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的初中体育教学
2019-09-10杨树俊
杨树俊
摘 要:新课改提倡“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如今在大力宣传全民健身的年代,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既有利于实现体育教育目标,又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字:初中体育;以生为本;教学策略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才,而体育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除了中考要考的800米跑步、跳远和实心球之外,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果断、自制和坚韧的人。“以生为本”的体育觀是未来体育教学发展的方向,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在体育教学中围绕学生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初中体育教学策略,主要从“创新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活动”“注重学生差异”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越来越喜欢电子游戏、社交网络,而忽略自身的体质锻炼,导致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教育部出台了减少学生作业的政策,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培养兴趣爱好,增强身体素质。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这样才能逐渐提升学生乐于运动的动力,从而使学生不管是在体育课堂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够自觉地进行锻炼。众所周知,800米和1000米是女同学和男同学的中考必考项目,很多学生受身体素质的影响,对跑步比较排斥,甚至还有同学说:“跑一次800或1000就像一次重生。”这未免太过严重。对此,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单纯训练跑步的方法,将游戏与跑步相结合,这样学生一边跑步一边娱乐,便会忘记跑步的痛苦,从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如:在训练100米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消防车救火”游戏,使学生接力跑。在训练800或1000米时,教师应用音响播放音乐,使学生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快慢交替跑。这样伴着音乐跑步能够极大地减缓学生的疲惫感,提高学生跑步的动力。
二、组织课堂活动
新课改提倡在每一节课前制定三维目标,使学生在得到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十分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体育运动中也蕴含着非常正能量的体育精神,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组织课堂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内授课,通过为学生讲授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事件,播放奥运健儿为了备战奥运会平时艰苦训练的视频,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使学生学习奥运健儿勇于吃苦,勤奋训练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接力赛跑,由此培养学生较强的团队精神,以及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再者,在休息日,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家长的允许下,组织学生参加登山活动,由于登山需要较大的体力和毅力,因此通过登山活动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勇攀高峰的精神。由此可知,体育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必拘泥于一种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通过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或课外活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欲望,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信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体育精神。
三、注重学生差异
由于学生家庭环境、运动习惯、锻炼频率的不同,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较大的差异。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差异性,通过分层教学法对学生因材施教。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还能够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体育课堂中有所收获。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体检情况和学生的体育成绩将学生进行分层。第一层次的学生为体检身体素质好并且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第二层次的学生为体检身体素质好但缺乏意志不好好训练,体育成绩差的学生;第三层次的学生为体检身体素质差且体育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针对这三个层次的学生,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训练符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特点,这样才更有利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为了促进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教师也可以合理地将三个层次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使每个小组中有一个一层次的学生、一个二层次的学生和一个三层次的学生。这样可以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使学生向榜样学习。
综上所述,以生为本的体育教学观具有极强的人文主义精神,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有非常大的区别。为了发挥以生为本体育教学观的优势,教师应先充分学习以生为本的本质内涵,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创新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成为一名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庄周琦.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2):133+135.
[2]杨娟.初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之我见[J].学周刊,2019(2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