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实施策略
2019-09-10李瑞娜
李瑞娜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2-0091-01
高中物理课程因为其本身的难度性较大,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课上指导学生,找到正确学习物理的方法;课后带领学生回顾知识点,温故知新,实施课堂三部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帮助教师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1.高中物理课程实施核心素养教学的必要性
物理课程是自然学科中的一种,自然学科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物理能够帮助学生增进体现培养价值,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这个道理,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只能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课程核心知识点,完善学生不理解不擅长的地方,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关注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将物理学科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培养的基点,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2.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课前引导学生自学,培养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育教学的方式,要求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技能,在课前备课笔记中,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课前自学,享受学习物理学科的过程,感受物理学科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即将学习“牛顿力学”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常见的力有哪些?公式是怎样的?”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会想办法去弄清楚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课本中、辅导书中等其他渠道,知道常见的力有重力(公式G=mg)、胡克定律(公式F=kx)、万有引力(公式F=Gm1m2/r2)、静电力(公式F=kQ1Q2)等等。课前自学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并且通过自学探究的过程,学生能够发现学习物理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逐渐感兴趣于物理学科,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
(2)课中灵活教学,丰富教学课堂
教学课堂上,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灵活教学,合理使用教科书,多举例、多示范、多引导,结合学生的生活,有效融入物理课堂。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要求,还要关注教学的过程是否合理具有价值。例如,在学习“动力学”内容时,先带学生了解牛顿这个物理学家,了解了他的生平,教师再引入他的典型故事——树下掉苹果的事,这时候,学生的疑问应该和牛顿当时的疑问是一样的:“为什么苹果没有掉到天上,而是掉到地上了呢?”教师就着学生的疑问,适时引入万有引力的概念以及牛顿几大定律,指导学生进行深入了解。通过举例灵活教学,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逐渐地回到课堂教授的知识点上,久而久之,养成学习物理的习惯,不仅提升了核心素养,还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改革创新的要求。
(3)课后组织回顾,优化评价机制
一节物理课结束之后,教师要布置相应的课堂作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回顾学习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基础。例如,在学习“打点计时器”章节内容时,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之间进行实验研究学习,试验不同情况下打点计时器的差异,小组内每位成员对所实验的内容、结果进行概述,两两之间进行互评,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选出代表进行评价机制,找到对方优于自己组的地方,找出不足之处加以鼓励,通过互评机制,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成长,做實验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最后教师组织班级一起评价各小组的实验,教师做最后的点评,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到每位学生的动态,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外,通过互评机制,小组之间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友谊,建立融洽的班级氛围。教师在评价机制中,扮演了辅助者的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课堂模式,有助于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
3.结束语
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课前进行自学预习,对课本知识熟悉;课堂上,教师要努力改革教学方式,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吸收;课后组织回顾评价体系,学生自发形成评价小组,进行互相学习互相评价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在学生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找到学生学习的弱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系统的学习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科学、有效安排自己的时间。当代高中物理教学,融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定会使得教学工作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韩延岳.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优化策略[J].湖南中学物理,2019.34(01):57-58
[2]郭帅.基于核心素养下物理学史和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的实践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3]梁家勇.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4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