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中蝴蝶装置艺术的设计要点分析
2019-09-10谢鑫磊
【摘 要】置身于神奇的大自然环境中的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所吸引,哪怕仅是树叶上的经络,石块上的花纹,蝴蝶翅膀上的纹路······都有着足够的魔力令人着迷,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升,自然万物都开始衍生出新的意义和意境,甚至成为一类环境或事物的代名词。在我国古代的诗歌中,蝴蝶就经常被人们用于对自我浪漫情怀的表述。经过现代艺术和科技加工,结合新媒体艺术,在古朴和时尚的冲击等综合因素影响下,以蝴蝶形象为主旨的多媒体环境装置的应用也变得更为全面和广泛。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境界也在对蝴蝶形象的探析过程中得到弘扬和宣传。
【关键词】应用;环境装置;蝴蝶;公共场所,多媒体装置
1. 蝴蝶的内涵与造型特征
在中華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蝴蝶是爱与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是我国高雅文化最好的一种佐证,具体运用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蝴蝶是所有昆虫中忠贞的主要代表。一只蝴蝶一生只有一个伴侣,象征忠贞不二;②是我国高雅文化的一种佐证。人们给蝴蝶起了一个优雅的别称“飘零的花朵”,代表着它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回归于自然的心旷神怡;③它寓意着经过漫长的酝酿和抗争后的“破茧成蝶”。经常被用于我国古代诗词中,代表爱情的来之不易;④被人们视为幸福美满的象征。一般将恋花的蝴蝶作为浪漫爱情和幸福婚姻的代表;⑤是浪漫、幸福、吉祥和美满等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是人们追求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生活的重要表达;⑥一般用于寄托作者对于自由的美好向往。在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常将蝴蝶看作对自由恋爱的象征,例如在我国的爱情悲剧史诗《梁祝》中,梁山伯和祝英台就是化作蝴蝶飞走的。
2. 装置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表现形式
多媒体装置艺术是指通过多媒体技术对现成品的生活意向进行“错位处理”的方式来进行作品化和艺术进步的表达。简单事物的复杂化,已认知事物的陌生化和清晰事物的模糊化等都是进行后现代主义观感处理的最主要的方案,其主要目的在于打破人们单一的有限的鉴赏方式。对原本的现成品进行“错位处理”后,艺术体悟代替了日常生活认知,原有含义由简单明了变得模糊多义,传统的理性证论和经验认知被打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装置艺术方法的应用也从简单的日常生活演变为人和环境、人和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和纽带,其所承担的责任也随之产生新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善于借助艺术的手法将极易被忽视的事物丰满化,那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惯性认为是使用性的、被经常性忽视的甚至是不足挂齿的物品,在经过艺术手法的处理后,我们对它们的处理方式也会由传统和理性变为感性,事物认知和观察的角度也会随之发生重大改变。以蝴蝶为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蝴蝶通常容易给人以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我们赋予它美好吉祥的象征寓意,当我们触摸到它时,就像我们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和方法感悟着生活中充斥着的活力。
2.1 造型
在蝴蝶的造型设计方面,我们可以以公共环境为例展开,一般情况下,是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制作出环境雕塑或艺术观赏物品后置于室内或室外;有特殊需求的,还可将蝴蝶形象和其他艺术作品结合起来,进行装置艺术创作后融入光线和声音等科技手段,从而呈现出全方位的、具有立体性的听觉和视觉盛宴。
2.2 材料、质感
在材料的选取上我们可以发挥出更广泛的空间。泡沫,锻纸,木材,玻璃钢,陶瓷以及一些金属材料都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选择来进行加工制作。比如说用于室外会受到风吹日晒雨淋,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选取比较结实,耐腐蚀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反之在室内没有诸如此类的限制性因素,那我们可以大胆采用一些成本低的新型材料。
2.3 色彩、纹案
在进行色彩的处理时,应该严格遵循色彩原理并结合传统的审美规范来完成,而进行色彩处理的原料则可以是水粉,可以是镀铜,也可以是丙烯和喷漆。
2.4 排列、布置
在将蝴蝶造型运用到实际环境中去时,应该以遵循审美规范为基础,满足安全性的布置要求进行:①造型本身应该牢固结实,安全性高,满足公共人群的人身安全保障和方便公共人群活动的要求;②造型应该灵活多变,无论时作为独立的个体还是融于环境,都应该能够将其特有的美感体现出来;③任何形式的位置摆放都不影响其独有的美观和优雅;④在进行布置时,应该将空间上的距离和尺寸以及围合程度都充分地考虑进去,但应始终强调动态布置。
2.5 环境因素
在进行作品布置的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全局观和整体观的布置理念,通过对变化、均衡和对比等方式结合周围的各种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处理,选出最佳的作品尺寸、色彩、材料、质感、造型和位置,以实现预期氛围和意境的最佳化,应分别对室外和室内环境进行分析:①室外环境的分析。应该对室外环境中存在的电、声、光以及外界建筑和景观、车流量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可能对环境布置带来的影响展开具体分析;②室内环境的分析。室内的墙壁色彩、采光效果以及空气湿度等因素都将对作品布置和多媒体装置产生重大影响。
3. 总结
在进行作品艺术处理的过程中,应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实现艺术文化和时代背景的充分融合,同时借助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完成对恢弘的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弘扬和发展才是其最终的目的和历史使命,也是其艺术作品灵魂的升华。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要构筑中国美学,李泽厚“主体性”理论的提出,明显基于他对于“三大批判”构筑起来的康德批判哲学的深入理解,其《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便具体表明了“主体性实践美学”与康德思想的这种内在联系。而从李泽厚美学在20世纪后二十年中国美学进程中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当可以发现直至20世纪末中国美学与康德、康德学说之间关系的密切性。蝴蝶这一形象就是打破了繁冗的外部环境因素的限制,将其作为造型的主题元素,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灵活安置,能够完全满足“一般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艺术思想精髓。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环境展示的方式实现蝴蝶形象和厚重的文化品质之间的有机连接,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无限延伸至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璀璨历史。
参考文献:
[1]王治河.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国外社会科学,1995(1).
[2].[法]卡特琳·格鲁著.姚孟吟译:(第1版)艺术介入空间,2005.1.
作者简介:谢鑫磊 籍贯:吉林省,艺术史论艺术管理专业,研究艺术鉴赏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