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数学素养的培养
2019-09-10李凤美
李凤美
摘要:知识是一种沉淀、积累的过程,人的修养也是一行为品德的沉淀。数学素养也如此,为什么数学家会对同一个数学问题总有他独特的见解,这和他的思维方式、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素养
一、 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要从学生们的思想和态度入手。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笔者认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首先要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例如在一年级学习10以内加减法时,可以利用教室内一排有几名学生,走了几名还有几名?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物认识加法和减法。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其次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思考的氛围。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例如,逛商场时,和孩子一起商量50元钱能够买哪些东西呢?家里来客人时,让孩子帮着想想要准备多少碗、筷?这些形象具体的情境,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主动的“我要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再者,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情况灵活选组教材。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因此,笔者认为,数学教育必须开放小教室,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使用教科书,创造性的选编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上,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参與度,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二、 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学生解题能力训练,忽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那些片面做法。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能力呢?在日常的课堂学习和交流中,小学生爱思考,爱表达。但是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对数学概念、法则等比较抽象知识,就无法正确的用数学的语言和思维来增强认识。特别是低年段学生,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对于数学语言表达和思维扩展经验就更少。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示范、渗透、指导各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数学思维的拓展,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教给学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后,引导学生能自主学习得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从而使数学语言表达和数学思维得到加强,这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任何一种表达方式的习得,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身建构的基础之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联想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同时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这样的建构。 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三、 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
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索发现过程。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如学习认识图形课程时,班级可以举行搭建模型比赛,同时填写操作表格,看用了哪些模型,搭成了什么成果。用这种小学生在幼儿园时就愿意做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再次认识了几种立体图形,还学到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要考虑很多因素,不再是简单的拼搭。安排学生亲历操作的活动,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互相赏识的意识,那么学生的数学合作技能在潜移默化中便得到提高。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总之,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