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高考优秀作文素材还原与运用揭示(一)

2019-09-12王典馥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26期
关键词:尊师华罗庚中华文明

王典馥

◎高考真题·2019年高考作文全国卷Ⅲ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素材视点】

①一路有你,不负韶华。漫画中的“你们”,是铭记师恩、爱中成长的学生;一个“看”,体现出学生的专心、专一和专注;一个“再”,说明不忘目标、不断拼搏。“你们再看看书”,蕴含着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辛勤培育下奋斗成长的主旨。毕业前的最后一课,教师的品德示范,将在这些学生成长历程中打上极深的烙印。学生铭记师恩,感恩成长路上一路有师,他们将倾力拼搏,不负韶华,让青春闪光。

②深情守護,热切期待。漫画中的“我”,是爱岗敬业、爱生乐教的老师;一个“看”,体现老师的用心、用情和用爱;一个“再”,说明从不懈怠、一直守护。“我再看看你”,包含着一位老师对学生成长的深情守护。特定的情景、神情与言语,展现出老师对自己即将毕业的学生真诚的期待与希望、真切的眷恋与不舍,其奉献精神、责任意识等园丁品格清晰可见。

【佳作借鉴】

三千桃李在,不负师者情

四川一考生

三年磨一剑,一朝制敌;千天师者情,永生难忘。毕业之前的最后一节课,不仅是学生备考的最后时期,更是师生共同奋进的最后时刻。从这之后,你向考场走去,他从讲台离去。每一个老师心中都回荡着这样一句话: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人遇到好的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人取得良好成绩离不开良师在上考场前的每一次教诲。因为王维克发现华罗庚的数学天赋,才有诸如“华氏定律”的诸多数学研究成果的问世;受美术老师陆寅生的指导,才有张乐平《三毛流浪记》的诞生;因为藤野先生的恳切指导,才有鲁迅为中国医学乃至为中国觉醒的觉悟……而现在的我们,拥有在高考前仍然尽职尽责的老师,实应心怀感激、不负师恩。

《女王的教室》中,一个问道:“为什么这么热爱教师的工作呢?”老师的回答是:“因为教育会创造奇迹。”此言不差,老师这门职业在平凡中伟大,在艰辛中创造神奇。正是有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才会有张心芸深扎山区二十一载,才会有周宏军用一根扁担撑起一座学校,才会有千千万万的老师为了学生的成绩和前途焚膏继晷、日夜辛劳。

然而,面对老师的无私奉献,不尊师甚至出手伤害老师的事件屡屡出现。独生子女社会里,对孩子的过度关照使其忘记尊师之道,社会舆论也频频谴责老师惩罚学生,过量的负面新闻使社会风气距离尊师重教越来越远,教师尊严亟待提升。

故而,当今社会,更应谨遵尊师重道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重老师,尊重知识。“疾学在于尊师。”古训教导我们,学习的源头在于尊师。于学子而言,不顶撞、不欺辱老师是尊师的表现;于社会而言,“把教鞭还给老师”,让老师有更大的教育权利是尊师的表现;于国家而言,积极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基础工程建设是尊师的表现。强国必强教,强教必尊师,学子受教,不可忘却师者情谊。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师者教导学生,潜心研究学问;一千日夜,三千桃李,六科学问,九思不忘,学生回馈老师,今朝震响天下。高考的战场,三千桃李在,不负师者情,明日光辉照,尔来送春风。

素材还原

◎素材还原现场:第一个发现华罗庚具有数学天赋的伯乐。王维克老师博学多才,家里藏书甚丰,华罗庚成为他家的常客,或是借书,或是请教,每次都受到王老师的耐心指点。王维克是第一个发现华罗庚具有数学天赋的伯乐,而且有意培养他。在王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华罗庚在数学王国里努力探索。不久,王维克劝华罗庚专门深入钻研数论,华罗庚从此和数论结下了不解之缘。最终,华罗庚成为中国解析数论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世界级著名数学家。

【还原链接】以例论证,凸显感恩。考生在引用韩愈《师说》关于“师者”的名句后,提出了“一个人遇到好的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人取得良好成绩离不开良师在上考场前的每一次教诲”的分论点。为了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文章列出了王维克与华罗庚、陆寅生与张乐平、藤野与鲁迅等中外名人典例,彰显“师者情”这一题旨。其论据之丰富、阐述之精当,收到了以例说理、以理服人之效果。

运用揭示

◎成功示例

古人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可作为老师的真实写照。圣者孔子,因材施教,开私学先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著经论道,弘理学精神;教育家张伯苓,以身作则,助学生戒烟。正是老师的谆谆教诲,才有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屡创佳绩。子贡尊师敬师,传承孔子遗风;杨时程门立雪,终悟理学真谛;“南开之父”张伯苓,助力现代教育发展,大批学子投身新中国建设。你们那深情的眼神,我们不会忘记。老师的慈爱与无私,我们定当铭记于心,挥洒汗水,以报老师教育之恩。

无数个日夜,我们为了一个目标,携手向前。在最后的紧张与期盼中,我们带着您的重望踏入了考场。一节节的备考,一次次的模拟,一声声的嘱托,仍在脑海中回荡,在耳畔回响。请您放心,我们定会全力以赴,用骄傲的成绩,报答您的教育之恩;我们定会年少有为,带着您的期望,为祖国复兴,为振兴中华做出贡献!

【运用亮点】精选例证,真情抒发。文段考生先以古诗名句引路,继而从“师”的角度选古之先圣孔子、理学巨擘朱熹和现代教育家张伯苓的育人之例,从“生”的角度选传承孔子遗风的子贡、终悟理学真谛的杨时等人的传承之事,极写老师的无私、学生的铭记。最后一段,以抒情笔法,表达了学生带着老师的期望,为祖国复兴,为振兴中华做出贡献的真诚愿望,令人感佩。

◎高考真题·2019年高考作文北京卷①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素材视点】

①领悟人类文明“韧性”的丰富精神内核。在人类文明历史上,曾有四大文明古国,而今,唯有中华文明毫发无损地屹立于世界东方大地。中华文明,正是在坚守不屈不挠的韧性中传承下来了。“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这是立身的韧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治学的韧性;“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这是坚强的韧性。中华文明能延续至今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这种文明的韧性。

②弘扬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几千年,中華民族从“精卫填海”到“愚公移山”,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历经几多凋敝与繁盛、几多苦难与辉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一独特韧性,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崇尚的“韧”之文化魂魄,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特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这种文明的韧性。

【佳作借鉴】

文明的韧性

北京一考生

刚如铁画,媚如银钩,汉字书法,勃然万代;诸子百家,千年哲思,芊芊芚芚,诒厥子孙。文明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或许没有大国重器的威严强劲,但中华文明却彰显出柔而未曾断的韧性,传诵着刚柔并济绵延千年的佳话。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汉字文明的美。龟壳甲骨,竹简小篆,宣纸隶楷,汉字几经变换却未曾褪去那饱蘸的墨色,它汇聚着千年的故事在历史的溪流边韧而生长。往昔日本入侵东三省的语言侵略未曾动摇汉字文明的坚韧根基,今日甚嚣尘上的英语鼓吹论也未曾阻抑中华民族对汉字的向往。更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文明之珠在时间的蚌腹中打磨璀璨,仅有温润可人,隐去岁月辗转的泛黄风化。

炎黄子孙,作为中华文明的承载者,亦有着韧性的品格。大禹治水,女蜗补天,面对自然灾害,中华文明不是“诺亚方舟”式的逃离,而是改造自然的韧性坚持;司马绝唱,勾践尝胆,面对命运困厄,中华文明不是一蹶不振的“滑铁卢”式放弃,而是“苦心人天不负”的韧性坚守;井冈星火,南湖画舫,面对国家风雨飘摇,中华文明不是逆来顺受的被瓜分豆剖,而是揭竿而起韧性创造光明。中华民族正是有了这种由内而外生发的文明韧性,才会千年而屹立不倒,傲然于世界之林,击不败,打不垮,越逢关键时刻越能体现其生生不灭的韧性。

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们十四亿中国人的复兴守望。纷年战乱未曾断绝我们的文明传承,半殖民屈辱没有剪断我们的文明纽带。然而如今社会上却频有崇洋媚外的刺耳之语,幸而,野稗未能覆繁花,书法进校园使孩童拾起笔墨纸砚,故宫文创让人们亲历古老文明中绽放出的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改革转型期的中国迸发出巨大潜力。

中华文明虽久,仍韧矣。可持续发展不只是资源上,更在于文明的延续。而延续文明的韧性,亟需我们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韧性。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现在虽变成了机械化作业,农民们敬畏土地吃苦耐劳的品质不也是并未改变吗?“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国文明”,在缅怀中坚守,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拓中弘扬。

中华文明不应如墙头草,随风倒伏,亦不应如盘中沙,任风吹散,而应坚守这份能甘千年粗粝的韧性,终将引领富有韧性的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素材还原

◎素材还原现场:故宫文创,实现了历史文化场景体验的原真性建构。近来,“朝珠耳机”“皇帝折扇”“花翎伞”等来自故宫博物院文化产品的宣传星火燎原,铺天盖地,备受社会公众追捧。作为六百年的紫禁城、近九十年的故宫博物院,把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积淀,通过对文创产品的研发,为观众架起了一座沟通文化的桥梁,奉上了一场文化盛宴,让人们通过故宫文创产品直接触摸到文化,亲身感受到文化,通过文化引发思考,通过思考获取精神升华。这是故宫文创“本土原真性”的文化“赋魅”。

【还原链接】以历史为载体,演绎“文明韧性”。考生在深入阐释“文明的韧性”时,围绕“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们十四亿中国人的复兴守望”这一重要分论点,借助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明现象 ,举出“书法进校园”和“故宫文创”等典例,古今对比,重点阐发,揭示出“故宫文创让人们亲历古老文明中绽放出的生机”这一重要意义,从而将“文明的韧性”的现实内涵诠释得生动形象、立体可感。

运用揭示

◎成功示例

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生活重建,需要在当代生活中增添和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具体载体,让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选择有更多的权利表达。无疑,当前作为“网红”的故宫文创,就是一种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发展的先锋试验和当代典范。

文化是老传统的价值守护,文创是新生活的时尚创生,但核心还是文化价值。故宫文创,每天都在日常生活中传承文化,这是一种有温度的、可持续的传承方式。故宫文创以紧扣时代脉搏的开放胸襟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气魄,引领了国内外博物馆文创的社会风潮,这也是自觉传播中华文明的历史担当。

【运用亮点】聚焦文化“网红”,揭示文创意义。这篇短文就“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生活重建”,由远及近地剖析“故宫文创”这一“网红”现象,表达了作者的鲜明观点:它是“一种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发展的先锋试验和当代典范”,具有文化传承价值意义。

《人民论坛》作者曾说:“故宫作为文化原真性的历史神圣感、国家庄严感、信仰仪式感和民族自豪感是不容挑战的,一切文化创意的手段、产品和服务都要服从于这个文化原真性的前提。”故宫文创正是在“服从”的前提下,为传承中华文明显示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气魄,值得点赞。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尊师华罗庚中华文明
浓浓尊师意 深深感恩情——玉泉小学教师节主题活动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自学成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名人趣题——华罗庚
教师节品味尊师联
华罗庚谈学习数学
何尊师之谜
华罗庚谈怎样学好数学
名人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