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对不分类投放垃圾说“不”

2019-09-12万安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27期
关键词:垃圾文明分类

万安

事件背景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这个条例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其标志性意义:在进行20多年倡导工作后,上海率先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通过立法,上海市明确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4种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旅店、餐馆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首次明确对生活垃圾全流程进行分类,确立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和相应法律责任等。比如,个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款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

不止是上海,很多大城市也纷纷加入到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队伍中来。

话题延伸

1. 垃圾分类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济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在自然资源不断稀缺的条件下,人类唯有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再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人类的不断延续。由此看来,垃圾分类并不是法律强加于我们的责任,而是我们人类自我发展和自我延续的必须,是公众集体反思的必然结果。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或早或晚,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垃圾分类必然会进入我们的城市空间和家庭空间。

2. 垃圾分类需要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要践行“美丽中国”战略,打赢生态建设这场“战役”,垃圾分类工作必须要迅速且有效地推进。归根究底,还是要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垃圾分类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要加强科普教育。许多人具备垃圾分类的意识,却缺乏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进行知识普及是垃圾分类的关键一环,应大力鼓励开展此类知识教育,让“垃圾分类,人人参与”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如果每个公民养成了好的垃圾分类的习惯,就可以引领绿色生活,引领绿色消费,也会促进绿色生产、绿色发展。

3.垃圾分类要走符合国情的“中国路线”。作为工业化时代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垃圾分类直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专业名词,但就像一篇文章所提到的:大骨头是干垃圾,碎骨头是湿垃圾,这样的专业名词让公众很困惑。中国文化强调“民以食为天”,“讲究吃”的国情意味着分类更加复杂,其他国家没有的垃圾我们可能有。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追求过度极致的垃圾分类,或完全沿用其他国家分类方式。此外,还要重视互联网消费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外卖消费文化的冲击。总体上,好好找寻并尊重垃圾分类背后的中国國情,将有助于我们推进这项工作。

相关评论

“垃圾分类”能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垃圾分类”贯彻了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理念。近年来垃圾量迅速增长,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也使环境问题愈加严峻,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我们终将深受垃圾之害。从城市到农村,很多地方的垃圾处理已经成为棘手难题。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必须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倡导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未来的绿水青山打好基础。

“垃圾分类”正在谱写共建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文明中国的新篇章。城市卫生是城市文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的一个窗口。营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让外国人看到一个更美丽的中国,“垃圾分类”为建设文明中国、健康中国助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垃圾分类”折射了一户人家、一个乡村、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垃圾分类”意识只有加强宣传,落到实处,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这样才能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才能有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

——湖北省枝江一中  李翔《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底》

我们也要看到,垃圾分类本身是对居民习惯性认知的一种提升。垃圾分类之所以被称为是一场“革命”,是因为它涉及每一位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消费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改变。垃圾分类本质上就是通过人人参与提高富集资源含量的过程,只不过目前条件下必须要经过居民的自觉行动才能完成。新习惯形成了就会成为一种更加文明的自然行为,受益的会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而且,这种习惯若能成为备受全社会推崇的“新时尚”,将会大大提升我们的精神文化品质,让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加有品位更加有文化内涵。

——项向荣《垃圾分类立法,将习惯纳入法治轨道》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垃圾文明分类
请文明演绎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漫说文明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倒垃圾
对不文明说“不”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