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关系视野下的明孝宗与徐溥
2019-09-11何洪卫
摘 要:自内阁制度产生,便存在着皇权与阁权的相互斗争,尤其是皇帝与内阁首辅为争夺权力而进行的对抗。面对明中期阁权的膨胀,孝宗皇帝为加强君权,先后采取了进传奉官、诏撰三清乐章、宠信宦官的具体措施,企图压制以徐溥为首的内阁成员,但成效平平。此后皇权与阁权的斗争一直延续到明末。
关键词:皇权;阁权;明孝宗;徐溥
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0-0287-01
作者简介:何洪卫(1991-),男,汉族,江苏赣榆人,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之后,将军政大权独揽一身,此时的士大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没有独立话语权。明成祖对政治做出了一些改革,其中内阁制度初步产生,但此时的内阁制度尚不完备。至洪熙、宣德时期,士大夫以三杨为代表,品秩比以前有所提高。此时的内阁不仅成为国家的正式机构,而且职权进一步扩大。《明史·职官职》云:“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①《明史·李贤传》云:“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然贤委用最专”。②随着内阁地位的不断提高,内阁首辅的权力更大了。弘治、正德以后,只有首辅才有权力进行票拟。此时的国家权力运转可以说是君臣共治,士大夫在权力运作中获得了话语权。基于以上的政治形势,明孝宗与内阁首辅徐溥为争夺权力进行了明争暗斗。
一、进传奉官:孝宗的初步尝试
弘治五年,刘吉罢,徐溥继之为内阁首辅。君臣之间开始针锋相对,孝宗皇帝首先利用“传奉官”进行了一次提高君权的尝试。这里有必要对“传奉官”进行简要概述:天顺八年(1464)二月,即位不到一个月的明宪宗朱见深下了一道诏令,提拔一位名叫姚旺的工人任文思院副使。《明史》对此的简要记载是:“二月庚子,始以内批授官。”这便是“传奉官”之始。笔者认为“传奉官”是不经内阁商议的选官过程,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选官大权落在皇帝一人手里,更重要的是内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参与的机会。宪宗选拔官员有意避开内阁,从而达到架空内阁的意图。
《明史·徐溥传》云:“(溥)与同列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协心辅治,事有不可,辄共争之。钦天监革职监正李华为昌国公张峦择墓地,中旨复官。溥等言:‘即位以来,未尝有内降。幸门一开,未流安底。臣等不敢奉诏。”③此处很明显,自刘吉罢去之后,徐溥担任内阁首辅,李东阳等人皆是其门生故旧,内阁成员已经成为一个整体,他们以儒家士大夫自居,对于孝宗的决定,只要他们认为不可行,总是不顾君主颜面,竭力与孝宗抗争。孝宗感到自己的权力被严重剥夺,于是利用“传奉官”打压内阁势力,抬高君权。可是结果却让孝宗失望,以徐溥为首的内阁成员强烈反对,拒不奉诏。孝宗提高君权的初步尝试失败了。
二、三清乐章:孝宗的有意试探
嘉靖皇帝尤其崇信道教。因此嘉靖一朝的士大夫们大多争相撰写青词,青词成为士大夫们获得宠幸的垫脚石。反观孝宗朝以徐溥为首的士大夫却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明史·徐溥传》云:是年十二月,诏撰三清乐章。溥等言:“天至尊无对。汉祀五帝,儒者犹非之,况三清乃道家忘说耳。一天之上,安得有三大帝?……臣等诵习儒书,邪说俚曲素所不习,不敢以非道事陛下。”④以上史料清晰说明徐溥等人对待“三清乐章”的态度,即拒绝撰写。徐溥敢于拒绝撰写“三清乐章”,笔者认为并非只是他以儒家士大夫自居,排斥道教,而是基于内阁首辅的权力地位,即内阁权力的不断膨胀。阁权大于皇权,儒生们自然不会甘于听命皇帝,更不会一味地迎合皇帝。这与嘉靖时期的士大夫争写青词形成鲜明的对比。究其背后原因,乃是皇权与阁权的逆转。
三、宠信宦官:孝宗的制衡权术
明太祖时期立下了宦官不能干预政治的规定,但后世子孙多不遵守。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皆有重用宦官的事实,明孝宗也不例外。封建君主重用宦官,可能有多种原因。笔者认为明孝宗之所以重用宦官,乃是迫于内阁权力的膨胀,一时又无良好措施对其进行压制,于是转而利用宦官,让朝廷内部形成內官与外官的格局。內官即宦官,外官即内阁成员,让他们互相制约,限制阁权的同时,试图加强君权。
《明史·徐溥传》云:“中官李广以烧炼斋醮宠”。⑤《明史·宦官一》云:“李广,孝宗时太监也。起大第,引玉泉山水,前后绕之。给事叶绅、御史张缙等交章论劾,帝不问”。⑥李广以烧炼斋醮得到明孝宗的崇信,纵然给事中轮番弹劾他,孝宗都置之不理,可见孝宗有意维护他,其最终目的是利用宦官与内阁相抗衡。但是李广却不懂政治,只知道一味索取贿赂,侵占民田,最终迫于太皇太后的压力,畏罪自杀。孝宗皇帝试图抬高君权、压制阁权的措施又一次失败。
四、总结
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内阁制度便随之产生,到明代中期的时候,内阁制度已经基本定型。在国家机制的运作过程中,内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内阁具有票拟的权力。皇帝批红不得不参考内阁成员的票拟。于是在无形中产生了皇权与阁权的斗争。明孝宗作为明代中期的皇帝,几次采取措施压制内阁,提高君权,但是效果却不是很大。此后皇权与阁权的斗争一直延续到明末。
[ 注 释 ]
①《明史》卷21《职官志一》.
②《明史》卷176《列传六十四》.
③《明史》卷181《列传六十九》.
④《明史》卷181《列传六十九》.
⑤《明史》卷181《列傳六十九》.
⑥《明史》卷304《列传一百九十二》.
[ 参 考 文 献 ]
[1]孟森.明史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谭天星.明代内阁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王其榘.明代内阁制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