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脂检验技术在刑事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与分析

2019-09-11闫晓艺陈涛刘永宏

法制博览 2019年7期
关键词:色谱分析

闫晓艺 陈涛 刘永宏

摘 要:刑事案件现场,经常会有微量的动、植物油脂物证遗留在案件现场或作案工具上,微量动植物油脂物证的种属认定能为缩小案件范围、判断案件性质、还原原始现场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结合了多种仪器检验油脂的技术方法,阐述了油脂检验技术在刑事案件中的应用与分析。

关键词:油脂检验;微量物证;色谱分析

中图分类号:S96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0-0148-02

作者简介:闫晓艺(1987-),女,陕西延安人,硕士研究生,任职于延安市公安局刑事警察支队,从事理化检验工作。

在凶杀、盗窃、强奸等各类刑事案件和交通肇事案件现场,经常会有微量的动植物油脂物证遗留在案件现场或作案工具上,因此就需要对遗留在案件现场、作案工具上的油脂残渍、斑迹物证进行检验,以确定油脂的种类。微量动植物油脂物证的种属认定能为缩小案件范围、判断案件性质、还原原始现场提供科学的依据。近年来对于油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油脂的安全检验方面,比如油脂的保存、品质的检验、掺伪的鉴别等。

一、动植物油脂概述

动植物油脂的主要成分为三脂肪酸甘油酯(triacylglycerol),简称甘三酯(TAG),其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此外还含有极少量而组成又非常复杂的非甘油三酯成分,包括甘油二脂肪酸酯、甘油一脂肪酸酯、脂肪酸、磷脂、色素、甾醇、三萜醇、脂溶性色素等。

在自然界中,甘三酯的链长差异比较大,但要数16个、18个和20个碳原子的链最为常见。比如在天然脂肪酸中,常见的只有月桂酸(C12:0)、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花生酸(C20:0)、山嵛酸(C22:0)。在饱和脂肪酸中主要分布着软脂酸(C16:0)和硬脂酸(C18:0),它们在所有动植物油脂中大量存在。其中软脂酸是猪油脂、牛油脂(25%-30%)、棕榈油(30%-50%)的主要成分;相較于软脂酸,硬脂酸主要存在于动物油脂中,如猪油脂、牛油脂(12%-20%),羊油脂(约35%)。

不饱和脂肪中的油酸(9c-18:1)几乎在所有动植物油脂中都存在,它是大多数植物油脂的主要脂肪酸。如在茶油、橄榄油中含量高达80%以上,芝麻油、花生油、葵花籽油也含有相当数量的油酸;动物油脂中的猪油脂、羊油脂、牛油脂中含量也高达40%。还有一种常见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9c,12c-18:2),它在液体植物油中广泛存在着,一般植物油的含量为40%,在葵花籽油、玉米油、大豆油、芝麻油中含量则约为40%-50%。而在动物油脂和含有油酸较多的植物油脂中(橄榄油、棕榈油、茶油等)亚油酸含量却仅为10%。另外是一些叫多烯酸的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20:4(n-6))主要存在于海洋鱼油中,陆地动物油脂中虽然广泛存在,但是含量却普遍低于1%;陆地植物油脂中也很少,仅微量存在于苔藓及蕨类种子油中[1]。对刑事案件现场发现的油脂进行成分分析,含量分析可以确定油脂种类缩小案件侦查范围。

二、动植物油脂检验方法概述

(一)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HPLC)更适合分析难挥发、极性强的物质。由于使用气相色谱分析油脂常存在灵敏度不佳,衍生化重现性不理想,最终导致其方法的稳定性不好。赵海珍[2]建立了一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猪油甘油三酯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其位置分布的方法,其利用2-溴苯乙酮仅同游离脂肪酸作用的特点,将脂肪酸酯化为苯乙酰甲酯,然后进行HPLC分析。丁怡[3]使用2,4-二溴苯乙酮衍生化试剂进行柱前衍生,C18反相柱等度洗脱分析,可以做到使油酸、亚油酸、软脂酸、硬脂酸4种脂肪酸和十七烷酸(内标)达到基线分离,分析时间短,重现性好。实践中,研究人员发现衍生化方法虽然有效,但是需要进行反应,比较耗时。于是出现了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由于应用这种方法所需要的油脂样品很少,所以甚至可以用来测定人体皮肤表面脂质中游离的脂肪酸。张东[4]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了常见植物油如大豆油、芝麻油、花生油、特级初榨橄榄油、葵花籽油、玉米油、油茶籽油、棉籽油和菜籽油的甘油三酯。结果显示每种植物油甘油三酯的种类和含量均不相同。该方法测定甘油三酯有效可行,可为甘油三酯结构信息研究及油脂掺伪鉴别提供基础支持。

(二)气相色谱法分析油脂成分

三脂肪酸甘油酯是不适合用GC直接分析,先采用甲基化试剂对脂肪酸进行衍生化,使之成为相应的脂肪酸甲酯,进而易于进行气相色谱分析,韩菊[5]通过优化色谱分析条件,采用氢氧化钾-甲醇法进行甲酯化,用SE-30毛细管柱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确定了大豆油、棉籽油、花生油、小米乳芽油、猪油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对于动物油,徐竞[6]采用极性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兔肉脂肪酸组成的相对百分含量和实际含量,得到了油酸、豆蔻酸、棕榈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酸的相对含量,且具有较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和可靠性。由此说明采用氢氧化钾-甲醇法进行的甲基化法对动物、植物油脂中脂肪酸的测定均是有效的。

(三)色-质联用法

利用色谱技术可实现对甘三酯的高效分离,而质谱检测器(MS)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如果结合两者的优点,将它们应用于甘油三酯的分析鉴定必将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气相色谱仪与质谱检测器联用已经应用到油脂的检测中,回瑞华[8]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不同产地稻米中的脂肪油,后进行甲酯化处理,利用GC-MS法对其脂肪酸的成分和相对百分含量进行分析测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赵先恩等[9]通过对比分别采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藏药波棱瓜籽油脂中脂肪酸的成分的不同,结果显示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的灵敏度明显低于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对于含量较低的低碳脂肪酸和高碳脂肪酸气相色谱质谱法无法检测,只能检测含量非常高的C18:3等。

(四)光谱分析方法及其他

红外光谱(IR),是根据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与形状来推断未知物结构,依照特征吸收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方便快捷、灵敏度高、试样用量少、能分析各种形态的试样,于燕波等人应用NIRS技术建立了快速测定植物油中4种脂肪酸含量的方法,东野广智等人以FTIR和FT-Raman实现了亚麻油组分定性分析。Raman信号较弱,适合用在水溶液体系;NIRS和MIRS信号较强,但水溶液对NIRS和MIRS干扰较为严重。所以三种方法各有优劣,应该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三、展望

随着刑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对凶杀、焚尸案件现场中提取的各类油脂检验,分析油脂成分含量,油脂成分种类将对刑事案件的侦破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但同时也对油脂的检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指标检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于油脂物證的分析要求。目前微量油脂物证的分析向多元化发展,新的研究中已经利用油脂中的磷脂、色素、甾醇、三萜醇、脂溶性色素等来进行刑事技术的鉴别分析。

[ 参 考 文 献 ]

[1]陈洁.油脂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赵海珍,陆兆新,别小妹,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猪油甘油三酯中的脂肪酸位置分布[J].色谱,2005(2):142-145.

[3]丁怡,唐星.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薏苡仁油中的脂肪酸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4(3):249-252.

[4]张东.液质联用分析常见植物油甘油三酯[J].粮油食品科技,2012,6,20.

[5]韩菊,董建芳,李芳.油脂中脂肪酸的分析测定[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7(3):209-211+221.

[6]徐竞.兔肉脂肪酸组成的气相色谱法分析[J].肉类工业,2009(4):31-33.

[7]李恩霞,徐娜,李福伟,等.南极磷虾油脂中脂肪酸的组成分析[J].山东科学,2012(5):88-91.

[8]回瑞华,侯冬岩,李铁纯,等.不同产地稻米油脂中脂肪酸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质谱学报,2008(6):349-352.

[9]赵先恩,刘永军,王洪伦,等.藏药波棱瓜籽油脂中脂肪酸的HPLC与GC-MS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9(1):76-83.

猜你喜欢

色谱分析
抗倒酯原药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20%吡噻菌胺悬浮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35%环磺酮·特丁津悬浮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5%氯氟醚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悬浮剂正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10%嘧草醚可湿性粉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氯雷他定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35%精广虎复配制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一种实现“外标法”绝缘油色谱分析自我诊断的新方法
白茶中的有机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安徽省色谱分析学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