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永远流传
2019-09-11李梓欣
李梓欣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漠漠行云,凤飞龙吟,文明之珠,千载而行。卢照邻曾言:“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时代变迁,优秀传统需用心守护,经典方得大放光彩。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岁月清河里的璀璨星光,是艳阳新时代里前行的根基。经典带给中华无限的魅力与光荣。悠悠驼铃从大漠深处传来,那是丝绸之路上关于传播文化的坚持与信仰;梅派唱腔在梨园内咿呀回荡,那是蕴含着智慧与雅趣的美的表达;毛笔汉字于宣纸上神韵飞扬,它记录着华夏大地的辉煌与苍凉……它们彼此融合,奏响中华文化的交响曲,谱成闻名遐迩的华夏篇章。
然而,昨日辉煌,已是过往。一切过往,皆成序章。
文化似水,动静有源,往复无际,唯有持续地发展方能维持其活力,保持清澈和甘甜。
如今,却有极少数人浮躁无知,不懂敬畏。古建筑被人随意破坏,有的刻下“到此一游”的字样,有的干脆将其毁坏。这些缺乏环保意识、对传统文化缺少敬畏的陋习,何尝不是对文明的亵渎与侮辱?当一个女子面临人生的困境,准备跳楼轻生时,竟有若干民众当观众,高呼“怎么还不跳,我们等了好久了”。说出这般的冷漠话语的人,其实是忘记了孟子在几千年前发出的谆谆教诲——“仁者爱人”。
文化因不知、“少知”和亵渎而断层,造成了现代社会少数人粗野、浅薄与冷漠的现状。行为的粗野,多由于道德礼仪的缺乏;思想的浅薄,多由于学识智慧的匮乏;话语的冷漠,则可能是因为心底缺乏包容与爱。要弥补这些不足,则需要文化的涵养与滋润。所以,我们要重新拾起散落的经典,拂去上面的尘埃,不让如此现象成为常事,进而演变为人类的悲哀。
庄子曾言,忘记了脚是因为鞋舒服,忘记了腰是因为腰带舒服,忘记了是非是因为心里舒服。可是,忘记了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因为断代的文明舒服吗?当然不是。譬如有极个别的人,沉迷于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久困于精神道德的贫乏,做出一些突破道德底线的事情来。现代文明只有注入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才不会在浅薄浊乱的世风里迷失方向,才会在新型的现代文明中找到自我,以创新的姿态不断前行。
唯其如此,我们才能通过创新,让传统文化登上时代舞台,让其与时代的潮流交相辉映,被人铭记。古老的艺术正载声载情地向我们走来,国粹古风通过3D等多种高科技的表达而令人眼前一亮,唐装、漢服逐渐成为潮流时尚,京剧、昆曲等如百花齐放,剪纸等民间工艺也大放异彩。此外,优秀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如一股清泉,提醒着无数国民重拾书本,回味经典。其中,《朗读者》将文字化为声音,勾勒出一个个纯净高尚的灵魂;《中国诗词大会》将诗词外化,展现了腹有诗书的温润淡雅的气质;《经典咏流传》将豪情壮志谱成激昂音符,把一腔柔情化为曲调飞扬……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崭新的表达方式。被赋予时代意义的它们,如同星火,点燃了现代人的激情。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世界上的等待有千万种,最好的那一种叫作来日可期。大江东去,万物更迭,愿吾辈之青年坚守初心,不忘本心,以敏学笃行、化运于心的态度让经典流传,随时代大浪且歌且行!
点 评
本文充分体现了古人所说的好文章要体现出“凤头猪肚豹尾”的特点。开篇的四字短语及引用卢照邻的诗句,让韵文之美得以尽显;主体部分,以洋洋洒洒的文字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以及在后世传承中所出现的遗憾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与剖析,其内容之丰富、气势之恢宏都是可圈可点的;结尾则同样以四字句扣合开篇,整散结合,对青年在让经典流传方面寄予厚望,语虽不多,却有掷地有声、余响绕梁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