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西和法镜寺石窟的现状调查与保护建议

2019-09-12王玉龙黄凰秦颍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2期
关键词:现状调查病害

王玉龙 黄凰 秦颍

摘 要:甘肃西和法镜寺石窟由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影响所处的保存环境复杂。特别是石窟逐渐成为旅游热点,以及当地人的民俗活动,导致近年来各种污染物对石窟的破坏越发严重。为更好地了解西和法镜寺的保存状况,作者于2017年开始对甘肃西和法镜寺石窟进行了多次调查,通过调查了解石窟内的病害,分析其病害来源,从而为法镜寺石窟的保护工作提供建设性方案,也为后期保护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法镜寺石窟;病害;现状调查;保护建议

法镜寺石窟位于甘肃西和县城北12千米的石堡乡石堡村五台山支脉崖壁上,现存大小窟龛24个,造像11身。1962年改建西和到徐家店公路时,将南侧山崖拦腰劈开,部分洞窟遭到破坏(根据《西和县志》记载,法镜寺原有大小窟龛31个)[1]。“文革”时期,绝大多数窟龛内的造像被摧毁,残损极为严重[2]。

由于法镜寺石窟的造像佛龛大多都处于公路旁边,每天过往的车辆不计其数,并且每年农历的三月份中旬都会有庙会在此地举行,人潮拥挤,难免会对石窟有所影响,经调查发现大多数的窟龛都有烟熏过的污迹。因此,法镜寺石窟的全面性病害调查,对后期法镜寺石窟的保护有很重要的意义。

1 法镜寺石窟的病害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对法镜寺石窟造像及其壁龛等文物表面的病害进行调查,并对引起病害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次调查的范围主要是11身造像所处的窟龛的各个壁、窟顶以及造像表面等在内的全部文物展示面。调查手段主要是依靠测量、文字、拍照及访谈等进行记录。由于窟龛造像的崖壁所处的位置是在公路旁边,几乎没有太多的保护设施,所以窟龛内存在的污染物病害种类较为复杂。污染物病害种类主要分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所引起的病害。之后,通过调查,从当地村民的口中了解到曾经的法镜寺石窟造像还是比较恢宏的。

现由于人为的破坏和各种污染物病害的破坏,整个法镜寺石窟文物已所剩无几,如果再不加大力度去保护的话,恐怕会面临着毁灭性的破坏。另外,在21世纪初,当地村民不当的水泥修补方式以及其他各种有意或无意的人为破坏污染,对石窟的破坏也占了一定的比例。

2 理化检验

2.1 矿物成分

为了确定法镜寺石窟文物的矿物组成成分,选取了第21窟壁龛上的原石,编号分别是YS-01(1)、YS-01(10)、YS-02(3)、YS-02(13),制成岩相薄片,采用了偏光显微镜进行了矿物组成成分分析,进而判断岩体的疏松程度,分析结果如下(表1):

如岩相显微图,图中用红色箭头标注出的3、5、6、7代表了岩石中的缝隙,这就很明显地说明了,这个岩石本身就很疏松,而且四幅图中都有大小不一的腐蚀产物——熟料,这就使得原本不太坚硬的岩石更加的疏松,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风化腐蚀。

2.2XRD分析结果

为了研究出法镜寺石窟石质文物的主要成分组成,对样品13、21、23-1、23-2分别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分析,以确定其化学组成,为下一步了解石窟病害原理提供直观的帮助。XRD分析所得结果如表2。

根据以上XRD分析图谱和表2的XRD的物相分析结果,法镜寺石窟所用造像的材料是以石英(SiO2)、钙长石[Ca(Al2Si2O8)]、方解石(CaCO3)以及高岭石所组成的砾岩。

综上,根据偏光显微镜和XRD的间接分析,法镜寺石窟的造像本体就很疏松,再加上风化、风蚀,从而导致现如今所看到的法镜寺石窟造像面目全非的模样。

3 法镜寺石窟病害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下面按照该石窟的主要污染物病害类型进行分析与讨论。

3.1 粉尘污染

西和县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属温带半湿润性气候,温差比较大。而石窟所处的位置是西和县城的北边,并且离县城不远,周围山体草木不多,车流量较大,冬天雾霾也比较严重,这使得石窟周围的自然环境恶化,特别是大气中粉尘颗粒物的含量也居高不下,窟龛及其造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粉尘的污染。粉尘的分布十分广泛,在调查的窟龛中,粉尘的污染几乎存在于石窟内的各个角落,如造像的肩部、胸部、腿上等。大量的粉尘由于长期附着在造像及壁龛上,呈现出深灰色或灰黑色,轻轻地扫除灰尘,裸露的石胎及造像表面会呈现出一层深灰色的结壳层,用毛刷和清水应该很难清除掉。许多灰尘由于长时间的附着,会慢慢地渗入到造像表层内部,导致原有的造像艺术模糊不清,同时也会改变原有的结构稳定性,使文物表体疏松,从而加速了风化作用对造像的影响。

总之,大范围的粉尘堆积对法镜寺石窟的保存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同时也威胁着石窟文物的艺术价值和长期的保存。目前缓解粉尘污染的方法主要还是源头治理,即针对一些当地的化工厂做一些有必要的措施,如关闭工厂或限制工厂排放污染物等,从源头上保护石窟文物免受侵蚀。

3.2 表面层风化

表面层风化是指石质文物因外界自然因素的破坏作用而产生的表面病害,主要包括表面分化剥落、表面泛盐、表面片状脱落起翘以及表面风蚀等,大多是由可溶性盐结晶引起[3]。可溶性盐是导致石窟文物严重风化的重要因素,很多的古迹都受其侵蚀。可溶性盐的侵蚀,再加上石窟所处的位置是出风口,加速了石窟文物的风化作用,如第21窟窟内正壁一身坐佛,石胎泥塑,残高大约有1.03米,胸以下部分仅存石胎。左右壁内侧各塑一身立像,现仅存石胎,残高大约1.06米,风化特别严重。大部分的石窟造像都遭受到了严重的风化,造像残存无几,现存的造像表面也出现了酥粉、断裂、模糊不清等各种损害。

3.3 烟熏结壳

烟熏区域表面一般呈现出深黑色、暗黑色或灰褐色,表面结构或致密,或疏松,一些造像的表面还与盐碱、灰尘等共生粘接成壳状。烟熏大多数都是人为造成,在逢年过节或平时就会有许多人做焚烧香烛等活动,使窟龛内壁表面留下大大小小浓淡不均的烟熏痕迹,很显然影响了石窟造像的外观,对石窟造像的艺术效果和美学价值有一定的破坏。然而,在法镜寺石窟中,不管龛内有无造像,几乎每个窟中都有烟熏过的痕迹,这对石窟造像的保存无疑是一大危害。在第13窟中立像的右边,几乎整个部分全是烟熏过的污迹,面积几乎占了整个造像的1/3。

3.4 表面生物病害

文物表面生物病害指石窟文物因生物、微生物在其表面生长繁衍而导致的病害,常见的生物病害包括植物病害、动物病害及微生物病害三种。首先,植物病害,如第23窟下就长有许多的杂草,还有一些根系发达的植物,这些植物在窟龛附近生长,会导致壁龛周围出现裂缝,随着裂缝的出现,雨水会慢慢地渗入到里面,从而会引起可溶性盐间接地破坏,最后导致窟龛的破损甚至坍塌。其次,动物病害,如一些麻雀会在窟内安窝筑巢,并且在很多窟内都可见许多鸟粪,虽然影响并不大,但是随着时间慢慢累积,会导致石窟及其造像外观的污染,从而影响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表面生物病害、整个头部水泥修补、两个肩部风化严重、右臂下部明显有砖砌补过,经测量,砌补的砖高度大约有63厘米,宽大约61厘米)。最后,微生物病害。微生物附着在文物表面,分泌出酸性物质从而侵蚀石质文物。尽管微生物病害在石窟文物中的影响所占比例较小,但它对石质文物的破坏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在微生物繁殖过的区域,微生物的分泌物都会对石质文物产生一定的渗透和腐蚀作用,所以还得尽量通过人为的保护去抑制生物病害的产生。

3.5 水泥修补

水泥修补是指石窟文物中用水泥类材料进行粘接、加固、修补等改变文物原状的现状,此种方法主要发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及之前。当时,运用水泥材料对文物进行结构上的保护在国内还是比较普遍的。法镜寺石窟如此,敦煌、龙门、云冈都如此。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文物保护工作者意识到了水泥修补对文物的危害性,并尽可能不用水泥进行修补,或者选用一些无碱水泥。本次调查发现第22窟位于公路西侧崖壁下,长方形平顶龛,下半部分已被土掩埋,龛内塑一身立佛,经测量残高4.75米,石胎泥塑,现仅存大体形状,佛像头部已于2000年7月被当地村民用水泥修补了残缺,致使佛像面目全非,加速了造像的风化和腐蚀。第23窟也是如此,立佛残高5.15米,石胎泥塑,现在也仅存大体形状,佛像头部也被当地村民用水泥重新修补。

3.6 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几乎每个窟龛都是残缺不全的,各种污染物病害交叉影响,同时遍布在每个石窟窟龛文物的许多地方。污染物病害种类主要包括表面污染与变色、表面生物病害、修补残留、表面层风化以及水斑5大类污染物病害,具体又包括粉尘污染、烟熏结壳、涂鸦刻画、触摸油脂、黄斑、水泥修补、水斑、表面生物病害、表面层风化9小类。其中,污染物病害种类所占比例最大的有粉尘污染、表面层风化、烟熏结壳,这三类病害的面积占法镜寺石窟污染物病害面积的绝大部分,并且绝大多数导致了石窟的中、重度污染和破坏。如烟熏病害和粉尘污染在每个窟龛都有,可见当地人还没有对石窟文物保护的意识。还有几个窟龛的窟顶应该是有壁画的,现在只剩下制作壁画之前留下的密集的小孔。

法镜寺石窟内文物保存现状普遍不太好,大多数都只剩下空窟,唯有几个窟还有造像,但是造像都没有太完整的。唯独第13号窟的造像还算比较完整的,其余的窟龛都残缺不全,造像的石胎裸露在外,还有像第22、23窟中佛像的头部在2000年7月被当地的村民用水泥重新修补,现已面目全非。

4 结论

对甘肃西和法镜寺石窟石质文物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了法镜寺石窟的风化腐蚀成因。矿物组成成分含有大量的方解石和高岭石类的矿物以及许多的熟料。经过实验测试,并没有发现有可溶性盐的物质,所以腐蚀的主因是风蚀和雨水冲蚀等物理作用。法镜寺石窟的石质文物主要是砾岩。

直观的人为因素,如烟熏、碰撞的痕迹。

对法镜寺石窟的24个窟龛中的11身造像的实地调查的结果表明,石窟中存在有粉尘沉积、烟熏污垢、水泥修补、水斑、表面风化、表面生物病害等一系列的污染物病害。

首先,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害,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粉尘沉积和表面风化病害,应该在石窟周围栽种可以挡风沙的白杨树,通过栽种树木改变一定的区域环境,可以起到防止粉尘在石窟文物上的堆积以及风沙对窟龛的风化破坏作用;也可以在有造像的窟龛外围修建防护窗,从而更有效地加大对石窟造像的保护力度。

其次,就雨水冲蚀这种病害,应当尤为重视,必须加大防范和保护力度,控制好石窟窟龛周围的防护环境,同时也可以在石窟窟龛外围上部修建防水防雨的建筑屋檐,来达到保护效果。

再次,针对表面微生物的病害,必须先杀除微生物以及相关的害虫,然后对微生物及动植物分泌的对石窟文物有所危害的物质加以处理。为了防止微生物等病害的再次产生,必须在窟龛内做好防虫、防微生物的措施,控制好区域温湿度的变化。

最后,应当制訂一些具有法律效益的律令,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大众一起参与到保护中来。对于现已遭到污染和损害的石窟文物,应当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清除和保护。粉尘堆积、可溶性盐、水泥修补和水斑等污染物对石窟文物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会威胁到石窟造像的保存;而烟熏污垢有一定的抵御酸性气体腐蚀的作用,能够缓解砂砾岩的风化。因此,必须先对石窟文物危害大的污染物病害进行一定的治理,缓解对文物的破坏作用,从而达到对文物的初步保护。进一步做好对窟龛的保护,为后人对法镜寺石窟的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英.法镜寺考[J].社会科学,1980(4):68-69.

[2]孙晓峰.甘肃天水、陇南地区中小石窟的初步考察[J].敦煌学辑刊,2006(4):42-45.

[3]石玉成.石窟文物病害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997(1):104-110.

猜你喜欢

现状调查病害
桥梁病害分析及加固处治设计研究
某道路病害原因及维修改造方案探讨
蔬菜病害田间诊断依据
蔬菜病害田间诊断依据
分析水稻病害防治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对应策略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土传病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