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2019-09-12陈玉女

新课程·上旬 2019年8期

陈玉女

摘 要: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结合文本的语言特点,给学生传授相关的词语、句段、结构、语法、修辞、逻辑、文体及文学表现和鉴赏等知识,启发学生进行自觉的语感讨究。

关键词: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准确感;逻辑感

现代作家曹禺先生说:“一个学习语言的人,总应该锻炼自己对语言的敏锐感觉。语言在他面前,哪一个字是准确的、美的,哪一个字是不准确的,是他反胃口的,他应该感觉得到。”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敏锐语感能力呢?在语文教学中,除了采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作文的言语实践来自觉不自觉地获得语感或者通过诵读精美文章,使形象和感情融合,产生内心视像,以读出气势、韵味,乃至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思想内容的当代语文教学所强调的训练方法外,还要引导学生用“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了每个词的意义”(鲁迅语)的赏析训练方法。

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结合文本的语言特点,给学生传授相关的词语、句段、结构、语法、修辞、逻辑、文体及文学表现和鉴赏等知识,启发学生进行自觉的语感讨究。“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言感情色彩的感受”。(田本娜语)语感的赏析讨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形象感,即指在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

心理学认为,人的表象经常是和言语、词语联系着的,过去的经验总是以表象和词的形式保持着。词语虽然没有直接形象性,却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转化为内心视像而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形像感。如“门外有两棵枣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读者看到枣树的语词,头脑里产生的便是有关枣树的表象活动,而不会是松树或槐树。这种表象活动形成语言的形象感,并通过情感介入想象,联想活动,形成语言艺术的形象思维。

教学中,语言形象感的讨究是最基本的。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形象感讨究,关键在于能抓住“有适当感触的字”。因为作者在造语中,常常“要在适当的地方,用有适当感触的字”(郭沫若语)。就是这个字能够带给人一种体验、一种感受,既有形状,又有动态,使所描绘的事物在读者心中活起来。

如《少年闰土》一文中,闰土绘声绘色地讲述看瓜刺猹情景:“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提了胡叉,轻轻地走去……”“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啦啦”的猹咬瓜的声音,反衬出月夜瓜地的寂静;“轻轻”“便刺”,表现出少年闰土的细心机敏;“倒”“反”两字活画出猹的伶俐样子。这些感触性文字,使读者能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少年英雄和神秘月夜的图画。

二、意蕴感,即敏锐地把握住文章语言风格特点和体会出其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特别是那些蕴哲性的诗文、精警性的语言,作者往往将某种深奥的思想融入语言文字之中,以有限的文字蕴含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动自己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去意会、去感悟,体味出某种生活的真理和深切感受。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要使学生真正体会出文章结尾的“微笑”一词,就得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小女孩的饥饿、寒冷、寂寞和孤独情景,以引发学生的相应体验和感受,进而讨究文章语言的蕴意。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处描写很生动、很有意蕴。因为,这个又黑又冷的大年夜,富人们全在温暖的家中过节,只有这个可怜的孩子又冷又饿地在街头卖火柴。她耐不住寒冷、饥饿、寂寞、孤独,她划着一根又一根火柴,眼前出现了她渴望得到的东西:火炉、烤鹅、圣诞树、亲爱的奶奶。雖然这都是幻觉,但她认为此时自己是幸福的,她甜美地笑了。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这“微笑”,正是对吃人社会的讽刺和控诉。

三、情趣感,即是披文入情,与作者或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课文中有许多咏物抒情的作品,作者或通过描写客观事物的物象,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委婉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或把情感寓于事物描绘之中,让读者通过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和画面,感受情深意邃的感情;或把所咏之物的品性与所抒之情联系起来,加以点明;也有融情于理的;更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

教学时,应该凭借这些“情语”与“景语”对学生进行语言情趣感的训练。

如巴金的《繁星》,记叙了他留学法国经印度洋时,观看夜空景致的感受。从眼前“星也在动”“是那样低”“真是摇摇欲坠”的夜空,到回想少年时对繁星的人熟,引发了他思念故国的情思,把一个游子的情感寄寓于繁星的描写之中。

四、准确感,所谓准确,就是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表达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准确是对语言艺术最首要的要求。有准确感和分寸感,才能敏锐地抓住和辨析语言文字的细微差别。

教学中,应当启发学生善于“寻觅、体会、找到‘语与‘意之间最精微的关系,探索语言艺术家们及人民生活里最美、最好的语言,是如何用最恰当的言辞,表达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曹禺语)

例如《小音乐家杨科》一文中,准确使用了象声词:“呱呱”“笃笃”“嗡嗡”,在杨科耳朵里都是音乐;“哗哗”写出了桦树为杨科的死“号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吃人社会的控诉。准确使用了动词:“移动”写出了杨科进入食具间时动作的缓慢和怯懦心情;“跪”在小提琴前,写出了他热爱音乐的虔诚;“抬头”“望着”,写出了他专注地看小提琴,竟忘记了身边的危险、恐惧,也说明了他对音乐的酷爱。准确地使用了形容词:“轻轻”形容声音很小,但夜深人静还是被人发现了;“凄惨”形容发出的声响,渗透了人物的惊恐心情,预示着杨科命运的悲惨。

五、逻辑感,即文章思想内容的逻辑性在语言文字上的体现

毛泽东说过:“任何著作都要用形式逻辑。”好的文章无不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它是流宕在文章字里行间的厚实的“底气”,思想内容的充实连贯,逻辑力量的强大,能够形成“沛然莫之能御”的文气。如《琥珀》文中的一段话:“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这段话共有四句,句子之间逻辑性很强。正因为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所以我们才可以看见它们身上每一根毫毛;又因为可以看见“身上每一根毫毛”和“黑色的圆环”,所以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有前三句所述的“看见”和“想象”,才能有第四句所推测的结论:“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