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现实困境

2019-09-11贺函

法制博览 2019年7期
关键词:基本内容内圣外王困境

摘 要:孟子的内圣外王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强调政治与道德的结合,其中“内圣”思想是对个体德性的培养,“外王”则是道德的延续。本文从“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内容出发,讨论其理论基础及特征,探寻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特质并传承与发扬。其次,通过探讨其现实困境来寻找当下“内圣外王”思想的出路,调和现有矛盾。

关键词:内圣外王;基本内容;困境

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0-0267-02

作者简介:贺函(1994-),女,湖北十堰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17级政治学研究生。

儒家“内圣”思想是君子慎独、自省的一种关于人格塑造上的理想,“外王”则是一种百姓皆有所养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关怀,“内圣外王”思想则对人的内在德性完善、積极入世以实现王道政治提出了要求。这一思想实际上是政治和道德的结合,但在当下,传统的政治文化受经济、政治、社会多种因素影响,在发展中遭遇到诸多困境,探究如何将这种思想与国家政治发展相结合有助于解决政治文化构建中如何吸取传统思想的问题,为政治文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一、孟子“内圣外王”思想的涵义及特征

牟宗三先生曾指出,“内圣外王”思想虽然是由道家提出但并不妨碍用来解读儒家思想,儒家推崇的“内圣外王”思想鼓励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德性,积极入世并在交往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别人。先秦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方式,由此创新性的提出了仁道,尽管仁道的内在依据仍是来自于“礼乐”,但“内圣外王”价值已开始显现。

在孔子的德治思想中,以仁为本的道德指引能够解决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在王室衰微的环境下,本对诸侯卿大夫的“德”的要求逐渐向下转移至个人,“内圣外王”随即成为人格理想、政治理想的一种集中体现。相比于孔子对“内圣”“外王”两方面的肯定,孟子更强调统治者自身的德性修为。孟子认为只要通过自身关于德性的道德实践,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且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只有统治者的心性修养得到了真正的提升,才能推行仁政、以民为本,由此实现“圣王之治”。

由此可以看出,“内圣外王”实际上是对人格培养、道德培养的一种要求和对政治实践的一种指导。但是,不同学者对这一思想内涵的特征界定也各不相同,梁启超认为“内圣外王”是“己”和“人”的关系,冯友兰则将“内圣外王”理解为一种类似于西方哲学王的思想,即圣人是最适宜统治国家的;牟宗三则将“内圣”定义为每个人应当内化于心的圣贤的道德品格,而“外王”则是政道中的民主、科学和事功精神。

二、“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孔子的内圣外王思想

孔子虽没有明确的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但孔子从仁出发的人本主义倾向即是“内圣”的一种体现,而通过道德秩序的建立再恢复社会的政治秩序正是“外王”的表现。孔子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受到礼的规范,以德与礼来教导人民,才能使人民自爱自重,心悦诚服。在季康子问政于孔子之时,孔子就曾对他论述了国君的“内圣”是能够影响到百姓的,为政者的以身作则和典范作用都将促进人们的自我约束,同时效果远高于单独依靠政令和严苛的法制来约束的效果,即“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①

孔子视周礼为重要成就,认为其规范了政治的运行、确立了王位的继承,故而针对诸侯卿大夫,孔子的内圣外王思想主要是礼的规范。当鲁国大夫季孙氏“八佾舞于庭”②时,孔子就认为这种僭越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对其僭越的容忍就是助长社会政治秩序的混乱。建立规范的政治秩序的第一步即是要让执政者实现“内圣外王”,这并非是向西方政治思想中确立“金银铜铁”的等级,而是强调人人应当履行自己的职责、享受自己的权利,不觊觎他人的权利、不僭越他人的职务。

(二)孟子的内圣外王思想

孟子的内圣外王思想带有人性本善的特征,即人人能将“四心”自我扩展每个人都是能成为圣人和君子的。孟子论证了人都有恻隐之心,当别人遭遇危险时就会表现出来,而没有恻隐之心的人是不能称之为人的。而羞恶之心则是人在“内圣”道路上的进一步提升,孟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下礼乐的僭越更为严重,因此他提出的“仁政”是对孔子“仁”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想要实现仁政,统治者则须有羞恶荣辱之心,时时约束并规法自己的行为,百姓有羞恶之心就会遵循安身立命所需的准则。孟子所强调的辞让之心没有君臣之分,是对礼的重视却又并非是存在等级秩序的准则。而是非之心,则是对诸如口腹之欲、美音美色的权衡。在梁惠王询问孟子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利益时,孟子就直指统治者对利的追逐是危国的,执政者应当对此有是非之心,对仁义和利要有明辨的能力。

孟子的“外王”思想是以“内圣”为基础的,“外王”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仁政”,也是一个国家存续的关键,由此孟子总结出夏、商、周三代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天子不仁”。既然民心向背决定了君王统治,孟子随即深刻的提出想要实现“外王”就需要凝聚民心。孟子认为礼不是生来就懂的,因此执政者需要担负教化的责任,教导百姓各尽其能、各司其职而不僭越,这对于构建社会人伦秩序、维护政治秩序有着重要作用。孟子在见梁惠王时就对执政者只为自己利益而不顾民众利益的行为进行了针砭,并强调了昔时文王的“与民同乐”,希望梁惠王能够效仿古人。对于当时的时代,统治者受到的制约主要体现为“天命”,而孟子一再将民众及其利益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强调给统治者,体现了其思想的先进性。

(三)“内圣外王”思想的特征

内圣外王思想具有道德和政治两重特性。[1]孟子“内圣外王”思想的基础来自于他的人性论,孟子认为“四心”之总和的“不忍之心”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其次,“成己成物”的理想人格要通过心性修养,增进德智,以达到圣贤的境界;然后在利济群生,以实现王道乐土。[2]“内圣外王”要求统治者应当作出表率,通过自己的“修己治人”来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和和谐的王道社会,于是孟子提出要先正自后正人,同时摆正君民关系,使得执政者能够不与百姓争利。

猜你喜欢

基本内容内圣外王困境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探讨谨慎性原则在经济管理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商业模式分析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内圣外王与中庸之道
内圣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