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一棵小桃树》导学案教学设计

2019-09-10陈晨

青年生活 2019年26期
关键词:贾平凹桃树学情

陈晨

一、设计思想

2016年教育部组织编写,由温儒敏先生负责主编的七年级新教材将课本构建成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新的统编教材最大的教学思路就是让学生多读书。教读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目的是教方法,构建阅读能力。自读,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

但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自读课教学又极容易被扭曲,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现象:一是语文教师们不放心学生的自学能力,亦或者是害怕考试会考到自读课文,因此选择把自读课文当成精读课文一样面面俱到地去分析。二是语文教师们并没有理清楚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将自读课文阅读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对文章有个大概印象”,敷衍地备课、走教学流程。

对于自读课文,语文教师们既不能全部包干,也不能放任自流。自读课文教学一般都是安排一个课时,教学时间紧迫,它需要语文教师们按照随文的“批注”和“阅读提示”,抓住文章最精粹的点设置合理的阅读重点和阅读方向,而导学案就正好平衡了这两点要求。导学案,就是指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大纲,考纲和翻阅与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把所学知识由教本结构变为认知结构,把重点和难点知识再进行分解,由一个个不同类型的問题形成的指导学生快速把握文章重难点的预习学习方案,它是教师了解学生学情,学生运用学习方法的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习目标更清晰,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所以,我将对针对《一棵小桃树》这篇自读文章设计一个导学案的编写,进行自读课文教学新尝试,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实践,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将精读课文中所学的知识、方法、能力有效地迁移到自读课文中。

二、教材分析

《一颗小桃树》是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是贾平凹。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看似写的是“物”,实则在写“我”。在文章中,贾平凹以他质朴的语言、冷静的眼光在观察小桃树从播种到开花时的生长过程中回忆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将小桃树“人格化”,借小桃树抒写了自己的理想和情志。

三、学情分析

学习散文向来是学生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避不开的一道难题,本文语句平实有力,其表层意义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深度含义却因阅历尚浅的原因往往容易使学生群体中出现“望文生义”的状况。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散文的“神”,体会文章深意。由小桃树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们对接到作者的命途多舛可能会有些困难,可以在课前找一些关于贾平凹的故事,让学生们感受贾平凹的人生经历。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朗读教学法、合作讨论法、品读鉴赏法。

五、课前准备

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文中生字词,做到读课文流畅、正确、不回读、不跳读;

教师的课前准备: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课内课外资料,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找出本文精粹点,抓住解决的主要问题编写导学案,做好PPT。

六、《一棵小桃树》导学案的呈现

猜你喜欢

贾平凹桃树学情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抬水
捉鱼摸鳖的人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贾平凹的手
小桃树的朋友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月迹
桃树的“吱吱呀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