的话,激励自己进步。此外,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评价。要通过家长、同学、各科老师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多鼓励、少指责,避免学生丧失信心。要引導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使自己更加了解自己。

3.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一方面,要关心学生。教师应用真情实感感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真心爱他们的,从内心接受老师。教师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还要帮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高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另一方面,还要尊重学生。多倾听学生的心声,搜集学生的意见。多观察学生,多从侧面了解学生。此外,还要充分信任学生。教师要多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评估自己,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前进。

4.使用榜样的力量

一方面,用社会上的榜样激励学生。由于小学生的阅历少,道德抵抗力弱,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事物的干扰。教师可以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对学生开展教育,如用英雄烈士的精神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习其不懈努力的精神。另一方面,用身边的榜样激励学生。教师还可以从班级中找一些榜样激励学生,如作业认真完成的同学、写字好的同学、热爱劳动的同学等,这些都能激励学生,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促进班集体凝聚力的提升。

5.在活动中提高集体荣誉感

一方面,要尽力使每个学生都承担一定的班级职务,如图书管理员、讲台长、花长等,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也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管理的不易,进而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民主管理氛围的形成。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集体荣誉感。班主任可多开展一些需要学生合作的活动,如小组歌唱比赛、讲故事比赛等,以提高班级凝聚力。

现代管理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的应用,不仅能提高班级管理效率,让班主任及时发现班级管理中的问题,提高了问题解决的预见性和针对性,而且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在激励理念下,班主任应加强对激励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加以应用,充分发挥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吕律.人本管理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8(31):149-150.

[2]靖永乔.激励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15):7.

编辑 冯志强

猜你喜欢

小学班级管理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情感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