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造船业的逆袭之路

2019-09-10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29期
关键词:造船业科考船船厂

从宋元海上贸易到郑和下西洋,古代中国的航运规模、造船技术曾独步全球;而在数百年的闭关自守直至任人欺凌之后,70年来,新中国造船业又上演了一幕由弱到强、成为世界造船大国的重头戏。

自力更生造万吨级远洋货轮

造船业自洋务运动起就被视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重点,也创造过许多近现代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然而,由于战乱破坏以及外国船舶的倾销,到1949年,许多民族船厂不仅始终没能壮大,反而普遍因缺乏订单、人才流失、设备失修而陷入绝境。1956年,人口占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仅拥有世界航海吨位的0.3%。

  随着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造船业也和许多重工业一起迅速恢复、发展。1958年,大连造船厂和江南造船厂分别建成国内自主设计的5000吨级沿海散货船“和平25”号与“和平28”号,在创造纪录的同时也促成了多项技术革新。

  然而国家的建设,还需要吨位更大、适于远洋航行的货船。继采用成套苏联图纸和设备的万吨级远洋货轮“跃进”号1958年在大连下水后,由中国自行设计、全部采用国产设备的首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也于1960年在江南造船厂开工。

  从5000吨级增至万吨级,从蒸汽轮机动力改为柴油机动力,无论对当时的船厂设施、配件生产能力还是技术水平都是巨大挑战……

面对逆境,全厂上下发奋图强,不断迸发出令后辈惊叹的智慧:舵杆来不及运到,锻压车间工人用了一天一夜时间自己锻制;电罗经不能生产,电气车间工人用手捻出所需的悬挂钢丝;吊车高度不够,船体车间工人用土法吊装人字桅……从开工投料到下水,“东风”号仅用了88天。围绕首艘万吨轮的建设,江南造船厂共实现了300多项重大技术革新,船厂的机械化程度也从1959年的37.9%大幅提高到97.8%,完成了一次技术跨越。

  从“东风”号起,我国开始小批量建造“风”字号万吨级散货轮。上世纪70年代,船运部门坚持自建与买船并举,提高远洋船队规模。1975年底,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的船队总规模突破500万吨,租用外轮为主的局面得到扭转。

创出口市场,在接轨中了解国际规则

改革开放之初,新中国不仅基本实现了远洋船队的国产化,也开始把目光投向境外船舶市场。1980年,经过多方努力,香港船业巨头包玉刚、包玉星兄弟向六机部订购6艘总价达一亿美元的散货船,一时引起国际航运界的关注。其中,大连造船厂和上海江南造船厂各建造2艘,另2艘后因市场变化而取消。

  “从新中国成立初到上世纪70年代,我国一直采用苏联技术标准,对国际通行的船舶规范体系接触较少。建造出口船,首先需要的就是学会与国际标准接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708所研究员张炳炎介绍说。

1980年在大连造船厂开建的“长城”号,不仅设计建造均需按照陌生的英国劳氏船级社标准,更有18个月内必须交船、建造质量必须达标的“死命令”,让中国造船人见识了国际市场规则的严格与残酷。

  而在江南造船厂,此前刚从日本三菱重工引进的一批技术和管理方法,已使船厂上下感到了自己与世界先进造船水平的差距。在当时的一次中日焊接交流活动中,以国际标准验收时,江南厂焊工的疵点多达300余个,而日方只有25个……不过,江南厂焊工后来只用了几个月,就把日方33种得到劳氏船级社认可的焊接方法学到了手,建造质量也超过了日本工人。

两度荣膺全国劳模、被誉为“江南焊王”的江南造船集团管业公司船舶电焊高级技师刘维新回忆说,论个人技术,当时江南厂工人在很多地方都强过日本同行。“但日方的管理理念和规范使我们深受触动:总是用数据说话,工作流程非常清楚,而且每个人的职责范围都很具体、明确。我们的人力便宜,却由于管理不规范影响了生产效率,结果造一条船的总成本比人家并没有优势。”此后多年,他在管理自己负责的部门和生产线时,最重视的总是如何规范流程、明确责任。

1982年1月,“长城”号在大连如期交船,江南造船厂承建的“世沪”号与“世谊”号也于同年先后下水。在随后的远航生涯中,这几条船都多次经受了大风大浪的考验,成为新中国打入国际船舶市场的“敲门砖”和“广告牌”。

挑战新船型,掌握顶级造船技术

随着国际航运业和船舶技术的发展,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3万吨级以下的散货船在国际上渐失市场,中国造船业刚创下不久的“拳头品牌”又面临危机。为此,国内各大造船厂开始建造吨位更大的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并挑战此前从未接触过的多种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

江南造船厂就是从1995年起,接连揽下了4种型号、共18艘高技术船。“当时感觉挑战最大的,是70800吨巴拿马型自卸式散货船。”刘维新说,该船采用当时世界最新的大型自卸系统,每小时卸货速度达数千吨,机械设备多由液压驱动,焊接难度相当大。而其他几型,也同样是代表当时世界顶级造船技术、国内尚未建造过的“高精尖”产品。

“4型18艘”建造期间,国际航运业受到亚洲金融风暴波及,一些外国船东为转嫁危机而故意刁难江南造船厂,试图找借口胁迫船厂接受罚款、贱卖。据刘维新回忆,当时船厂职工不仅对船舶质量,对其他细节也丝毫不敢怠慢。“每个角落都让监造师戴着白手套也摸不到一点灰,船用主机上每天爬满了人在擦拭;一根根电线也用鞋油擦得锃亮。”与此同时,船厂高层也开始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按合同条款据理力争,并请来中立权威的船级社验船。

  通過江南造船厂上下的努力,“4型18艘”到2001年全部成功交付,这期间的技术与人才积累也成为中国造船业的一笔宝贵财富。与此同时,国内各大造船厂也开始更加关注市场需求、产品利润率和自身研发能力,使高新技术船舶逐渐成为能创造效益的成熟产品,而不只是一种用来突破自身极限的“挑战”。

瞄准最前沿,中国造船领先世界

2019年5月30日,江南造船厂传出喜讯,我国建造的“东方红3号”科考船正式交付。“东方红3号”是一艘5000吨级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全长约103米,宽约18米,具有全球无限航区航行能力,海上自持力长达60天,可持续航行15000海里,可搭载科考人员和船员110人,作业甲板600平方米,实验室面积600平方米。该船是国内目前排水量最大,定员最多,经济性、振动噪声、电磁兼容等指标要求最高,作业甲板和实验室面积利用率最大,综合科考功能最完备的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该船还获得了挪威船级社水下辐射噪声最高等级——静音科考级认证证书,这也意味着这艘全球最大的静音科考船通过西方的最高认证,目前通过这一认证的仅有四艘科考船,“东方红3号”是最大的一艘。西方相关人士认为,中国已经领先世界,这让中国造船业再次成为全球焦点。

近年来,中国造船业发展迅猛。2018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40%,继续保持世界领先;以修正总吨计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的36.3%、35.4%和35.8%,除新接订单居第二位外,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均位居第一。

7月1日,中国两大国有造船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俗称“南船”)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俗称“北船”)宣布正式合并,“中国神船”隆重登上历史舞台。南北船的整合将改变全球新造船市场的格局,据统计数据显示,如果以两家集团订单数量计算,合并后的订单总数为全球第一。“南北船”合并将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和降低新造船价格,新的实体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可以应对与主要对手韩国现代重工和大宇造船的合并,并给各国造船业带来巨大压力。或许民船业没有“两弹一星”或航空母舰、核潜艇那样的轰动效应,但它同样体现了一个国家工业、科技的“硬实力”水准。

(综合《科技日报》《人民周刊》《中国经济周刊》等)

猜你喜欢

造船业科考船船厂
海洋星探组
中国制造的科考船有多牛
海洋星探组——超级科考船
马士基航运拆解8艘集装箱船
日本造船业行贿案对中国反腐建设的启示
我国造船市场现状及发展建议
2016年4月中国船厂新船订单量同比翻番
全球造船业订单量持续下滑
提高船用辅锅炉热效率方法的分析
中国船厂占领自升式钻井平台市场