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我国教育扶贫工作的探索性研究
2019-09-10刘光辉
刘光辉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影响是最根本和最彻底的,实现国民彻底脱贫,必须发挥好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本文从教育扶贫的意义、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以及推动教育扶贫的策略出发,探讨如何更好的在我国开展教育扶贫工作。
关键词:教育;教育扶贫
一、教育扶贫的意义
(一)有利于人们彻底实现脱贫
现代社会中,人力资本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而教育是增加人力资本的主要渠道[1]。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最彻底、最有效的途径,通过教育可以使其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进而获取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多的收入。教育实现了个人素质的整体提升,使其具备更强的能力来获取财富;此外,教育可以避免贫穷的代际传递,无论之前你是多么的贫困潦倒,通过教育,你将彻底实现命运的改变,彻底的摆脱贫困,避免贫困问题在你身上再次出现。
(二)有利于扶贫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党和政府推动的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效性的、彻底的、可持续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不可持续的工作。相对于给予贫困地区及人员的物质扶持,教育对于贫困地区及人员的影响将更大,对于扶贫工作的开展及完成的推动作用将更加显著。通过教育将帮助人们实现“自我扶贫”,而不再是依靠外界的帮助。教育扶贫将帮助贫困地区兴建起完善的教育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大批的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的人才;推动整个地区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将把知识的力量化为发展的动力,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整体脱贫。
二、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扶贫意识不强
教育精准扶贫是既涉及技术层面又包含价值取向、思维理念等观念层面的系统工程, 其“价值理性”胜于“工具理性”[2]。以往的扶贫工作只是注重给钱、给物,只注重物质方面的扶持,忽视了精神文化方面的扶持工作,对于教育扶贫缺乏重视。教育扶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持续的时间较长,且短期内很难见到效果,所以人们就忽视了教育对于扶贫的作用,只是一味急功近利,追求短期的效益。物质方面的扶持虽然可以在短期内起到扶贫的作用,但却缺乏长期性、可持续性,无法为贫困地区带来长久的财富。所以,必须注重教育扶贫,利用知识的力量实现彻底脱贫。
(二)教育扶贫资金管理缺失
由于对教育扶贫不够重视,致使相关的资金投入,资金应用管理存在较大问题。首先,教育扶贫资金在整个扶贫资金中的比例较低,致使很多地区没有足够的资金兴建教育设施,聘请教学老师。其次,存在教育扶贫资金贪腐问题,由于缺乏监管,致使某些官员以扶贫的名义巧立名目,将教育扶贫资金据为己有,致使教育扶贫工作无法开展。最后,教育扶贫资金存在分配不合理问题,对于某些地区,某些方面的资金投入要么多大,要么不足,无法合理有效的使用教育扶贫资金,使其发挥最大效能。
(三)教育服务水平较低
目前的教育扶贫工作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教育队伍培养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2017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57%,本科学历占64.55%,专科及以下学历占33.88%[3];除了缺乏高学历、高水平的老师,在资金、教学设施等方面也严重匮乏,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很多地区的教育服务水平。此外,由于贫困地区的存在的诸多不利条件,很难吸引高学历、高水平的老师参与到地区教育建设中来,从而使很多贫困地区的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较低,很难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四)政府教育扶贫“力不从心”
教育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且见效较慢的工作,政府在教育扶贫道路上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干部队伍能力退化、政府财政不足、扶贫机制不健全等因素致使政府行政能力受到严重制约,无法有效应对教育扶贫问题[4]。首先,很多地方政府面临着巨大的扶贫压力,扶贫工作繁重复杂,为了尽快完成扶贫任务,往往会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了对教育扶贫的关注。其次,无论是在资金、人员以及管理方面政府都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无法及时投入足够资金,调动足够的人员,对教育扶贫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等。
三、推动教育扶贫的策略
(一)重视培养教育扶贫意识
意识指导人们的行为,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改变。只有在教育扶貧意识的指导下,人们才能将教育融入到扶贫工作中去,利用教育去帮助人们摆脱贫穷。无论是政府或个人都应学习认识教育对于扶贫的巨大作用,培养教育扶贫意识;要加强教育宣传力度,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使民众对于教育能用更加深入的认识,促使其主动学习,主动接受教育,从而推动教育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加大教育扶贫资金管理力度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必须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力度,努力将更多的财政资金合理有效的投入到教育扶贫中去。政府应设立专项教育扶贫资金,并设立专门机构对其进行管理,严格管控监督每一项资金的使用;此外,要严厉的制裁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腐败问题,严格避免因资金使用不当而出现的资金过度使用或资金不足问题的产生。
(三)努力提高教育服务水平
教育扶贫不能只注重“量”,而更应注重“质”。在投入更多资金,兴建更多教学设施,招聘更多教学老师的同时,也应重点关注如何合理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使其推动教育服务水平提高。要加强对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培训及考核,建立更加高素质、高能力的师资队伍;此外,要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制定完备的教学方案,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教育培训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
社会力量是扶贫工作重要的有生力量,要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存的教育扶贫体系,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扶贫中来。虽然政府是教育扶贫工作的主导者,但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面对严峻的扶贫形势,政府在很多方面都无法有效的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将社会力量作为政府能力的补充,以便更好的推动教育扶贫工作稳步推进。作为社会力量的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它们可以为教育扶贫提供充足的资金、技术及人才,将极大解决教育扶贫中资金不足、人才缺失、技术落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苑广杰,赵宇辰.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影响研究[J].知识经济,2017(06):7-8.
[2]马巍.我国教育扶贫的政策沿革、问题及其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9(01):8-11.
[3]蔡其勇. 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成效显著[N]. 中国教育报,2019-05-02(010).
[4]饶喻航.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看基层政府行政能力[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07):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