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2019-09-10曹萍刘海艳
曹萍 刘海艳
摘要: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时代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发展的背景下,带来了一系列弊病。经过思考其原因可以归纳为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带来的弊病,以及得出对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成因;提高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时代的变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目前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状况
1.人文素质的政策方针
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随后我国出台了关于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系列文件。1999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文化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方向路径、目标任务,也对新时代美育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均为我国高校加强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二十年来,我国许多高校纷纷开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相关的探索和研究,并形成了一些各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发展理念。这些模式和理念形式各异,大多是加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行大范围的培养,不断深化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教学环节的设计
经调查研究发现,在高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中,约80%以上高校的人文课程所占比重设置远远低于其他课程的设置,而所占比重超过20%的高校都是以文科类为主的院校,其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开设门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文课程的比重。我们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明显不占优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少之又少。而更有资料显示,我国文科学生占在校大学生的比例不到20%,这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在文科设置上的比例,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将会严重影响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也会严重影响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现今教育发展的原因
1.教学模式存在不合理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不断对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发展,这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青睐,应用学科毫无疑问受到了格外重视和高度关注。高校理科类专业的设置比例往往高于文科类专业的设置,这样使得人文学科研究则日益受到冷落;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历来提倡人们积极入世,这蕴涵了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我国的学术研究首先考虑的是实用价值,而缺乏那种“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粹探索精神,这样的心态导致高校的课程设置倾向实效性,什么课程有利于就业就开什么课。
2.家庭教育观念薄弱
在尚未完善的教育制度背景下,父母望子成龙的功利化教育心态起着直接促进作用,一些父母不注意人文教育,在孩子专业的选择上起着很大程度的决定作用。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大学生认为修养不值钱,不能直接换取财富,他们往往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应用型、实用型的学科上,疏于基础人文学科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三、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1.社会学校层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传统文化做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要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弘扬起来、传播出去。这些论述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科学指南。要想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培育营养均衡的社会土壤,倡导德才兼备的人才评价爱体系,从而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良性改变,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家庭层面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00后了,而且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渴望独立、个性张扬、自我意识浓烈,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父母和师长的教诲抱有叛逆和不屑心理。我们应该适时地在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不断渗透在家庭中如何对孩子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多鼓励学生参与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活动,多看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节目、视频、电视,让孩子在良好的氛围中熏陶自己的道德情操,自己的审美情趣,自己的人文修养。
3.师资层面
第一,自身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第二,自身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涵养。天文地理、理工农医、诗词史乐都要有所了解。第三,自身要具备创新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课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略显枯燥,如何让学生喜欢这门课?我觉得还是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手段,多渠道、灵活的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多去了解作家,多去阅读古典书籍,加强锻炼必要的基本能力的重要性——如自信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处置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能力等。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教育偏于重视科技素质的提高,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社会发展呼唤人文素质教育的回归。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重视人文课程建设;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优化人文环境;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苏健锋.麦俊杰.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成效途径的思考
[2]刘凤姣.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 (04)
[3]张晶.再说素质教育——关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A].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110-114
[4]李宝琴.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