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囚的“摆渡人”:生命的尽头并非都有悔意
2019-09-11
等待死亡6年的毒贩,最后一刻的眼神,令人无法忘怀;20岁出头的少年,沉默寡言,死刑前向民警道谢……在看守所的十几年时间里,杨旭东与死刑犯进行了数千次的谈话,感化无数人,但在生命的尽头并非都有悔意。
初入高墙,满满的窒息感
1968年,杨旭东出生于杭州的一个老城区,从小就爱打抱不平的他,立志成为一名警察。1992年,杨旭东如愿成为了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的一名特警。在特警队呆了12年后,他被调到浙江省杭州市看守所,开始了与死刑犯的面对面接触。
“第一天去报到的时候,我记得刚走进铁丝网围绕的高墙,就感受到那种不一样的气息。”杨旭东说,在高墙里,无法极目远眺,最远也只能看到每个转角处有武警荷枪实弹值守的塔楼。
虽然在特警队历练了12年,可一下子站在这灰突突的高墙里面,杨旭东心里还是有点莫名的不安。“当看见监室里一双双带着异样神情的眼睛瞪着我,真的有一种满满的窒息感。”
不光如此,每天的工作也千篇一律。每天按照规定开始查监,戒具、内务、监控,由内而外,不能有丝毫差错。查完这些基本程序,然后就是观察在押人员的气色,“这个环节跟医生查房很像”。
通过察言观色,发现他们情绪的蛛丝马迹。如果发现问题,就要马上将他们单独带到谈话室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话,防止发生意想不到的差错。
服刑人员之间,偶尔会发生一些打架斗殴的突发情况。“发生这类事件,我只能迅速进行处置,而除此之外,每天八九成的工作都是谈话。”杨旭东说。
6年间,每一秒都是死亡的恐惧
毒贩王凯(化名)初来看守所,气焰相当嚣张,虽然缉毒警已经掌握了许多证据,可他死活不承认罪行。杨旭东见王凯很不安分,担心他可能是个安全隐患,毕竟每个监室里羁押着二十多人,要是被他带动,一起胡闹,那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为了灭王凯的气焰,杨旭东就找他谈话。一开始,王凯并不以为然,对杨旭东也是态度傲慢,怒目相视。随着杨旭东每日的说服,慢慢地,谈话对他起了作用,使他适应了监区生活,对整个环境没有了太多的敌意。
可是一审开庭之后,王凯被判了死刑,他又开始变得烦躁不安起来,情绪极度不稳,甚至对杨旭东还有一些威胁的言语,这影响到了同监室其他的羁押人员,整个监室的气氛变得诡异。
但杨旭东还是没有放弃说服王凯。知道王凯是北方人,杨旭东偶尔会给他买个馒头,他吃了之后,似乎有些触动,又安静了下来。
从抓获到逮捕,从逮捕到审判,审判之后又上诉重审,转眼间6年过去了。有一天早上,杨旭东突然接到了法院的通知,说王凯将于一小时后执行死刑。
杨旭东急忙去监室看了王凯最后一眼,王凯刚吃过早餐,像往常一样坐立在他的床头,“见到我过去,抬眼朝我看了看,那眼神跟往日无异,可我却发现,这眼神背后有一种对死亡的恐惧隐藏在那儿。”杨旭东才知道,原来王凯每天都在担心临终之日的到来。
死刑前,少年向“我”道谢
有一年,看守所送进一名抢劫杀人犯李强(化名),李强年方21岁,满脸稚气,瘦高个,脸色惨白。要不是身上戴着手铐和走动时叮当作响的脚镣,谁能将李强和一个凶残的抢劫杀人犯联系在一起呢?
李强来了之后,对同监室的人非常有敌意,杨旭东最担心的是他把不良习惯带进来,出现打架斗殴的事情。为了知道李强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杨旭东去读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然后试着去找李强谈话,先是问他家里人的情况,但李强总是一言不发。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杨旭东就自己单聊,聊自己的家人。
直到有一天,杨旭东讲到了自己小时候在外婆家的事,忽然听到李强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眼睛里湿了。原来李强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而且不知去向,他一直和姥爷、姥姥生活。
慢慢地,杨旭东发现李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斗,他把人往死里打的时候,大多时候是因为有人骂了他的亲人。从小缺少关爱的李强,他内心永远不能触碰的痛便是亲人。
杨旭东原以为可以帮助李强找到亲人,能在他临刑前见上一面,可打电话联系李强的妈妈时,她一听到是看守所的电话,立刻就挂断,不愿意见到犯了死罪的李强。而李强的姥姥和姥爷,在他出事后的3年里,先后去世。
李强临刑前,杨旭东成了他在这个世上唯一的倾诉者和倾听者。
一个冬日的早晨,寒风凛凛,李强被带离监室,送往刑场。正当法警将李强送上刑车的时候,李强突然对不远处的杨旭东哽咽地叫喊著:“杨队,谢谢这些年你对我的关心,只能来生再报答你了。如果我以后能有个坟的话,希望杨队有空来看看我。”
生命的尽头并非都有悔意
2017年6月22日凌晨,女保姆莫焕晶在杭州市上城区某小区一套房内使用打火机点燃客厅内物品实施放火,造成女主人及其3个孩子死亡。
莫焕晶并不是羁押在杨旭东的监区,但因为这起案子的性质极其恶劣,杨旭东对此非常关注。
莫焕晶虽然认罪了,但没有任何悔意,如果不是及时阻止,她在看守所里甚至想要采取一些自伤、自残行为,以此表示死意已决。
犯下严重罪行,在临刑之前又没有任何悔改的意愿,这是彻彻底底的恶意。像莫焕晶这样的人,杨旭东不是没有遇到过,只是数量在少数,大多数死刑犯到了最后,在民警的努力感化之下都会有所转变。
在看守所的这十几年时间里,杨旭东与死刑犯进行了累计数千次的谈话,感化无数人。
杨旭东说,他每天没完没了地跟死刑犯谈话,救赎他们失控的灵魂,绝不是因为原谅,而是希望他们最后留下的是善意。因而,杨旭东也被人们称为死囚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